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liuzy56 2014-06-19

 

乾隆花园位于紫禁城东北部的宁寿宫区内。宁寿宫是故宫内廷外东路的一组建筑群,建成于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1771——1776年)之间。这组建筑群共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北部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成,西路就是乾隆花园。它的正式名称为宁寿宫花园,因为是“乾隆预为其做满60年皇帝之后归政作太上皇时颐养休憩而建造的,故又叫做乾隆花园”(引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紫禁城内一共有四座花园,除了乾隆花园以外,另外三座是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而乾隆花园是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

因为乾隆花园“基地狭长,是不足十亩的小园”,因而“采用了私家园林中庭院紧密接联的布置手法”。它共有五进院落,每进院落“在建筑安排及园景处理上,又各具特色,显著不同”,这使得整座花园显得“丰采多姿,富有变化”。其第一进院是从花园正门——衍祺门到古华轩。古华轩是院落的主体建筑,它“坐北处中,是一座五开间歇山卷棚式的敞轩,周围带廊,檐柱间设倒挂楣子与栏杆坐凳,金柱间安放着灯笼锦的透空落地罩。轩内是楠木本色的天花,雕刻有百花图案,十分古朴淡雅。檐前老楸一株,是建轩前的故物,每值春夏之交,开花满树,璀璨似锦,轩也因之取名古华”。古华轩东侧“湖石堆叠的山峦主峰上,有一座承露台,四周白石雕栏环绕”,承露台下“山石间辟有门,洞东洞北有石阶可到台上”。古华轩前西侧“在崎峭的山石点缀之中,东、南、北三面出歇山卷棚顶的抱厦,平面呈凸字形,周围是汉白玉石栏板,雕刻着姿态不同的斑竹图案,挺秀生动。东面突出的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曲折宛转,称‘流杯渠’,是仿效晋人王羲之《兰亭序》中‘曲水流觞,修禊赏乐’的故事而来的,所以取名禊赏亭”。禊赏亭北,山石“渐渐高起”,其上“建有一座三开间的卷棚歇山式建筑,因坐西朝东,面迎日出,取名旭辉庭。庭南斜廊下落与禊赏亭相接”。古华轩东南“曲廊转折,围出一个小院”,院内“东南角叠石为山,上建攒尖顶方亭,名撷芳亭。院西曲廊转角处衔接着另一座攒尖方亭,称矩亭。矩亭东廊连接着一座面阔只有一间半的硬山式小斋,坐北南向,叫抑斋”。

由古华轩向北过垂花门,是为乾隆花园的第二进院,其主体建筑为遂初堂,该建筑“五开间、带前后廊、卷棚歇山顶……坐北南向,左右出转角游廊,与东西配房的前廊相通”,东西配房“各五间,北三间明廊,南两间装修推出,做成暗廊,房门开在北三间的中央”。配房“南端出廊与垂花门两侧的倒座游廊相接。廊房相间,构成了一个整洁的三合院”。

遂初堂北为花园的第三进院,它“以山景为主。庭院中央峰峦叠起,洞谷相通,环山布置建筑,于幽深旷邈中略有拥塞之感。主峰上建有一座方亭……称耸秀亭”。该院“山北是一座卷棚歇山顶的两层楼,五开间,称萃赏楼。山西有配楼五间,名延趣楼,两楼以转角游廊接通”。院落的“东南角上,山石环抱中有一座坐北南向的建筑,名三友轩。屋顶东部因紧邻乐寿堂西廊,作悬山式,西部则为歇山式。三面回廊,西山墙开大方窗一,紫檀透雕的窗格,取松竹梅图案,以寓‘岁寒三友’之意”。

萃赏楼后是花园的第四进院落,其主体建筑为符望阁,它“面阔、进深各五间,周围带廊”,外观两层,内实三层,是乾隆花园最高的建筑。符望阁内“底层用精工细雕金镶玉嵌的装修纵横间隔,置身其中,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所在,故俗有‘迷楼’之称”。符望阁前“山屏主峰上有亭,名碧螺亭。平面呈五瓣梅花形,五柱五脊,翠蓝色琉璃屋面,绛紫色琉璃剪边,翠蓝地白色冰梅图案的宝顶,下部柱间安装折枝梅花图案的白石栏板,体形别致,色彩丰富协调,是园林建筑中极为少见的亭式。亭南石桥飞架,通萃赏楼,轻灵精巧”。山屏“西南有楼,形同曲尺,楼东西三间,南北五间。楼下匾额题名为‘养和精舍’”。符望阁之东“有曲廊一段,再东为颐和轩腰廊”;其西“为三开间歇山顶的玉粹轩”。

