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笏揖师仰宋贤

 苏迷 2019-09-11
《姑苏晚报》
2019-09-08 

  北宋庆历七年丁亥(1047)农历正月,三位布衣竹杖的登山客从支硎山一路履巉岩,循幽径,望天平胜境而来。他们一路上寻访古迹、登高赋诗,游兴甚浓。三人之中,就有宋代著名诗家、新苏州人苏舜钦(1008-1049),其余二人是他的好友关永言、陆子履。自从罢职闲居苏州,寄情山水便成为苏舜钦的日常。

  在素有“万笏林”之称的天平山,三人沿山路由上至下游玩,将沿途奇峰怪石一一收入眼底。他们先后经过石屋、龙门一线天,在半山腰处寻觅白居易诗中写到的白云泉。坐对石壁间流淌的汩汩清泉,苏舜钦兴奋地吟道:

  逾岭到天平,上观石屋危。苍壁泻白泉,对之极忘疲。西岩列窗户,玲珑漏斜晖。嵌然似饤饾,人力安可施?

  三人用了整整六天时间,遍游苏州郊外名山。回到城中后,苏舜钦取“游山”为题,以撰写游记之笔法,将此行所获的诗料贯为五言长诗,挥毫落纸,顷刻而就。苏舜钦不仅是诗人,亦是北宋前期极负盛名的书法家,在当朝他的书法墨迹已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奇珍。或许是从天平奇石中获得的灵感,苏舜钦的这卷书法行草相杂,极富天真之趣。就在苏舜钦游山赋诗约两百年之后,凤墅逸客曾宏父将自己家藏及借阅所得的两宋名人手迹汇刻成法帖,帖以“凤墅”名,苏舜钦的《游山》诗卷亦被收入其中。近千年后的今天,《凤墅帖》孤本流存于世,让今人得以从楮墨间窥见宋人的文采风流,也让宋代名贤们当年在姑苏大地留下的足迹变得清晰起来。

  就在苏舜钦往天平山抚石听泉的十三年前,时任苏州知州的范仲淹(989-1052)也曾登临到此,并留下脍炙人口的《天平山白云泉》诗。范仲淹于苏舜钦而言,可谓亦师亦友,两人的命运亦是荣辱相依。庆历三年,敢于直谏的苏舜钦因范仲淹推荐而出任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时,苏舜钦是新政坚定的支持者,其张扬不拘小节的个性,却也为日后的跌蹶埋下了伏笔。仅仅两年后,苏舜钦就被劾罢职来到苏州,能够倾诉的对象唯有范仲淹等三五知己。

  范、苏二公当年的通信尺牍,如今已难睹真迹,但《凤墅帖》中却收有一件范仲淹写给同僚好友王素(字仲仪)的信札,其中亦提到苏州:“七郎云,欲南中置少屋业耳,礼制中更不迁居也,走知之矣。昔年持服欲归姑苏卜葬,见其风俗太薄。因思曾、高本北人,子孙幸预搢绅,宜复堂构,乃改卜于洛,思远图也。吴中松楸有数房照管,又与奏官,似两不失志。仲仪以谓如何?”范家位于吴中的“松楸”即是天平山祖茔。范仲淹谈及自己为母亲服丧之时,本想扶榇南下将其归葬祖茔,却因为遇到“风俗”的阻力而作罢。虽然范母之墓最后被选在了洛阳伊川万安山,可范仲淹心中依然挂念天平祖茔,他专门将此事上奏朝廷,以尽慎终追远之责。聊聊数语间,透露出范公对原籍苏州复杂而深厚的感情。

  据范仲淹二十世孙范兴禾在《范氏迁吴始祖唐柱国丽水府君墓门碑》中的记载:当文正公(范仲淹)在政府时,奏言臣家四世松楸,俱在于吴,请以白云庵为功德香火院,敕赐寺额。宋时将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政事堂称为“政府”,范仲淹入“政府”始于庆历三年六月,担任参知政事,止于五年正月外放邠州知州。《凤墅帖》中所收的范仲淹信札大致就写于这段时期。正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庆历新政轰轰烈烈开始最终却黯然收场,给新政的推动和执行者们带来的是仕途的起落和人生的悲喜。

  一场以汴京为中心展开的改革,没能改变宋朝的颓势,却改变了范仲淹和苏舜钦各自的人生轨迹,也给千里之外的苏州平添了不少人文景观。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正是由苏舜钦所建,其开放性的格局,体现着园林与城市的融合。沧浪亭依偎着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文庙府学,恰似一千年来难舍难分的师友情,自西向东汩汩流淌的沧浪之水,犹如君子之泽润物无声。当苏舜钦身处天平山中,面对奇石清泉、苍松翠竹,也不免会想起当时远在邓州的范仲淹。

  吴会括众山,戢戢不可数。其间号天平,突兀为之主。杰然镇西南,群岭争拱辅。吾知造物意,必以屏大府。清溪至其下,仰视势飞舞。伟石如长人,坚立欲言语。扪萝缘险磴,烂漫松竹古。中腰有危亭,前对绀壁举。石窦落玉泉,泠泠四时雨。源生白云间,颜色若粉乳。旱年或播洒,润可足九土。奈何但泓澄,未为应龙取。予方弃尘中,岩壑素自许。盘桓择雄胜,至此快心膂。庶得耳目清,终甘死于虎。

  范公的人格,如同傲然兀立的天平主峰,不动自威雄镇吴郡;范公的惠政,如同这泠泠白云泉水,可以泽被华夏九州。栖身岩壑依然心系社稷,若能换得政治清明,碎身陨首又何妨?在《天平山》一诗中,苏舜钦通篇都在以这座名山借喻范公精神,与《岳阳楼记》中的“先忧后乐”思想遥相呼应。有宋一代,范仲淹为国尽忠、在家尽孝的完美人格,苏舜钦诗书俱佳的才华飞扬,与吴中名山并垂青史,日后成为铸就吴文化之魂的核心元素之一。

  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千年来,人们循着范仲淹和苏舜钦的足迹登上天平山,并非只为游玩,亦是与古代先贤对话,汲取名胜古迹中蕴含的伟大人格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