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业盒子CMO贾晓明:互联网和教育深度融合时机到来

 汀泗书院 2016-05-17


作业盒子CMO贾晓明


贾晓明,1970年出生,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曾执教中学语文三年,后加入中国信息化教育的拓荒者科利华公司任助理总裁。2003年加入英特尔任中国大区教育行业负责人。二十年教育行业从业经验,对于教育行业信息化生态有深刻理解。他曾提出互联网K12教育的“三平理论”:与老师建立一个平等关系;做一个平时能用到的东西;做一个平民化的东西。


*本文由《北京青年报》报道


北京青年报有人把贵公司现在做的产品归结为在线K12教育,请您以专业的角度介绍一下在线K12教育的市场和前景。


贾晓明:首先我想说的是,业界对“互联网教育”和“在线教育”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或者解说。我个人认为,不需要去纠结什么叫“互联网教育”,什么叫“在线教育”,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教育和技术如何更好地去整合,或者融合。教育和技术,这两张皮,如何更好地才能贴在一起。我认为技术,应该用在教育最需要的地方,最合适用的地方。技术用好了,可以对教育产生许多新的价值。具体的价值可以分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来让教育产生变化,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或解决教育公平等。

这几年,国家提出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国家把教育信息化放到非常高的位置。教育信息化中,大家谈论比较多的是,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我们将迎来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有了数据以后,会让技术和教育结合得更为紧密。比如,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方面是可以运用技术去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学生学习的数据,老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因材施教,这是我们几千年来一直在追求的一个教育目标。我觉得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的介入,互联网教育的潜力和市场将无比广阔,所以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北京青年报您认为互联网相对于教育而言是一种工具,还是说互联网教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贾晓明: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我们经常说信息化是为教育服务的,以教育为主,信息化为辅,二者相辅相成,既要破除技术的神秘感,又要避免为用技术而技术,出现技术的过度使用。在那一阶段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过度使用。例如,有时上课时,一个模型或一张挂图就能说明白的知识,就不用拍成照片,做成PPT来讲。在恰当的时机用到合适的技术,这一直是我们在探寻的一个方向。

现在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使用越来越方便,采用的门槛越来越低,因而更容易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之中。2007年我在英特尔公司时就启动了一个“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希望为孩子们配备移动终端,整合数字化的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学生主动性的学习。但是项目的推广一直受学生终端谁来买单;教室的网络环境如何搭建;传统的教学方式怎样面对等三个瓶颈问题的制约。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终端是一个必需品,4G和WIFI的速度越来越快,资费越来越便宜,大家已经习惯了用互联网来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发现之前项目目标似乎水到渠成了。所以我觉得互联网和教育深度融合的时机已经到来。


北京青年报现在作业盒子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贾晓明:我们目前拥有130万用户、1.2万学校,覆盖了32个省、市和自治区。从覆盖率来讲,还是发达地区的用户比较多。主要是由于网络的覆盖率、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大家对互联网教育的关注比较高等原因。拿北京来说,我们的小学生覆盖率已经超过了10%。其实我们整个团队,销售和市场人员很少,大多是通过口碑相传的。


北京青年报在作业盒子创办初期,进入公立学校被老师和学生接受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贾晓明:我在这个行业也有20年了,去年和合伙人开始出来创业,在这个圈子里时间比较久,所以我了解这个行业的需求点在哪里。所以我的理解就是,如果我们在做一款老师喜欢的产品,如果这款产品真的是老师的诉求,能解决老师的实际问题,那么它进入公立高校的门槛并不会很高。而且做这个事情不需要学校和老师前期费用的投入,资金和效果的问题都解决了,进入也就容易了。当然前期我们也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但是参与试用的老师都是自愿参加的。互联网产品本来就是要自愿使用,强制使用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产品做得不好,领导再支持也是没有用的。


北京青年报目前作业盒子的工作重心在什么地方?


贾晓明:第一点,也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完善产品,让老师用起来确实更方便。第二点就是在产品完善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市场。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无论是线上的活动,还是线下的培训以及和老师的交流,来扩大我们的用户群。第三点,我们觉得在线教育的产品、市场和运营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产品是不断提升它的体验,市场是让更多的老师、学生来知道这件事情,通过运营不断地给我们的用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这三点我们都在加强,但是重中之重还是产品的优化和完善。


北京青年报有人说过,目前的互联网教育或是说在线K12教育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在作业盒子创办之前,您是出于什么原因进军这一领域的?


贾晓明: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水到渠成,我们三个合伙人都有这方面的感触。我们的CEO刘夜,他其实从大二就开始创业,他也是觉得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可以把生活中很多的场景进行优化和重构,他是一个技术的发烧友,也一直在寻找一个切入点。另一个合伙人王克,他2010年进入百度,在百度的四年时间,一直在看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的改变。他的一个基本观点,未来互联网行业的机会,就是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所谓的传统行业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医疗、金融。在了解了三个行业现状以后还是决定做教育,但是在了解医疗行业的时候发现,病例作为一个数据可以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教育行业中学生的作业也是同样的道理。以前我们只有学生考试的数据,包括现在很多公司也是在做考试。如果我们可以把学生作业的数据采集下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我在这个圈子里有二十余年,看到了太多大的、自上而下的这种系统的平台。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能不能再深入一步,我就经常在想,我能不能做一款产品让我的孩子用起来,或是说我如果是老师我愿不愿意去用。出于同样的目标,我们三个合伙人一拍即合。


北京青年报作业盒子获得1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好未来领投,刘强东、天使投资方联想之星等跟投。请问您认为作业盒子能吸引到上面这些投资人的原因是什么?


贾晓明:首先是,投资人觉得这个方向很好,他们的术语叫“赛道”,他们觉得这个“赛道”能跑出来。在线教育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大的金矿,可能做出来一个百亿甚至千亿级的公司,所以这个方向他们是认可的。再有就是切入点也就是产品本身他们很喜欢,大家都上过学,都做过作业,都了解作业这个痛点。这个产品他们觉得到了一定的时机,移动端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会促使这个产品去大规模的传播。还有一个就是团队,因为我们三个人的组合相对来说是比较互补的,我对教育行业比较了解,刘夜对技术比较了解,王克是对互联网行业比较了解。投资人也会觉得我们的团队比较完善,我们的年龄也比较大,想法也比较成熟。相比于九零后,我们是大叔出来创业的。


北京青年报作业盒子自创办以来,除了用户的爆发性增长,还有什么其他的比较满意的成果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