符望阁北为乾隆花园的最后一进院落,其主体建筑倦勤斋“可以看做是符望阁的后罩房,通脊九间,东部五间正对符望阁,左右各有游廊,房廊相对,形成一个院落”。该院落西侧为“一个跨院,有北房四间,即倦勤斋西部。南北弓形的矮墙中,辟八方门洞,门左右设彩色琉璃漏窗,门额刻‘暎寒碧’三字。八方门内植树叠山,山上建有歇山式的竹香馆,十分精致。左右各出爬山游廊,顺山势向南北跌落,北通倦勤斋,南通玉粹轩北廊,把这一小小院落分隔得十分得体,装点得趣味盎然”(以上引文引自于倬云、傅连兴《乾隆花园的造园艺术》)。

乾隆花园“第四、五两进院落的布局完全仿照建福宫花园”,其中碧螺亭相当于积翠亭,养和精舍相当于玉壶冰,符望阁相当于延春阁,玉粹轩相当于凝晖堂,倦勤斋相当于敬胜楼,竹香馆相当于碧琳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学者认为大概是因为建福宫花园为“乾隆作皇太子时居住过的旧地,难免有一番眷恋之情,因而将它仿建于归政后作太上皇时居住的宁寿宫”(引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不过另一种说法是:“乾隆帝所以将乾隆初期建造的建福宫花园于30年后又在宁寿宫后一带仿建,可能是他认为建福宫花园的平面、立面设计都比较理想,所以才有此举”。这种说法更为合理。因为乾隆帝为建福宫花园作了大量诗赋,并将许多自己所喜爱的珍宝放置于此处,可见他对于建福宫花园是十分满意的;且乾隆帝作皇子时,初居毓庆宫,后居重华宫(为乾西五所之二所),并没有在建福宫的前身——乾西二所之四所居住过,称建福宫花园为“乾隆作皇太子时居住过的旧地”,似不够准确。

 

乾隆花园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观赏路线“以短小精悍、灵活多变取胜”,取得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比如花园的第一进院落,有“两条通路”,它们“都在把人们引向花园的第一景区——古华轩区”。第一条通路是:进入花园正门衍祺门后,迎面“山屏崛起,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而山屏间的“曲折小径”又把人们引向古华轩。这“一阻一引之间,十分恰当地体现了中国园林经常运用的‘曲径通幽’手法”。另一条通路是沿衍祺门“后廊东行”,进入“由一段曲廊隔出的”东面小院,院中“古柏数株,苍劲挺秀,北面抑斋和南面叠山上的撷芳亭互为对景,西面游廊逶迤,沿廊北行经矩亭东折通抑斋前廊,再北东折即至抑斋后廊。后廊北山峦突起,中有山洞,洞右有蜿蜒蹬道可达山巅。若步入石洞西折,即达古华轩前”。这条观赏路线“给进口处增添了不少曲折灵活的气氛”。

又比如乾隆花园的第三进院落,面积“不足500平方米”,但设计者“运用廊子、洞谷、山道等,上下左右,布置了几条观赏路线,迂回宛转,处处可通,处处有景,各具特色。在这个小景区中,徘徊数四也可不重走同一路线,使人莫测深远,从感觉上充分扩大了空间”。具体而言,由“遂初堂后廊,有三条通路可达萃赏楼”:其一是“沿后廊东行北折,即来到座落在山坳间的三友轩。沿三友轩回廊西行北转,经一短廊,可走向一处山洞。洞畔石级可以登山,穿洞而过即达萃赏楼前”;第二条路线是“沿后廊西行北转到延趣楼,经延趣楼沿曲尺游廊自北而东”,即“可达萃赏楼前廊”;此外还有“正中一路”,在“遂初堂后廊阶前,迎面有一山洞。洞西蹬道蜿蜒”。若沿“蹬道上山,可登主峰及其上之耸秀亭”,环顾四周景色。如若“入洞前行,深谷相接,两侧山石陡峭,顶上一片天空,有置身幽谷之感”。在“经山洞北出”之后,即可到达萃赏楼前。

