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规则代替唠叨

 江山携手 2016-05-17

    儿子8岁了,天真又淘气,活泼又好动,给家里增添了无穷乐趣的同时,也给大人带来了各样的烦恼。随手丢东西,是儿子的一个坏习惯。东西玩过了随手一丢,就去干别的。如果我们不帮他收拾,家里会到处都是他的东西。骂他一次,他就收拾一下,过后还是照旧。孩子早晨起床磨蹭,又是一件烦心事。“还不快点,就要迟到了。”我们大人心急火燎,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可孩子好像没听见,一点不着急。每天早晨,家里总是一阵忙乱,然后急冲冲地送他上学。

    我们不停地唠叨,而孩子对我们的唠叨似乎有了免疫力,说多少遍也没有多大效果。我们开始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为,唠叨一般都带有责备的语气,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不易为孩子接受。过多的唠叨还会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紧张。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会产生抵制态度,时间久了,父母正确的想法也无法让孩子接受。

    那么,如何避免过多的唠叨,而又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始于有自我教育的地方。”我们设想了一种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办法:用规则代替说教,让规则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与孩子一起商量,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他制定了8条基本规则。我们觉得一下让孩子接受很多规则不太现实,就分步实行。首先从改变孩子磨蹭的习惯开始。我们要求孩子执行两条规则:1、起床后叠被子;2、起床、洗刷动作要迅速。我们与孩子说好,今后不再催促你,你动作慢,迟到了自己负责。同时,规定了奖励办法。如果每天都能做到这两条,一周后可以得到一件你喜爱的奖品。

    孩子对奖品感兴趣,第二天不用我们说,孩子自己起来就叠好被子,洗脸刷牙动作也很快。这样一周下来,孩子基本上改掉了磨蹭的习惯。以前,不叠被子,时间还是很紧张,现在,增加了叠被子一桩事,时间反而充裕多了。我们也按承诺,一周后给他买了一件他很喜爱的奖品。现在,不是我们唠叨他,而是不由自主地夸他:“嘿,动作真快!”孩子也感到非常自豪。

    我们发觉一旦规则转化为习惯,我们大人也省心多了。整理孩子杂乱无章的书包是我们的一大烦恼。原先,孩子的书包简直就像个垃圾筒,对他说过无数回,他也不能把书包收拾干净。我们帮他收拾整齐了,不出一天,又回到原状。为了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我们给孩子制定了一条规则:书包、书桌、铅笔盒收拾干净。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现在,孩子每天都能将书包、铅笔盒收拾得很整齐、干净。这样,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不需要我们事必亲躬,也不必我们天天唠叨了。

    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制定规则必须尊重孩子的意见,取得孩子的认可。因为规则应该是约定的,而不是强加的。二、必须具体可行,可以操作。规则不能太笼统,无法实行。比如,如果把“做事有条理”作为一条规则,就没办法让孩子执行。可以把这条要求细分为:用过的东西放还原;书包、书桌、铅笔盒收拾干净等具体规则,这样就便于孩子执行了。三、贵在坚持。习惯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强化。规则只有转化为习惯,才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让孩子受益一生。四、要有监督,要有一定的奖罚措施。规则还没成为习惯之前,执行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家长要通过奖罚办法促进孩子的行为,直到规则转化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家里有了不小的变化:一方面,大人唠叨少了,家庭气氛轻松多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进步。我更加确信: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尽量减少责备、唠叨,用规则去规范孩子的行为。一旦规则成为一种习惯,教育也就达到了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