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游天平山

 Star_dawn 2018-02-07
 


秋冬之际,远走姑苏天平山,览2017年最后一抹秋韵。思一千多年前唐白乐天、宋范文正诗文史事,风物潇洒,江山如画。



苏州城西15公里处的天平山有“吴中第一山”之誉,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那里有范仲淹十七世孙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范允临 400 多年前自福建泉州带回引种的三百八十余株枫香树,此时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赏枫时节。



另外,天平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山麓有范仲淹祠;白居易《白云泉》诗咏的白云泉也在天平山。前些年,我曾到过天平山所在的木渎古镇,并去了古镇附近的灵岩山,天平山却是未曾到过。



2017年12月2日晨7时,乘车出发前往天平山。上午9时半,抵达天平山下。未进入景区,便见景区门内清乾隆御赐的高义园牌坊一带那片灿如红霞的古枫。








据说范允临当年从福建带回引种的枫香树现今尚存176株,叶呈三角状,老而弥健。近些年天平山风景管理处又栽种了2000多棵枫香树接班,与古枫林形成一片。



深秋时节,天平山下的这片枫香树林由于树龄不同,地势不同,长势有强有弱,又受山体阻挡,所接受的寒气不同,其叶的色彩变化有先有后,有深有浅,甚至在一棵树的大小枝叶上呈现出嫩黄、橙红、赭红、血牙红、深红等自然景观,人称“五彩枫”。











天平山向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著称,初到天平山,我就看到了天平山麓红霞缭绕、丹枫烂漫的红枫美景。





因是周六,天平山游客不少。天平山海拔201米,山势有点峭峻奇险,不过登山无甚难度。我登山而行,在饮马池边拍了一、二帧风景照片。





很快来到童梓门,继续前行。



经过一处两岩相依的小景点,不知是否就是卓笔峰?

前行,来到半山腰的二线天。



此处路两侧崖岩挟持,人需侧身而行。



过二线天,已近山巅,那里有一巨石镌刻有“云上”二字。




继续上行,登上山巅。



山巅远眺,远山绵延,据说登天平山巅可远眺太湖,天色有些阴霾,未能极目。



在山巅稍作徘徊后,我便决定下山。见有下山路标指向天云寺,便循路下至天云寺。



此寺距山巅不远,应该是天平山上海拔最高的寺院了。天云寺应是古寺,但却是近年重修的。





寺院天王殿前香炉鼎铸有“天云禅寺”字样,建在峰巅的天云禅寺环境不错,有点云上的意境。

正值午餐时分,寺内斋房有售素菜面,一些游客在那里食用,我应赶时间未在那里体味素斋,便继续下山。

天云寺有登山公路通往山下,如此看来,不想拾级上山的游客可沿此公路上山至天云寺,从那里再拾级登上天平山巅。





沿公路而下至山麓,来到范文正公祠。





范文正公祠本不在苏州天平山,南宋绍兴年间,因原祀范仲淹的忠烈庙所在地庆州为西夏所占,才改建庙于此。红枫、银杏掩映的范公祠,也称范文正公忠烈庙,现存仪门碑亭与正殿两进,院中小池石桥,古树参天,庄严古朴。

祠内一株红枫,树干高约27米,需3人才能合抱。


深秋的范公祠,古树、古祠别有一番韵味,他日有暇,自当细加徜徉。




范公祠左后侧有三太师祠,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入朝为参知政事后,北宋朝廷追封范仲淹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为国公,遂有此祠。因范仲淹先祖葬在天平山东麓,北宋朝廷便将天平山赐给范仲淹,天平山因此也称“赐山”,俗称范坟山。



