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山炉中百和香

 369蓝田书院 2016-05-17

 


博山炉是一种特殊形制的香炉。博山炉战国时始有,盛行于汉魏六朝。博山炉是汉晋熏炉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代表,故有“博山以前无香炉”的说法。

 

 

博山炉结构(炉盖、炉腹、炉柄、足座)


博山炉一般由炉盖、炉腹、炉柄、足座四部分组成。炉盖近圆锥形,为高耸群山,饰以灵禽、瑞兽、神仙、羽人等。炉腹深圆。炉柄有长有短,有些做艺术化处理,或呈竹节形,或于柱顶以龙擎炉,或于柱底饰卧龟等。足座一般呈圆形,有的是盘形、花形、龟形。汉代多见铜博山,也有釉陶和彩绘博山。汉代用于室内熏衣等,魏晋始用于礼佛。



汉黄褐釉博山炉


本馆所藏博山炉为汉代文物,陶制,通体施黄褐釉,釉质均匀锃亮。底座为圆形,炉柄粗短有环形凸凹。炉盖呈博山状,群峰高耸,山间点缀较多不规则孔洞。器物造型别致,愈显古朴敦厚。


  

巍巍博山拟太华
“博山”之意

一般认为博山拟海上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这种说法始于宋代文人。此后,学者多不质疑。其实,博山所拟虽为仙山,却非海上神山。


西汉刘向熏炉铭文云:“嘉此正器,崭若岩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铭文所咏器物就是“博山炉”。文中“太华”,华山,史上又称博山、南山。《水经注》说“远望之如花状”,“华”为古“花”字,故名华山。因其山之南有少华山,故也称太华。博山的意思是博戏之山。清代朱亦栋《群书札记》:“博山炉,上广下狭,削成而四方,形象华山,故以得名。不曰华山,而曰博山者,考《韩非子》‘秦昭王令工施鉤梯上华山,以节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尝与天神博于是。’故曰博山。”因此,华山东峰东南孤峰至今称博台。此外,汉代也有描写博山熏炉的乐府诗。汉乐府《四坐且莫喧》:“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朱火燃其中,青烟扬其间。”《古歌》:“朱火飏烟雾。博山吐微香。”两诗文遥相呼应,所咏妙器正是博山熏炉。



西汉错金云纹青铜博山炉(模拟太华仙界)


秦汉时代,华山以奇高险峻、入耸天际著称秦昭王令工匠登华山刻字造假,帝王、天神就与华山联系到了一起。到了东汉,华山不独高峻,且有了神仙与瑞物。张衡《思玄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玉女即为太华神女。《列仙传》载有仙人呼子先、修羊公。呼子仙曾多次登临华山,寿长百余岁,后驾龙登天。太华仙者修羊公不食谷物,饵食黄精,后化为白羊仙去。自秦至汉,华山上聚集了神者、仙人、瑞物,成了道家的神仙世界,并最终成了道教能通达天庭、贯诸群山的“洞天福地”。因此,博山炉盖的群山之间往往饰有灵禽、瑞兽、仙草、神仙、羽人。起伏的山势间缀以孔洞,点燃炉中香料,烟雾由孔洞而飘逸幽出,袅袅然缭绕山间,云蒸气绕,恰如华山神界。



龙角 尺木


到了唐代,人们仍知晓博山升仙通天的寓意。段成式《酉阳杂俎》说:“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登天。”以博山状尺木,因为博山形状为人所熟知。博山、尺木均为通天之用。世易时移,博山的来历渐渐为后世所不能熟。到了宋代,才有博山拟海上神山之说。

 

博山炉中百和香
形状演变

与先秦盛行的豆形、鼎形等熏炉相比,博山炉腹深而盖尖。这种造型应炉内香料的特点而设计。


豆形熏炉(浅腹敞口)


先秦时期,多燃兰、蕙、萧、芷等香草,故鼎、鬲、豆形等熏炉较多。这些熏炉多浅腹、敞口,更利于香草的直接充分燃烧



博山炉内部(腹深而圆)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外来香药源源不断地被运来中土。香、苏合等外来香料多为脂类,不能直接点燃,需要下置木炭以熏燃,故汉晋博山炉腹深而圆,便于炉腹木炭阴燃。如此,脂类药物缓缓燃烧,浓郁香气便可悠悠散发。博山炉所烧香料不限于单味香料,也有多种香料复合而成之合香。南朝梁吴均《行路难》:“博山炉中百和香,鬱金苏合及都梁。”《太平御览》引《汉武帝内传》:“燔百和香,燃九微灯,以待西王母。”

 

博山炉名嘉而用美
王公贵族象征

 外来香料价值连城,博山熏炉非平常百姓所能用。汉代的博山炉用于贵族熏室熏衣、祭祀求仙。《汉书》说汉代的尚书郎“怀香握兰”,身飘香气。根据《通典·职官四》记载,汉代朝廷要给每位尚书派女侍史二人。女侍史形貌端正妖丽,其职责就是手执香炉香熏衣物


汉代墓葬出土的博山炉数量庞大,且其在墓室的位置并不固定,足见其使用之广、用途之多。博山炉因其模拟太华仙界,高耸如云,直冲天际,所以博山炉也寓意升天。陕北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中博山炉像一般被规律得装饰在墓门柱的下半段,寓意墓主人顺利登天。



西汉鎏金银竹节熏炉

博山炉地位尊崇,其制作精良者多为王室所用。博山炉制作工艺繁难,《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其妙美不可言。该书记载汉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时,赵合德曾送大礼相贺,礼单中便列有金博山炉。著名的金黄涂竹节博山熏炉曾为汉武帝所用,后赐予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与卫青。目前出土的精良博山炉,多出自汉代诸侯王墓。明代周嘉胄《香乘》曾说:“汉朝故事诸王出阁则赐博山香炉”,所言与博山炉出土情况相合。


汉晋以降,博山所饰之香炉等器物均地位不凡。宋代学者赵希鹄说博山熏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此语所言未必为汉代实际,南北朝时期却确实如此。《艺文类聚》载:“《东宫旧事》曰:皇太子初拜,有铜博山香炉一枚。”太子初拜,赐铜博山香炉的同时,还赐铜博山笔床副,冠加金博山,可见博山饰地位非凡。梁昭明太子曾赋颂博山炉“名嘉而用美”。香逸岩隐,青烟升腾如霓裳而升仙;萤火内耀如祥云呈色,亦如繁星点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博山饰成为王权的象征。博山饰用于天子与太子的通天冠、皇帝与皇后的车衡、礼乐器物之横簨(古代悬挂钟、磬、鼓的架子上的横梁)等,地位仍十分尊崇。


 

中土佛教信仰的新道具
焚香礼佛



铜鎏金释迦牟尼造像

 魏晋时期,博山炉用于佛教礼佛。佛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博山炉也被广泛用于焚香、浴佛等佛事活动中。现存的北魏、北齐的佛教造像中多以博山炉装饰。故宫博物院所藏北魏太和十七年铜鎏金释迦牟尼造像底座雕有一精美博山炉,炉旁雕有执莲蕾供养人各一。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中均见类似的莲花饰博山炉。佛教认为能进入佛国净土的人,均为莲花所生。佛陀即为莲花所化。因此,礼佛之博山炉加入了莲花元素。至此,博山炉成了中土佛教信仰的新道具。


  

博山香炉,始见于战国,盛行于汉唐。汉代之博山炉可日常香衣,又可助人登天,是沟通人间与仙际的媒介。魏晋六朝的博山炉是王权的象征,是佛陀的尊享。


了解更多中医药文化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