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厚传家训勉录】范公之风 山高水长

 老沔城人 2016-05-18

                                                                                                                                 
【传统文化】


范公之风 山高水长


  在号称积弱的两宋时期,有一位纯正耿直的忠臣。我们很早就非常熟悉他,更会背诵他的《岳阳楼记》,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这位千古文士,不仅能抒发忧国之思,立言立德,还担起护国的重任,沙场建功。不仅让敌人敬畏,更让百姓传唱,“西贼闻之惊破胆”。连敌方首领也曾说,“胸中自有数万兵”。范仲淹是刚毅的,他生活贫困,却十年寒窗昼夜诵读,从不言苦;范仲淹是耿直的,他屡遭贬谪,却终生不忘国事民生,了无颓废。范仲淹是惠爱的,巍巍范公堤,款款爱民情。每任官一地一处,全力为百姓谋求。 

  宋代是人心转折的一朝,上启隋唐,传承文明;下承元明,继往开来。然而,这样一个辉煌朝代,却始终是外患严重,一直处在外族威胁中,始终是一切苟且局面。1040年正月,西夏攻宋,宋军大败。在冷风如刀的塞北三月,一骑快马奔进延州前线,贬黜多年的52岁范仲淹,开始了他三年的军事生涯,当然他最擅长的是防御。修城寨、筑工事、开边贸、扼要塞……西北要塞边防,逐渐固若金汤,西夏几次扰边,都没能再得逞。戍边的三年,对于饱受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的北宋王朝来说,只是很短一瞬;然而这三年,范仲淹却为北宋军事发现了一位振奋人心的将星——大将狄青。 

  按说被贬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范仲淹的三次被贬,却被人们赞誉为,“一次比一次光耀”。几经起落挫折,接连遭受贬黜,他却没有沮丧,仍以天下为任,依旧乐观奋发,宁鸣而亡,秉一生直节;不默而生,开一代士凤。他挺直了背脊,洒脱地转身,迈大步而去……“三出专城鬓如丝,斋中潇洒胜禅师”,就是他对外放生活与心态的描述。 

  文官也当了,兵将也领过。1043年中,一道圣旨,把他从陕西前线召回朝廷,擢升参知政事(副宰相职),“庆历新政”的大幕拉开。范仲淹革新弊政,提出了十项建议,但是新政刚颁布,就遭到权贵攻击,他们纠集在一起,采用阴险手段,极力造谣中伤,新政推行不到一年,便在阻挠中失败了。北宋王朝第一次改革,以保守派胜利而告终。57岁的范仲淹谪守邓州,从此没有政治的“第二春”。 

  但他情怀激烈,常以国事为重,在滕子京寄来的《洞庭晚秋图》上,看图“说话”般留下了千古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公一生,「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而尤为称道的是,范公将所有积蓄捐出,于老家苏州购置田地,开办范氏义庄,矜孤恤寡,扶弱济贫,荫及后世。此后,义庄规模不断扩大至良田数千亩,利人无数,一直延续至清末,前后八百余年。而范家后代也是人才辈出,真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历代王侯将相、英雄豪杰不可胜数,而大多当时则荣,没则已矣,难有功业能够延续八百余年,范公不但是宋朝第一流人物,诚可谓后无来者。

    范公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光耀千秋。范公曾在被贬睦州时,修建东汉初年名士严子陵祠堂,并作记称赞严子陵先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今后人怀念范公,亦当如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