其二,“叠山技巧的运用”。乾隆花园“地形长方,地势平坦,既无自然景物可借,又缺乏活泼生动的水面,所以只能以山景为主,用大量的叠山作为园中的艺术点缀”。其“叠山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比如,园中高山“多用峭壁的叠法,如萃赏楼前后的假山,均有陡直的峭壁,高耸挺拔”,有的“采用峭壁与山峦相结合的方法,如符望阁对面的山屏,中间为崭绝的峭壁,两侧为逶迤的山峦”,还有的将“悬崖与陡壁相结合”,即“于陡壁的上端,往往挑出巨石,做成悬崖之式”。此外,还有的“叠山中虚与实配合,不仅有峰峦峭壁,同时还配以洞谷悬崖”。像“萃赏楼前后的山峦峭壁间,都有隧道式的山洞,蜿蜒曲折,虚实交错。碧螺亭山下峭壁间,留出许多小洞,可采光和通风,同时也为了增加山石的玲珑剔透之感,达到有虚有实、有透有漏的艺术要求”。而像“耸秀亭檐下的峡谷,深达七米多,宛转与山洞接联,为通往三友轩、萃赏楼、遂初堂的山道”,它“给人以幽静深邃的感觉”(以上引文引自于倬云、傅连兴《乾隆花园的造园艺术》)。

 

乾隆花园许多建筑物的室内装修及建筑装饰也极为精美。像古华轩、三友轩、符望阁、碧螺亭等,前文已有所涉及,此处不再赘述。这里笔者想着重介绍的,一是倦勤斋。它“西边四间的室内西端是一个尖顶亭子式的小戏台,是在房子里面的又一个建筑物”。这座戏台“是紫禁城中现存的四个戏台之一(其他三个为畅音阁大戏台和漱芳斋内的大、小戏台)”。它“的南北两侧及后边(即西侧)均有用天然竹子搭架而成的隔断墙,并与戏台连成一体,与南窗墙平行的竹隔断墙上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小戏台的东侧(即前面),还有一个略高于地面的方平台,也可供演员演出用。在戏台对面,是皇帝观戏时的坐位,坐位后旁另有小楼梯可以通到上面一层。在室内设置小戏台的做法,于宫内还有漱芳斋一处,但布局小巧精致不及倦勤斋这里”。

倦勤斋的室内装修,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其西四间“天顶部位以及西墙和北墙上”的画幅。它们是被贴在墙壁上的,因而“被称之为‘贴落’即贴上、落下之画”。“贴落”“的张幅都比较大, 往往是整个墙面或半个墙面只贴一、两幅画。这些贴落’画可以起到壁画的作用,但是制作与更换却要比直接画在墙上的壁画简易和方便得多”。倦勤斋的“贴落”有其自身特点,即“所有的画是连成一体的,由各个局部拼接成整幅,不但如此,画幅与室内的环境及装饰亦相联接,等于是在室内又造成了另一个新的空间”。

