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竟能如此美丽

 江山携手 2016-05-17

    孙双金,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与这个名字连在一起的是这样一串荣誉的花环:
  江苏省首届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全国中青年首届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总分第一名);
  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
  2003年岁末,我来到江苏一所闻名全国的小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在简朴的校长室里,我见到了特级教师孙双金。刚过不惑之年的孙老师中等身材,黑油油的头发一丝不乱,白净端庄的脸盘笑意盈盈,眉宇间英气勃发……一股儒雅、洒脱之气扑面而来。在谈话过程中,我发现孙老师的眼睛与众不同,那目光中时而闪现出思考的灵光,时而又仿佛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说到学生,他的目光变得柔和慈爱;说到一节好课,他的目光又立刻变得神采飞扬。我们的谈话总是离不开他心爱的学生与他热爱的语文。于是,在我的眼前就展开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一节课与12本书

    1985年9月的一天,江苏丹阳师范附小能容纳500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年仅22岁的孙双金老师正在执教古诗《春望》。为了突出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孙老师大胆突破,补充了诗人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春望》作对比性教学。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突出了诗人与国家、百姓同悲同喜的博大情怀。孙老师从容不迫,详教《春望》,略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悲一喜,一详一略,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这是怎样的课堂啊!教师精神饱满,思路清晰,情感充沛;学生情绪高昂,入情入境,心旌摇动。上到最后,师生都被诗中涌动着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所打动,师生诵读到动情处,都流下了真挚的泪水。课毕,礼堂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下课后,一位老专家激动地握住孙老师的手说:“我真没想到,古诗教学也能上得这样引人入胜。”是呀,古诗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而杜甫的诗以它沉郁顿挫的风格尤其难以把握。那么,孙老师如何能将这首古诗教得这样出神入化呢?还是让我们了解一下这堂精彩教学的背后故事吧。
  孙老师开始对上这一课也感到很棘手。为了备好这一课,他一连几天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和资料室里。他查阅了12本教学书籍,阅读了大量诗人生平事迹的文献;他查找了《春望》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了这首诗的相关分析文章。这时,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人因“国破”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的心情,被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打动。他认识到:“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中的一条主线,也是他的诗被人们千古传诵的原因之所在。此时,在他头脑中有了这首诗的教学思路:要上好这一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博大情怀。教学方案也很快产生了:一、入情入境地渲染、描述、吟诵,让学生披文入情,为情所动。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这首诗的内涵意蕴,他课前上百遍地反复吟诵这首诗,直到读着读着自己不禁泪流满面。二、采用两首诗对比教学,拓展教学空间,更深入地感受诗人的情怀。
  孙老师回忆这堂课时不无感慨地说:“老师们看到的是精彩的教学场面,是表象。实际上,一节课教学效果好,不是因为上课老师一时的灵感,而是老师长期积淀的具体体现。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是啊!教学的成功决非偶然。孙老师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坚持练功、练课、练艺。丹阳方言混杂,孙老师为了练好普通话,每天坚持朗读。晨色朦胧,他漫步校园,大声朗读当天要上的课文;黄昏,他迎着晚霞朗诵名篇佳作……水滴石穿,他终于练就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现在,课堂范读课文已成了孙老师上课的一个亮点。孙老师的板书同样令人赞叹,可是人们不知道,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要用正楷练一张大字写一首古诗。为了增加文化积累,孙老师不断扩大读书量。他合理利用“三闲”:教学之闲跑阅览室,晚上之闲闭门读书,节假日之闲,以校为家,还是读书。读书拓宽了他的视野,读书启迪了他的心智,读书净化了他的灵魂,读书让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一个女孩的三个问题

