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图文集 倦勤斋

 八王书屋 2013-07-20

故宫图文集 倦勤斋
八王书屋2013年7月20日收集整理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的东北部,即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的北端,有一处建筑,面南向,北靠红墙,东西共九间,是宁寿宫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名为“倦勤斋”。其正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倦勤斋”额,取“耄期倦于勤”之意,显示这里是太上皇的憩息之所。
  
倦勤斋是第四重院落里最为奢华的建筑,在花园的最北端。这是乾隆当太上皇以后的住所。乾隆曾在符望阁内题诗中写“耆期致倦勤,颐养谢喧尘”,也是表达自己退位后的期望,倦勤斋的名字也得于此诗。不过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并没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权利,所以也并未在这里居住,更多时间这里成为乾隆听戏消遣的场所。

 
 
 
 
 
 
 
 

 
  
室内嵌竹丝挂檐,镶玉透绣扇,一派江南风韵,精致优雅。倦勤斋是乾隆让位后的住所,内部装饰是故宫内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建筑级别很高,此前因技术难度高,从未修缮过。

倦勤斋位于宁寿宫花园最北端,符望阁后,北倚宫墙。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敬胜斋而建。倦勤斋坐北朝南,面阔9间,卷棚硬山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前出廊,檐下绘苏式彩画。东5间与符望阁相对,东西各接游廊,分别与符望阁东西廊相接,房廊相对,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自然形成东5间、西4间的格局。

倦勤斋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内檐装修部分,东五间和西四间各有千秋。东五间的装饰工艺以竹黄和双面绣为最。西四间最重要的装饰是170平方米的通景画。是由欧洲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借鉴了欧洲教堂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的形式而移植于清代宫廷内的。
倦勤斋内最令人瞩目的是室内顶棚及西墙、北墙上满绘的图画,而且这些图画保存得比较完好。

在宫廷的殿堂内贴画是清朝装饰宫殿的常用手法,这些画幅被称之为"贴落",即是可贴上,又能落下之画。一般来说"贴落"的张幅都比较大,往往是整个墙面或半个墙面只贴一、两幅画。这些"贴落"画可以起到壁画的作用,但是制作与更换却要比直接画在墙上的壁画简易和方便得多。

  
现存倦勤斋内顶部和墙壁上的画幅,也都是先画完以后再贴上去的。但是这部分画与其他"贴落"画不同之处是,所有的画面景物是连成一体的,由各个局部拼接成整幅,不但如此,画幅与室内的环境及装饰亦相联接,等于是在室内又制造了另一个新的空间。

倦勤斋西四间室内北墙上画的是一处宫殿建筑景致,院落中有树石、花草,还有一段斑竹搭成的透空隔断墙,隔断墙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在月亮门外庭院中有两只丹顶鹤,一只低头觅食、一只振展双翅;宫殿建筑之间有一段宫墙,宫墙中有一座宫门,宫墙之外还可见远山及蓝天;画面上还画有两只喜鹊,一只在空中飞翔、一只驻足于竹墙上。斑竹的隔断墙画得非常细致而真实,每根竹竿都中间色浅,并画出高光,极富立体感;宫殿建筑采用焦点透视画法,深远感和层次感都很强,站在画幅前可产生穿越圆圆的月亮门能走入花园的感觉。

倦勤斋西四间室内西墙上的图画,画得比较简单。同样也画有一段斑竹搭架的隔断墙,墙后面是远山,山石高耸,生长有松树、柏树多株。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可作如下的推测:现在我们看到的倦勤斋内的天顶画与全景画的大部分,是由郎世宁的徒弟中国宫廷画家王幼学等人完全按照敬胜斋内的天顶画和全景画复制重绘的,但是其中的有些局部(如丹顶鹤、喜鹊等处),则应当是郎世宁在绘制敬胜斋内装饰画时多馀出来的一份图稿,这份图稿没有贴在敬胜斋或其他宫殿的墙上,而一直收存在郎世宁徒弟王幼学的手中。清代宫廷画家在创作时均须先"画样呈览",得到皇帝允准后,才落墨画正图,所以图稿一般来说都不止一份。到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倦勤斋建成时,王幼学等奉命绘制室内装饰画,便将过去存留下来的图稿复制增补并完成了倦勤斋殿内西四间的天顶画和全景画。

 
 
 
 
 
 
 
 