倦勤斋西四间北墙上的图画“画的是一处宫殿建筑景致,院落中有树石、花草,还有一段斑竹搭成的透空隔断墙,隔断墙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在月亮门外庭院中有两只丹顶鹤,一只低头觅食、一只振展双翅;宫殿建筑之间有一段宫墙,宫墙中有一座宫门,宫墙之外还可见远山及蓝天:画面中还有两只喜鹊,一只在空中飞翔、一只驻足于隔断墙上。斑竹的隔断墙画得非常细致而具体,每根竹竿都中间色浅,并画出高光, 极富立体感;宫殿建筑采用焦点透视画法,深远感和层次感都很强,站在画前似乎能产生穿越圆圆的月亮门走入花园的感觉”。其“西墙上的图画,画得比较简单。同样也画有一段斑竹搭架的隔断墙,墙后面是远山,山石高耸,生长有松树、柏树多株”。其顶棚上的画则是“最富神奇妙趣的”,顶棚上“画满了一座藤萝架,架上爬满了藤萝,并盛开着蓝紫色的花朵。透过藤萝架和枝干花叶,从空隙中能见到蓝蓝的天空。这一切都是画出来的。藤萝花完全以色彩塑形,不见线条的痕迹。花朵的形状依照远近透视而不同。观者如果站在戏台前面的某一点上抬头向顶棚望去,其中藤萝架上的一个花朵,正好悬在头顶上,呈正透视状。以这朵花为中心,逐渐向四周远去,花朵也慢慢变成斜的,离这个中心花朵越远的地方,花朵的形状越斜,最远处的花朵几乎是平躺着的样子。但是当你站在这个点上向戏台方向看去,那些藤萝架上的花朵似乎是朵朵下垂的模样,造成一种很奇妙的立体视错觉”(以上引文引自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

倦勤斋中的这类“贴落”画,被学者称之为“通景线法画”,即“尺幅较大的线法画贴落”(引自聂卉《清宫通景线法画探析》),所谓“线法画”是指“一种立体感极强的透视画”(引自聂崇正《“线法画”小考》)。倦勤斋中的这些绘画“显然是受欧洲艺术影响的产物”,因为“它与欧洲艺术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北墙的图画“采用了欧洲焦点透视画的手法”,而在“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似乎找不到类似的例子”。至于这些画的作者,从它们的“风格以及水平来看”,似乎“出自郎世宁之手,尤其是北墙上画的两只丹顶鹤”。但乾隆花园建成之时,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已去世多年,这中间“便存在着一个不好解释的时间差问题”。据聂崇正先生推测:“现在我们看到的倦勤斋内的天顶画与全景画的大部分,是由中国宫廷画家王幼学等人完全按照敬胜斋(位于建福宫花园内,倦勤斋系仿照敬胜斋而建——引者注)内的天顶画和全景画复制重绘的,但是其中的有些局部(如前述之丹顶鹤、喜鹊等处),则应当是郎世宁在绘制敬胜斋内装饰画时多馀出来的一份图稿,这份图稿没有贴在敬胜斋或其他宫殿的墙上,而一直收存在郎世宁徒弟王幼学的手中……到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倦勤斋建成时,王幼学等奉命绘制室内装饰画,便将过去存留下来的图稿复制增补并完成了倦勤斋殿内西四间的天顶画和全景画。”(引自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

倦勤斋中的这几幅图画是极其珍贵的,因为这类绘画“当初在宫廷内外还画有多处, 但保存至今仅倦勤斋这一处了”,它“使我们看到了欧洲文化艺术对于中国宫廷文化艺术影响的又一实例, 故而非常值得珍视”(引自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

其二是在乾隆花园的许多地方,我们都可以找到用彩色石料砌筑的墙体、墙基、或建筑物台基,这些彩色石墙、台基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其中最为精美的是“一段与符望阁相接的矮墙”,其“琉璃墙顶”为“银锭形纹路”,墙“当中辟一花瓶形门洞,墙的北面,瓶口状的门眉上刻有‘惬志’二字,南面是‘延虚’二字”。这面墙是“由若干块各色石料拼砌成的,石料的大小形状不同,组成冰裂纹图案。然而墙面平整如砥,石料与石料拼砌得严丝合缝,竟然无法插进一张薄纸。石墙与花瓶状石门框之间以曲线对接,也做得极为吻合,就像一块石料穿凿而成”(引自许以林《紫禁城内的干摆彩色石墙》)。故宫中绝大多数墙面都是“朱红粉饰”(引自于倬云、傅连兴《乾隆花园的造园艺术》),这种彩色石墙只在乾隆花园以及建福宫花园中存在。然而建福宫花园在1923年被大火焚毁(故宫博物院于2000年——2006年对其进行了复建),因此乾隆花园的这些彩色石墙就显得弥足珍贵。

 

