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润大降,市值暴跌,优衣库还能火多久?

 halphia 2016-05-17

面包财经 |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优衣库不仅仅是“试衣间”里的绯色话题,更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公司之一,其母公司——迅销有限公司——同时在东京和香港两地上市。优衣库品牌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一路攻城略地,逆势扩张,被业界奉为楷模。

但近期优衣库却麻烦不断,业绩大幅下滑。迅销公司早先公布的2016财年一季报相当悲催:净利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大幅下跌30.2%。其在香港上市的预托证券,价格亦较2015年高点跌去三分之一,以此计算的总市值跌去超过1400亿港币。

优衣库(迅销公司)会继续红火下去还是盛极而衰?《面包财经》和大家一起读读TA的财务报表,一探究竟。

管理层:汇率与天气导致利润下滑

在季报中,迅销公司将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汇率变动和天气因素的影响,这显然低估了自身当下面临的问题。迅销的财报币种是日元,收入来自全球,增长源于海外市场,日元汇率变动的确会影响利润,但即便剔除汇率因素,主要市场的利润仍呈颓势。天气因素每年都可能有,而且迅销经营的服装贯通四季,很难将经营的问题推到天气上。

退一步讲,即便汇率和天气因素能部分解释当季利润的下滑,也无法解释过去几年迅销核心指标的恶化。恰恰相反,由于近几年日元的持续贬值导致海外业务以日元计价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加,对其有不小的正面影响。

既然汇率和天气因素多多少少都会2016年一季度的利润产生了影响,那我们索性不谈这个季度,只看过去5年的数字。

图表一:迅销公司近五年营收走势图(年报数据)


图表二:迅销公司近五年净利润变动走势图(年报数据)


迅销的财务年度是每年的9月1日到次年8月31日,上两张图表所标识的时间是财务年度截止日。

从以上两幅图可以看出,尽管营业收入逐年上涨,但净利润却没有同步稳定增长,其中2014年较2013年下跌28.7%。2015年较2014年大幅增长,但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日元贬值造成的汇兑收益。

周转持续变慢:优衣库的战略优势正在削减

迅销财报上最值得注意的数字是其库存周转速度正在变慢,而快速周转正是过去10多年优衣库品牌在海外扩张的关键。

迅销公司的库存周转天数从2011年的20.6天,逐步增加到2015年的52.4天。这意味着2015年迅销的周转速度只有2011年的不到一半,这种放缓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将会使得迅销丧失对竞争对手的战略性优势。

对一家零售型服装企业而言,库存周转速度几乎是最值得重视的指标。面包财经研究了过去几十年上百家国内外服装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发现:库存周转速度是服装企业真正的生命线,周转变慢与经营恶化如影随形;如果公司主营业务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在周转变慢之后不久,往往可以看到净利润的大幅下跌,很少有例外。

不必精通财务,仅仅依靠常识也能理解库存周转速度对服装企业的重要性。服装是快消品,很容易过季、过时,一旦滞销形成库存,必然要降价打折,进而影响利润。

从绝对值上来讲52.4天的库存周转速度并不算慢,因为在计算库存时,不仅包含制成品也包含原材料、半成品等,成衣的周转速度会短于库存周转天数。面包财经统计了国内41家服装类上市公司近年的库存周转天数中位数,其中2014年为179天。与中国绝大部分服装零售企业相比,优衣库仍然保持了速度优势。

但如果与同样高周转的跨国服装企业相比,优衣库已经没有明显的优势。以下是迅销与美国服装巨头GAP以及另一家以亚洲为主要市场的服装企业佐丹奴国际的对比。之所以选择佐丹奴国际作对比,主要是因为佐丹奴亦主打亚洲市场,品牌定位于优衣库也类似。


迅销的周转速度在2011年时是三家中最快的。2012年之后即落后于佐丹奴,与GAP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从2011年43.7天缩短到2015年的16.2天。

对于平价服装而言,周转速度直接影响竞争力。一旦丧失周转速度的优势,也就意味着在市场上的攻守互换。

美日市场同时承压,中国市场成为海外大粮仓

迅销的业务板块划分为三块:日本优衣库,主要在日本本土经营优衣库品牌;海外优衣库,经营日本以外的优衣库品牌;全球品牌,经营优衣库之外的其他品牌。

2016年一季度,优衣库品牌不管是在本土还是海外利润均下降,只有全球品牌业务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

优衣库品牌在日本本土市场实际上已经滞涨多年,直营店数量多年徘徊在850家以下。2015年11月底日本优衣库的直营店数量为806家,较上年减少18家。尽管电子商务销售维持了增长,但这本质上只是把原本线下的消费能力转移到了线上,总量并无增长。

美国市场则是优衣库的老难题,已经持续亏损多年,计划通过在大城市黄金地段开始大型店铺来扭转颓势。在黄金地段开设大店其实一直是优衣库在海外拓展的杀手锏。

在核心城市开设3000平方以上大型旗舰店,以旗舰店拉升品牌,带动供应链效率是优衣库进入新市场的常用手段,以此迅速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周转速度。优衣库的策略在中国市场颇为灵验,但在美国却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究其根源在于美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力远高于中国服装企业,优衣库面临着更强大的竞争压力。

中国服装品牌,即便是大部分上市公司,采用的也主要是批发为主或者批零兼营的商业模式,近年虽然向零售模式转变但进展缓慢。优衣库全产业链掌控的垂直一体化模式面对“真批发假零售”的中国服装品牌,优势自然明显。面对同样的市场层级,179天的库存周转天数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54天的周转相抗衡的,更不用说此前的30多天。

由于具备了垂直一体化的快速周转模式,优衣库在中国的线上销售发展也颇为迅猛,2015年“双十一”更登顶服装类销售冠军。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优衣库品牌最大的增长点。截止2015年11月海外优衣库门店数量总计864家,其中500家以上位于大中华市场。但伴随着基数越来越大,增幅必然放缓,这已经体现在最新的季报中。

当全球各服装巨头对中国市场拼抢的加剧,国内服装企业逐步完成商业模式变革,互联网品牌逐步成熟时,优衣库的中国“粮仓”还能支撑几年的增长,甚难预料。

要成长还是要分红:优衣库的十字路口

尽管整体市场巨大,但服装其实是一个天花板非常明确的行业,一个品牌一旦依托某种商业模式和品牌定位获得成功,则很难跃迁到另一个品牌层级,转变商业模式也颇为不容易。服装企业在经历高速扩张之后,演变成为低速度成长的现金奶牛:成长性不强,但分红相当可观——这已经可以算是最好的结局。更多的则是要么死在强行扩张的路上,要么在竞争中衰亡。

其实对上市公司的股东而言,长期稳定的净资产收益率往往比报表上的利润绝对值更重要。过去5年迅销的净资产收益率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近两年都维持在15%以下。这其实已经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GAP和佐丹奴就是从成长型公司演变成现金奶牛的典型。过去10年,GAP营收和利润增长都相当微弱,但却保持着每年至少四次的分红节奏。佐丹奴过去10多年的整体分红率维持在80%左右,不少年份更超过90%,几乎所有的报表利润都用于分红。

迅销的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GAP和佐丹奴,但分红水平却不高。当增长的天花板已经临近其商业模式所允许的极限,优衣库的成长神话是否会终结,成为一头低增长高分红的现金奶牛?

说不定2016年就是拐点。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