 
 
 
 

倦勤斋西边四间的室内西端是一个尖顶亭子式的小戏台,是紫禁城中现存的四个戏台之一。这是建造在房子里面的一个建筑物。戏台的南北两侧及后边,三面均有用天然竹子搭架而成的隔断墙,与戏台连成一体,与南窗墙平行的竹隔断墙上还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小戏台的前面,有一个略高于地面的方平台,是供演员演出之用。在戏台对面,是皇帝观戏时的坐位,坐位后旁侧另有小楼梯可以通到上面一层。在室内设置小戏台的做法,於宫内还有漱芳斋一处,但布局更小巧精致。

史料反映,乾隆皇帝退位后并未实现真正的颐养,只是在斋建成后的几年的正月里偶尔来此小坐,并吟诗作句。乾隆之后,嘉庆、道光、光绪等皇帝也有在倦勤斋活动的遗迹,并以此作为书房。斋内的内装修及其布局没有大的变动,基本保持了乾隆时期的原貌,仅根据皇帝各自生活习惯的不同略有改变。

根据清代嘉庆十九年、道光十七年和光绪二十三年的《倦勤斋陈设档》记载,倦勤斋楼上楼下共有宝座13张(楼上7张,楼下6张),每张床上都有黄炕毡垫、红花炕毯、床褥、靠背等铺陈,床上还有唾盂、容镜、如意、顺刀。床垫两侧安放炕几、柜格,上面摆放玉、瓷、珐琅、竹、木、牙、角等材料雕琢而成的珍玩文具。

此外,室内空间尽陈书格、多宝格、炕案、炕几、香几、长条桌、半圆桌、月牙桌、琴桌、椅子、绣墩、方案等家具。因倦勤斋室内空间狭小曲折,家具多为精细小巧的黑漆描金、漆地嵌螺钿等品类。在墙壁之上,除绢、纸帖落外,还挂有御笔字、山水、花鸟等插、挂屏,质地多为紫檀、雕漆、珐琅边框,内用玉石、宝石、珐琅、象牙、点翠等材料镶嵌。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故宫受其建筑形式和皇宫保存价值的限制,其优势并不在作为展示院藏文物的场所,当然更非展示卡迪亚或两依藏这样有商业之嫌的外展的场所——这一功能完全可以在其他现代化博物馆里实现,而是展示明清两朝皇帝朝政和皇室生活的一段历史。

        2002年,一个由国外基金会赞助的合作修缮项目本可以成为故宫完善保护和利用的精典案例,却在完成后被告之不能对外开放。

  这个合作项目便是位于乾隆花园内的倦勤斋修复工程。乾隆花园,又称宁寿宫花园,位于故宫外东路,占地近6000平方米,共五重院落,原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兴建的太上皇宫和私家花园。倦勤斋位于乾隆花园的北端,是第四重院落里最为奢华的建筑,以乾隆诗句“耆期致倦勤,颐养谢喧尘”而得名。

  2001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和故宫博物院签定协议,双方合作展开保护与复原倦勤斋项目。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对倦勤斋的兴趣缘于室内的一幅通景装饰画。这幅画通天到地,占满了整整四间房的墙壁,画中有仙鹤、牡丹,和室内的其他竹篱内装修融为一体。这幅画据称是由欧洲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借鉴了欧洲教堂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的形式而移植于清代宫廷内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画家聂崇正用英文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倦勤斋内的这幅朗世宁的通景画。文章发表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包括英国王子查尔斯在内的多个国际基金会找上门来愿意给故宫投资修复倦勤斋,但都被故宫拒绝。后来,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携其夫人到北京访问时专程到故宫来看倦勤斋里的那幅画。据说,老布什夫人出来后当场拿出一张支票,表示一定要修好这幅画。

  由老布什夫人牵线,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和故宫达成合作协议。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与一家外国机构共同修复故宫内具有历史性的室内装饰。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为倦勤斋项目共投入210万美元,从2002年起正式开始,前后历时近六年。根据最初的计划,倦勤斋内装饰修复工程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完成并对公众开放。
  故宫博物院派出了宫廷部、科技部和古建部三个部门的负责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外方亦请来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诸多专家参与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

