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平山上那条狭路

 苏迷 2012-11-23
   游客拍下园林美景
  □郑凤鸣
  到过苏州天平山的人,玩过奇石、听过白云泉、拜过范仲淹,一定记得那“一线天”的狭路。
  山之夹道,“一线天”多矣,但是苏州天平山的“一线天”与众不同。某年冬天,我与几个同伴去天平山。行近天平山,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支五支花,四面八方山风来。徒步登山,拾级而上,过鸳鸯石、更衣亭、鹦鹉石后到了青蜂亭就是“下白云”了。从这里往西上行,只见两壁并峙对立,高耸入云,似分似合,几乎无路可走。仰望中间,虽然一线尚存;但是游人到此就卡住了。这“一线天”,十分的险峻,狭窄得仅容一人。块头大一点的简直无法通过,一般的人尚且要侧转了身子才能上下。能上时,上面的人下不来;能下时,下面的人上不去。看到这个情景,我不禁哑然失笑:在仕途上,有的人能上不能下;有的人下来了上不去。喔,这与我们游天平山有什么相干,不去想它也罢。
  不过,世间自有公平在。到了天平山“一线天”,你看那崎岖的山路上,工农商学兵,身份地位不同、贫富贵贱不等,到了这里,一律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不管你有古代的轿子,还是现代的轿车。人人撅着屁股弯着腰,步履蹒跚———这才叫天大的公平呢。
  少年时,学校组织春游,我去了天平山。那时是步行先到横塘祭扫烈士墓,接着上灵岩山。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在灵岩山上吃了碗老和尚的素浇面,至今齿颊生香。后来我们十八个男生从灵岩翻天平,但是迷失了方向,到了天平不识天平,只缘身在此山中。非常的遗憾,与“一线天”擦肩而过。
  中青年时,我多次去过天平山,而且每次必定攀登“一线天”。“线”下的人焦急地等待,有的口出抱怨之言;“线”中被山“夹”住的人感觉异样,有惬意、有失落,五味具备;上“线”后的人感觉痛快,愉悦之情难以言表。在山头细数“万笏朝天”———我就是天!俯视山下,一览众物小,山左的双柱石牌坊,也不过尔尔!再远望那范坟,它不过是土堆外面有了华丽的装修!这年龄段,这短时的狂妄,目空一切,现今想来是何等的幼稚,何等的无知、何等的可悲。
  退休后我约了几个老朋友,又去了天平山。我们进南大门,经“先忧后乐坊”,到御碑亭,穿过古枫林,沿十景塘往北,参观了范仲淹纪念馆。
  天平山仍然只有200多米高,但是已经把我们几个小老弟累得气喘吁吁了。不过,天平山旖旎的风光、宜人的景色,还是给了我们足够的补偿。在等待上“一线天”的闲暇之时,我们谈天平山的景观、谈天平山的历史、谈天平山的物产,谈范仲淹的为人、谈范仲淹的义学、谈范仲淹的文章,也谈到了“一线天”。看芸芸众生,犹如朝天的万笏,一峰接一峰,峰峰作笏立。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要过“一线天”。你看那山上的游客,走到狭窄的“一线天”、攀着危岩、步步向上。每人头上都有一线光明,走过去,上面就有一片天空在等着他。再看那“一线天”中,人是很多,但是他们没有争先恐后、没有互相倾轧。因为在这里,埋怨也罢、呼喊也罢,全都无济于事。在这里,只有耐心地等待。
  我们上了“一线天”,在天平的山巅,尽兴而归。到白云泉茶室休息,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亭台楼阁,掩隐在绿树丛中,是个休息喝茶的好去处。我们喝了一杯用白云泉水泡的清茶,顿觉消乏解渴,神清气爽。于此再谈“一线天”。我最欣赏的是攀登向上或者下山的人,在“一线天”互相帮扶、互相鼓励、互相提醒:“当心石头碰头,当心脚下路滑。”向上时,有人托一把、拉一把,这人就顺利地上去了;下来时,有人接一把、搀一把,这人就安全地落地了。试想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