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院庆特稿】走进慈宁花园

 花小鼠 2016-05-17

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之际,外西路北部的太后生活区域将向公众开放。其中:


慈宁宫将作为博物院时隔半个世纪重新设立的雕塑馆对公众开放;


西侧紧邻的寿康宫将以宫廷原状陈列与专题展览相结合,展示乾隆帝生母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的万寿庆典和生活场景;


南面的慈宁宫花园,除了展现宫廷园林之美,也将作为宫廷原状陈列的一部分,展示清代太后于园中礼佛的场景。


慈宁宫花园位于慈宁宫西南方。院庆日开放后,往日宁静的慈宁门一带就都会变得热闹起来(图为慈宁门铜鎏金麒麟陈设,现在也已经装好围栏,准备迎客了)


多年来,慈宁宫花园一直处于封闭状态,草木葱荣,人迹罕至。故宫官网上也只有这幅手绘鸟瞰图和屈指可数的照片,向世人展现这座冷落多时的太后宫苑。


荒烟蔓草的故宫黍离之景已成为定格于镜头的昨日记忆


随着紫禁城古建维修工程的推进,慈宁宫花园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过去的几年中,这里成为热火朝天的工地。经过修缮,临溪亭、咸若馆等园中建筑重焕光彩。当然,曾经在园中肆意蓬勃的二月兰也无迹可寻,可谓有一得有一失吧。


慈宁宫花园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过5次维修,其中以2012~2013年的修缮规模最大、最全面。此次大修中拆下的琉璃瓦完好如新,在建筑木结构部分进行更新之后得以重新归位


慈宁宫花园初建于明代,在清乾隆年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和改建,但建筑居北、花木居南的整体布局没有改变。


作为园中的主体建筑的咸若馆,在乾隆年间被设置为崇庆皇太后礼佛之所。现存建筑无论格局还是内外檐装修均为当时所遗。其室内陈设,长期以来也都保持着乾隆年间的原状。直到1984年为配合建筑修缮,室内文物才被装箱撤出。


2014年初,又一次大规模的古建修缮完工之后,宫廷原状陈列的恢复被提上议事日程。当然,由于文物保存完好、资料信息完备,原状陈列的恢复工作也就没有寿康宫那样困难了。


咸若馆室内陈设长期保持乾隆朝原状,1984年为配合建筑修缮装箱撤出,30年后古建大修完成之际得以恢复并将开放(图片来源:《紫禁城》2015年7月号)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题外话。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很多朋友认为,故宫博物院应当对两个朝代尤其是肇建紫禁城的明代重点加以展现,但现实中无论宫廷原状陈列、专题展还是宫廷生活、服饰等题材的APP等新媒体资讯,却以清代主题的居多,因而颇为不满。故宫官方微博每每推出清宫题材的相关内容,免不了被“围攻”,或者被语重心长地“教诲”:不要忘了,你也是明代的皇宫啊……


2010年举办的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全面展示了故宫博物院所藏永宣时期宫廷漆器、玉器、造像、珐琅、陶瓷、书画等门类文物精品



如果大家真的关注明代故宫,应该不会忘记2010年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在午门展厅隆重推出的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还记得当时金器展区的展品都来自哪里么?对,都是借展自十三陵和湖北等地明代藩王墓葬的出土文物。内府珍藏浩如烟海,但紫禁城的明代宫廷金器,通通都被清宫熔化重铸。而其余服饰之类的易耗品,除了定陵等墓葬出土的有限实物,大概也只有作为唐卡包边、书画装潢之类无意留存的锦绣织物了。更不用说紫禁城中的诸多建筑是清代以来维修、改建甚至新建的了。明王朝在紫禁城中的诸多生活痕迹,经过另一个政权近三百年刻意或不经意的覆盖与“格式化”,又会有多少幸存呢?


苍翠古柏间露出的是花园东北部油饰一新的宝相楼一角。慈荫楼与宝相、吉云二楼环抱咸若馆的建筑格局,自清乾隆年改建以来再未改变


全面展示的愿望固然美好,但正如一位博物院员工所言:博物馆不是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依赖现存的物证,与档案历史资料互相印证,所以,对清代宫廷的研究成果必然更加充实丰满……。


而这正是故宫博物院诸多宫廷原状陈列、专题展览和新媒体产品围绕清代的根本原因。基于文物藏品、历史建筑、宫廷史迹等方面共同构成的物质条件所做出的优先选择,当然并非基于研究者和策展人的个人偏好




吉云楼内景(图片来源:《紫禁城》2015年7月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