分享

大宋一书生每天只吃两块粥,后为大宋第一人物,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leafcho 2017-03-21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是有宋一代开风气之先的杰出人物。由他主持的庆历新政虽只坚持了一年左右,在当时因循守旧的北宋政坛却一石击起千层浪,开北宋政治改革的先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流传千古,是他一生功业的写照!

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并不是泛泛之言。他的前半生,从出生至入仕,完全可以得到印证——他确实是生于忧患之中!

大宋一书生每天只吃两块粥,后为大宋第一人物,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范仲淹的先祖在唐末为避战乱,举家迁往苏州,其后数世都选择在吴越钱氏政权中作官。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钱俶献土。范仲淹父亲范墉兄弟数人跟随钱氏入宋,赵光义除了优待钱俶一门之外,对于这些割据政权的归顺之臣,明知其中不乏治世才华者,却不敢大用,只是委以地方小官吏而已。这些二臣中,除了南唐张洎之辈为求富贵,不惜卖主求荣之外,多数人选择了逆来顺受,小心夹起尾巴做顺民。

屋漏偏逢连阴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范墉卒于徐州节度掌书记任上,留下孤儿范仲淹与寡母谢氏。孤苦无依的谢氏,不得已改嫁了长山朱文翰,范仲淹从此改名为朱说。

朱文翰是个厚道人,并没有因为范仲淹是个拖油瓶而歧视他,非常重视他的基础教育。

朱文翰于长山为官之时,年龄稍长的范仲淹与一名同学借寓长山醴泉寺刻苦读书。为磨砺心志,两人每天煮一锅粟米粥裹腹。等到粥凉了之后,就用刀划分为四块,二人早晚各吃两块。菜只是白水加盐加几根韭菜而已。范仲淹的这种刻苦学习经历,便是传之后世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大宋一书生每天只吃两块粥,后为大宋第一人物,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在苦读数年之后,范仲淹离开朱家,只身去了南京应天府书院继续读书,此行并非完全是求学深造。一说为范仲淹在长山无意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二十三岁的范仲淹耻于寄人篱下的生活,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京。希望通过发愤苦读,不再依傍朱家、重振家风。不过从史料记载范仲淹是以朱说的名字应试来分析,这个说法似乎难以自圆其说。

应天府书院是北宋时四大书院之一,读书条件与醴泉寺相较而言虽是不可同日而语,但须知在有宋一代,秉笔者如林、趋选者如云的现实社会中,毋庸说考取进士十分艰难,就是想要获得发解资格也颇为不易。用挤破脑袋来形容亦不为过!倘若没有十年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的苦读功夫,想要在无数应试士子中脱颖而出,怕是痴人说梦。

来到应天书院后范仲淹生活依然艰苦,从此他经常是衣不解带、昼夜讲诵,读到困倦时候,就用冷水洗脸提神。有家境好的同窗赠他衣食,一概为他婉拒。

范仲淹不好声色犬马、心无旁骛只知一门心思读书,很少出去游玩。这一年,宋真宗皇帝封禅祭阴大搞封建迷信。车驾路过应天,大家都扔下手中的书本,争相一睹圣颜。

与皇帝近距离接触有幸一睹龙颜,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天天有。书院中只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依然苦读不懈。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出去看看,错过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实在有些可惜。范仲淹从容道:皇帝终究是要见的,只是现在尚不是时候!

大宋一书生每天只吃两块粥,后为大宋第一人物,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范仲淹如此淡定,心中已经是早存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志,身处逆境,范仲淹却如饮甘饴;胸怀自强自立之心,在书院中苦读不倦。五年之中范仲淹学问大进,不但学的兼通六艺,同时也磨练了他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人不堪其忧,范仲淹也不改其乐。他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身为一介布衣、身处江湖之远,却心系社稷、天下苍生。据此可知,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两宋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名至实归!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进士及第,27岁的他如愿以偿见到了真宗皇帝,在奏明天子原委后,认祖归宗,名字改回了范仲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