范文正公祠现名范仲淹纪念馆,馆前有一座“先忧后乐”牌坊,应该是近年新修立的。


附近有座乾隆御碑亭,御碑亭独立枫林之中,重檐八角,亭中置四方砚石御碑。

碑上镌刻有当年清乾隆游跸天平山所题的4首诗。



古树掩映下的御碑亭,景色很是静美。

天平山下还有乾隆御道、接驾亭等清乾隆到天平山的古迹,不过御道早已与寻常游客的游径重叠,而眼前这座古色古香的小屋或许就是当年的接驾亭故址罢。

天平山下有几处名为十景塘的池潭,池水当然来自天平山溪泉,池潭畔古枫、银杏临水而立,枝头恒色的枫叶、金色的银杏叶迎风招展,高义叠翠、万丈红霞,深秋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中午12时,走另一条我未走过的山路上山,来到近半山腰的莲华洞,从地名看这里原应是一处小佛寺,而今是一处名为文昌阁的小建筑,景色倒也不错。



队伍继续前行上山,来到半山腰的二线天,从另一条登山路下行来到中白云亭。



亭旁有一座巨石相垒而成的石屋,石屋内有香火供奉着神像,烟雾缭绕,我未便细看,不知供奉的是佛还是道?



天平山古称白云山,因而山上山下有下白云、中白云、上白云之类的地理分区,从山下至“一线天”为下白云,“一线天”至石屋为中白云,石屋至山顶为上白云。天平山“三绝”中的奇石、清泉二绝似乎主要集中在天平山半山腰的中白云区域。



由中白云亭下山,未行不远就见奇石嶙峋,危耸峭峻,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蟠拿撑柱、不可名状”,宛如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用笏板,层层叠叠,林立其上,因而这片山路两旁的山景俗称“万笏朝天”。



眼前的巨石名为“飞来石”,倒是确切。



继续下行,来到两崖岩对立如门、一夫当关的龙门,又名“一线天”,这使我想到已到过两次的上方“二线天”,原来“二线天”这一奇特景名由此而来。



过一线天,见左侧有岔路通往一处景点,我疾步前往,过护山奇石,意外发现前方小院内就是我想要看的白云泉。



白云泉为山石裂隙中之水汇聚而成,唐代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泉水泉色凝白如乳,清洌而晶莹,常年不涸,水味甘洌,为饮用佳品,为天平山镇山之宝。



唐宝历元年至二年(公元825-826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有《白云泉》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云泉“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依崖壁砌有泉池,泉水由一根中空竹管从崖壁石缝隙引入下方的钵中,因而此泉又名钵盂泉。据说,当年池中央的钵盂,瓷色斑斓,为清雍正时物,上世纪“文化大革命”中钵盂失去,现用一普通陶钵代替。泉池中有水却不清澈,由崖石缝接出的竹管口未见有泉汩汩而出,原因是前些年为使池面扩大而放炮取石伤了泉脉,导致白云泉水流量减少。

泉旁有云泉精舍茶室,不知所取之水是否还是白云泉水。时间紧迫,我未能在白云泉茶室临崖品茗,有点遗憾。

折回下山路,继续下山,前方不远处就是一座小院门。背山门额为“万笏朝天”,出门回望,面山门额为“登天平路”。看来我下山走的这条山道是登天平山的主要登山道,也是景点最为集中的登山路线。



出门左拐就是白云古刹。

白云古刹有一尊手执朝笏的范仲淹塑像,塑像周围是色彩斑斓的古枫林,枫林、塑像相映,置身其间,满眼是悠远的历史沧桑和无尽的秋意。


离开天平山,上车前往苏州城内的吉庆街。



街西小河上有座建于明成化年间名为“来远桥”的石拱桥,桥名应取“近悦远来”之意。



沿街前行转入道前街,街北有一段苏州古城墙遗址。


此段古城墙遗址位于胥门附近,相传伍子胥宅在此,且后又悬头于此门,故称胥门。胥门又名姑胥门,因姑胥山得名。

城墙西侧是外城河,河上的大桥名为姑胥桥。


离开古城墙遗址,沿道前街东行。道前街因位于苏松常兵备道衙门前而得名,明清两代这里是苏州官府衙署集中的区域。


二十多年前道前街拓宽,街南侧种植银杏作为行道树,深秋时节金黄的银杏成为苏州城一道令人驻足的风景。

有首署名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岁岁年年,苏州天平山、道前街在那里静静地绽放着深秋的色彩,2017年12月2日的不期而遇,我与天平山红枫和道前街银杏有了一份寂静欢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