宁寿宫花园是乾隆帝为其退位归政后“颐养休憩”所建,因而其中一些殿堂的命名,体现了乾隆帝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比如禊赏亭,据考证:“禊赏,源于‘祓’或‘祓禊’,也称‘禊事’,原是古代攘灾祈福的一种巫祭活动……至迟在春秋时代,这种祓禊的巫祭已衍为伴有春游活动的风俗。”(引自王其亨、官嵬《宁寿宫花园点睛之笔:禊赏亭索隐》)后代把祓禊“看作是归隐者的乐土则肇于《论语·先进》所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带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了“魏晋时代,利用春禊活动,文人骚客诗酒相酬、比兴咏怀大行其道。王羲之、孙绰等名士相聚于兰台,而成为千古之绝唱”。乾隆帝“欲效仿兰亭之隐逸酬唱”,而禊赏亭的落成也意味着“放浪于山水之间的归隐式的生活场景出现于宁寿宫花园”(引自王子林《宁寿宫花园各殿隐意及室内陈设思想》)。而遂初堂的名称亦与隐逸相关,遂初“源自士人的隐逸文化,直义为去官隐居,得遂其初愿;而得遂隐遁的意愿,又称‘遂隐’,是遂初的衍义”(引自王其亨、官嵬《宁寿宫花园点睛之笔:禊赏亭索隐》)。

然而,乾隆皇帝计划在登基六十年后退位,宁寿宫花园建成之时,距离他所计划的退位时间尚有二十年。退隐毕竟是将来的事情,而目前仍然要勤于政务。乾隆花园最后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是倦勤斋,倦勤“语出《尚书·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其义为:舜“到老还在勤于政事”,但“因为年老不胜政事之辛劳,才让位归政”。乾隆帝在此借“倦勤”说明,自己只有到了年老“不胜政事之辛劳”的时候,才会“让位归政”。自己当下仍要集中精力处理政事。因此乾隆帝对隐逸生活“采取了克制的态度,于是在禊赏亭的对面修建了一座抑斋,以警示自己”。抑斋之西南侧有一正方形亭,乾隆帝将其命名为“矩亭”,这实际上是“进一步强调‘抑’志”,即表示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任由性情左右”,而要合于规矩,不可过度“沉湎于游玩享乐”(引自王子林《宁寿宫花园各殿隐意及室内陈设思想》)。

乾隆帝在《题符望阁》一诗中说:“其诚符我望,惟静候天恩。”他希望退位归政之时能够到来,以便“颐养谢尘喧”。但乾隆帝所能做的惟有“静候天恩”,祈盼自己“多子多福,福寿延年”,以等到退位归政的那一天。宁寿宫花园中的衍祺门一名,即体现了乾隆帝的这种愿望。具体而言:“‘衍’通‘延’,即延长意,‘祺’,即祥,出自《诗经·大雅·行苇》:‘寿考维祺’。”“衍祺”意为“延长福寿即宁寿延年”(引自王子林《宁寿宫花园各殿隐意及室内陈设思想》)。

 

乾隆花园处处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小至假山石的形态,一座建筑的细部装饰、位置,大至观赏路线的选择,院落的排列组合与风格变换。而许多建筑物的名称,也体现了这座园林的主人——乾隆帝的思想。紫禁城内的许多建筑,都像乾隆花园一样,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可以说,它们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看过一篇对于《梵华楼》(梵华楼为故宫宁寿宫区内的一座佛楼)主编者王家鹏先生的采访,他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二十多年来,我也才是对梵华楼作了一个初步整理归纳,但真正读懂了吗?还差的很远。还有很多解释不清之处。因为梵华楼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研究个案,它还涉及到藏传佛教文化、历史、艺术等多种学科。比如梵华楼为什么是七开间,间与间是什么关系?佛像唐卡如何分别陈设,不了解佛教,你就看不懂佛堂建筑格局,不知道建筑的内在联系。更不知上千尊佛像的组合关系。”由此可见,真正的了解故宫是非常难的。但故宫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它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紫禁城的建筑与文物以及它们所体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面前,任何个人都是极为渺小的。

在翻阅有关故宫的资料之时,我常常想到的是:故宫是北京市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来到这里参观的游人不计其数。但他们之中又有多少人领略到了故宫的魅力?又有多少人尝试去真正的了解故宫呢?紫禁城建筑中那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参观者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极容易为其所忽略。比如紫禁城西六宫中有一座街门叫螽斯门,“螽斯”一词出自《诗经·周南·螽斯》,将后妃居住的西六宫内的街门命名为“螽斯”,意在祈盼皇室多子多孙,帝祚可以得到延续。但绝大多数的参观者都不曾注意到螽斯门的名称及其特殊含义。如果是这样的话,来到故宫参观又有什么意义呢?