2001年6月的一天,孙双金老师应邀到江苏省常熟市上示范课。
  这天教的课文是《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孙老师说:“现在让大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如果你提的问题老师也答不上来,那我就拜你为师!”学生跃跃欲试。
  一位叫黄菲飞的女生率先发问:“老师,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你很会提问题。”孙老师热情称赞,但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问大家,“她这叫从上下文联系中发现问题,值得大家学习。谁能回答她的问题?”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扭头一看,动作是很小的,敌人不会发现。”“黄菲飞,你满意他的回答吗?”孙老师问。“不满意。”黄菲飞摇头。又一个男生站起来说:“燃烧弹烧着之后有烟雾,在烟雾的掩护下扭转一下头,敌人是看不见的。”这下黄菲飞满意了,但她并未坐下,又提了一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好,有水平!”孙老师由衷赞叹。但是他仍然不急于自己回答,又问学生:“谁能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一个女生举起了手,“因为邱少云周围有茅草,‘我们’周围没有。”“不对,课文明白地说‘我们’都潜伏在茅草丛里。”黄菲飞反驳道。
  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沉思了好一会,一个男孩突然兴奋地说:“我知道了,可能邱少云趴在下风处,‘我们’趴在上风处,火往下风处烧,所以没有烧到‘我们’。”听课的老师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孙老师示意黄菲飞坐下,可她仍不坐下,又提了第三个问题:“课文第九小节写了‘黄昏时候,满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邱少云牺牲的呢?”
  好一个黄菲飞,看来她今天非得让孙老师拜他为师不可!听课的老师都把目光投向孙老师,想看看孙老师如何处理。
  只见孙老师不慌不忙地说:“黄菲飞太有水平了,他提的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也答不上来,我愿拜黄菲飞为师。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做黄菲飞的老师。”这时,课堂像烧开的水一样沸腾了,学生个个小脸通红,小手直举。答案各式各样,但是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这时孙老师说话了:“既然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那么,教材是否可能有问题呢?你们不妨写一封信给编辑老师,请他们给予答复。”学生们都兴奋地说好。听到这里,听课的老师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这掌声是对黄菲飞的鼓励,也是对师生教与学智慧的肯定!
  绊面看来,是一个聪明的女孩提了三个精彩的问题,实际上,在女孩发现问题的背后,是老师民主的态度、激励的语言鼓舞了学生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之火!更为可贵的是,孙老师不单单鼓励学生提问,而且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而这,正是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土壤。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话语:“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我最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看谁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老师最喜欢提出不同问题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表扬,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也表扬,就是不提问题的不表扬。”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时,他常常走上前去,握住孩子的小手,真诚地注视他的双眼,发自内心地赞美:“你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学生在他的激励下,提问的热情高涨,提问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曾经有一位学者指出:美国的课堂是引导孩子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于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少。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越强烈;反之,问题越少,创造的动力就越小。这也许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我们渴盼这希望之光能够不断光大,成为教育田园里最动人的主题景观!

把自己隐藏起来

    2002年11月,孙老师在杭州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孙老师安排了一个就文质疑的教学环节:“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一定有许多疑问,请大胆提出来。谁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我就请他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孩子们这下来劲了,纷纷提问。
  一个女孩子首先站起来说:“课文中有一句:‘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地。’这句话好像跟课文没有联系,作者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写上去呢?”孙老师热情称赞她:“你有一双慧眼!我们只注意到扫路人,而你连小鸟都注意到了。读书是多么仔细啊!请你将问题在黑板上写下来,并署上自己的大名。”
  孩子们热情高涨,接连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孙老师都让他们写到黑板上。面对写满黑板的问题,孙老师高兴地说:“你们这节课发现了几十个问题,我想比解决上百个问题还有价值。但是,这么多问题,课怎么上呢?你们帮我出出主意。”
  有的孩子提出,围绕问题阅读课文一个个解决。孙老师说:“这么多问题一个个解决,时间来不及。这只能算个铜点子。”
  又有孩子提出,把问题分给几个小组,每小组讨论几个问题,然后再集中讨论。孙老师高兴地说:“这个主意不错,分工合作,能提高效率,但还不能算最好的点子,是个银点子。谁还有更好的主意?”
  这时,一个男孩兴奋地说:“挑出几个重点问题讨论,重点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解决了。”孙老师热情地握住这个孩子的手说:“金点子来了!抓重点,抓要点,你跟毛主席一样会抓主要矛盾。”学生们笑了。

孙老师又显出疑惑的样子说:“那么在这许多问题当中,哪几个是主要的,真不容易找。你们能不能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找出主要问题呢?”经过热烈讨论,大家认为下面三个问题比较重要:
  1. 天游峰石梯这么多,扫起来这么苦,老人为什么还说得那样轻松?
  2. 这个老人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工作,不回家享清福呢?
  3. 为什么作者说过30年再来看老人呢?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孙老师依然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读书、讨论、思考,较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深刻体会到了老人勤劳的品质和豁达开朗的胸怀。
  这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孙老师尽量将自己隐藏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这个小舞台展示的是老师的才华、老师的智慧、老师的创造,学生的任务是配合老师来完成这种展示;即便在一些自称为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其实依然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在孙老师的课堂上,问题由学生来提,答案由学生来找,整个课堂是学生自己在探究、在发现、在解读,老师把自己巧妙地“隐藏”了起来。
  但这种“隐藏”并不意味着老师退出课堂活动的过程,相反,却是要更好地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方面上来。从孙老师的这一节课来看,尽管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但是从课堂组织、激励、评价和点拨等每一个细节,无不闪现着教师高超的引导艺术。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孙双金老师的课堂总是这样充满创造的光辉,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难怪听过他课的老师们惊叹:课堂竟然能够如此美丽!但愿这样美丽的课堂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