  倦勤斋的室内修复工程并不容易。挑战来自寻找接近的材料和几近失传的传统手艺。比如,为了寻找托起通景画的乾隆高丽纸——这是一种用桑皮做的纸,科技部主任带着人到处去找,最后在安徽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沟里找着了,竟然还有人会做。故宫的这单活也救活了那个村庄里的手艺人。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整个修复工程精雕细磨,很多时间其实是花在找人和找材料上。

  在修复倦勤斋项目过程中,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发现整个乾隆花园都有修复的价值和意义,遂于2004年和故宫方面达成乾隆花园修复总体规划,整个工程计划于2016年完成。这次,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不再单独出资,而是双方各承担一半的费用。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就该项目的公开资料称,乾隆花园总体规划将保证把修复好的建筑、内装饰和花园首次作为统一和连贯的整体向公众开放,这一经历过去只有中国皇帝才享受过;该规划将不仅为中国和国际参观认识而且为历史和该场址的保护提供一个公共教育和展示项目的典范。

  2008年,倦勤斋修复工程如期告磬。据参与项目的有关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当时中外双方已经就开放事宜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规划,包括导游讲解器都已做好,中英双语,总长25分钟。原来的设想是,因为地方比较小,要限制每次进入的人数,设定每次进10人,每次不超过30分钟。双方还设计了几套方案,比如早上分几批,下午分几批,并且实行网上预订时间等。这样游客可以在预订的当天再买门票进来。

  然而,就在参与各方期待向公众开放之时,故宫博物院宣传部却做出不开放的决定。据说是因为害怕承担物件损坏的责任。这让参与人员感到郁闷:“辛辛苦苦弄了半天,就是为了开放让更多的人能看到。不然修这个项目有什么意义?”

  事实上,当初制作好的讲解器据悉因长年不充电而近乎报废。倦勤斋内部木结构据有关员工透露已开始出现虫蛀。

  不过,据财新记者了解,倦勤斋并非全然不开放,而是“有限开放”,或称“特殊开放”,即用来接待特殊的客人。这类客人,据内部员工透露,多为官员等特权人士。但在财新记者对故宫的正式采访中,故宫方面发言人沉思片刻,继而表示主要为“研究人员”开放。

  就在倦勤斋向普通游客大门深锁时,一批从未向公众展示过的倦勤斋内的原装家具摆饰物件,在去年秋天运抵美国,先后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等三家博物馆展出,前后将历时约一年。其名为“乾隆花园古典家具与内檐装修设计展”,共展出乾隆花园非开放区里的90件原状陈设,包括绘画、书法、瓷器、铜器、玉器、家具,甚至还有专门拆卸下来的故宫建筑构件,以及花园中的山石。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大规模赴外展出原状文物和内装修。

  组织这次美国巡展的Peabody Essex Museum中国艺术部主任南希·伯林娜在回复记者邮件中说,该展览“热门极了”,参观人数破了该博物馆的历史记录。“我遇到很多来看了三遍、四遍的观众,因为他们太喜欢这个展览了。”

  这只是近年来故宫组织博物院内组织展品远渡重洋的若干展览之一,此类展览多为精品。遗憾的是,它们都无缘与国人见面。

       一位友人特地前往美国的展馆一睹芳容。但她告诉我们说,有木窗被拆坏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认为,窗花的拆卸是有问题的。她还强调,这类建筑构件,不宜轻易离开原来的环境,否则不但会水土不服导致伤害,也很难再原样装回去。


      我不想相信这是真的。我喜欢各式各样的窗,由每扇窗似乎都能透视到建筑的灵魂。而故宫里的窗,更是几百年历史的见证,它们本身就是一段沧桑的历史,是故宫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想象不出,也不愿想象,昔日那几扇优美的“小轩窗”会被拆走,只留下几个黑乎乎的窗洞。

      我的同事曹海丽反复联系外方,但对于窗花的损坏,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佐证。奇怪的是,故宫的许多员工也并不知道木窗花的现状。有的员工解释,由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资助的乾隆花园修复成功,为了庆祝和纪念,才举办了这次展览,有可能展览的只是换下来的旧窗,也有人认为,可能送出去的只是一些拆卸难度不大的隔扇。

     我曾经特意挤在参观人流中去往乾隆花园附近的乐寿堂,希望能够隔墙望见三友轩内外的窗,但未能如愿,墙太高了。但愿是那位友人错了,那些美丽的窗棂还完好如初。

 
 倦勤齋二層觀戲仙樓老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