今年两会期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的开放面积将由目前的45.79%提高到76%”。此后他谈到了更长远的规划:“2016年故宫红墙内所有行政、办公、科学、研究、服务机构都搬离。我们计划红墙以内将来全部是供观众参观的。”单霁翔还表示:“故宫隆宗门将于近期打开,观众能跨过隆宗门,参观西部的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等。”这些消息让人感到很兴奋,开放更多的区域,可以帮助游人更好的认识故宫。但我想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故宫的参观者,应当增进自己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同时,还要使自己具备敏锐的眼光,以发现那些看似普通、其实蕴藏着丰富内涵的建筑。否则,来到故宫参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图1:乾隆花园平面图(引自百度图片)。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2:乾隆花园鸟瞰示意图(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3:乾隆花园衍祺门。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4:乾隆花园古华轩。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5:乾隆花园古华轩天花板。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6:乾隆花园古华轩隔扇细部。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7:乾隆花园古华轩用彩色石料干摆砌筑的台基。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8:乾隆花园禊赏亭1(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9:乾隆花园禊赏亭2。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10:乾隆花园禊赏亭栏板雕刻。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11:乾隆花园禊赏亭流杯渠(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12:乾隆花园矩亭匾额。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13:乾隆花园矩亭。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14:乾隆花园抑斋。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15:乾隆花园抑斋南侧庭院内置放的峰石。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16:乾隆花园撷芳亭。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17:乾隆花园承露台。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18:乾隆花园遂初堂前的垂花门。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19:遂初堂前垂花门门礅。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20:乾隆花园遂初堂。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21:乾隆花园遂初堂前置放的青玉峰石,石上“雕琢纹饰图案,下部是小桥流水,上部是神态各异的三只小羊在山坡上嬉戏,寓意‘三阳开泰’。峰石之下的长方形须弥座上雕饰水纹,与峰石的画面连为一体”(引自郑连章《宁寿宫花园的掇山与置石艺术》)。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22:乾隆花园延趣楼(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23:乾隆花园延趣楼宝座(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24:乾隆花园耸秀亭(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25:乾隆花园三友轩(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26:乾隆花园三友轩内景(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27:乾隆花园三友轩室内装修(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28:乾隆花园三友轩松竹梅窗(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29:乾隆花园符望阁东侧置放的峰石。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30:乾隆花园符望阁。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31:乾隆花园符望阁檐廊(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32:乾隆花园符望阁内景(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33:乾隆花园符望阁内景(一层)(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34:乾隆花园符望阁内景(三层)(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35:乾隆花园符望阁室内装修1(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36:乾隆花园符望阁室内装修2(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37:乾隆花园符望阁东侧的干摆彩色石墙及花瓶形门洞。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38:乾隆花园碧螺亭(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39:乾隆花园碧螺亭宝顶(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40:乾隆花园碧螺亭石雕梅花坐凳(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41:乾隆花园碧螺亭天花板(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42:乾隆花园萃赏楼(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43:乾隆花园云光楼(养和精舍)(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44:乾隆花园玉粹轩(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45:乾隆花园玉粹轩明间西墙上的通景画(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46:乾隆花园竹香馆。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47:乾隆花园倦勤斋。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48:乾隆花园倦勤斋内景(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49:乾隆花园倦勤斋室内戏台及海墁天花壁画(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50:乾隆花园内的假山1。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51:乾隆花园内的假山2。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52:乾隆花园内的假山3。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53:乾隆花园内的假山4。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54:乾隆花园内的假山5。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55:故宫午门。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56:故宫太和门。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57:故宫太和殿。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58:故宫雨花阁。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59:故宫乐寿堂天花板。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60:故宫乐寿堂仙楼1。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61:故宫乐寿堂仙楼2。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62:故宫御花园内的花1。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图63:故宫御花园内的花2。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