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牢记这4点,学生高考作文就还有救!(北京四中名师揭秘) |名师助考

 信息宝库 2016-05-18


全国各地高三的学生都已进行了模拟大考。

大考之后,我们的作文如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如何看待大考中成绩中隐存的问题?

如何为作文提升再次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如何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迎接高考的挑战?


今天的名师助考栏目,好老师给大家推荐的是原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连中国(现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对于模拟大考后,针对高考作文的4点建议。


连中国说:作文的提升当然是个系统工程,但抓住关键,在较短的时间内,让作文有一个新的变化,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模拟大考后,如何提升作文层次?

看看带高考毕业班多年的连老师,给大家的4大建议:我们的作文急需加点啥——



建议1:+点“清通”
清通是一篇文章的质地

 

大考过后,一部分同学苦于找不到作文的提升之路,面对不理想的作文分数彷徨苦闷。作文的提升当然是个系统工程,难以短时间大成。


但抓住两个关键,在较短的时间内,让作文有一个新的变化,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作文的两个关键: 一忌“散乱”,二忌“晦涩”


这两个关键,一个是为文思路要合理清晰,忌“散乱”;一个是表达语言要自然晓畅,忌“晦涩”。不必求完美,只要在这两个方面做得基本不差,其实一个还算够用的作文分数就会随之诞生。


先说为文思路散乱,究其原因,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其一,学生对整张试卷答题时间规划不合理。什么时间进入到什么样的题目,心中无数,把握不好整个试卷的答题节奏,给作文留下的时间太短。我常听学生说十几二十分钟就写完了作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思路根本就不可能厘清,完成800字,填满空格,已是万幸,自己都没有想清楚的事,想让别人看清楚,自然是不可能的。

 

其二是我们不少学生为文前缺乏对整篇作文规划的意识。往往看过题目后,提笔便写,边写边想。在监考的过程中,我曾关注过许多学生作文前的状况,大抵如此。我们完成一篇像样的作文,至少也需用时半个小时以上,这样无整体规划,边写边想,势必会造成文意前后或抵触或游离,结构散乱甚至混乱,文章重心偏失等严重问题。


合理规划:保证必要的写作时间,填满不是目的


大考之后,我们该想一想,自己的为文思路与语言表达,其间是不是还停滞弥散着严重的黑雾瘴气。这些黑雾瘴气锁着了风景,酸涩了双眼,窒息了呼吸,不清除一下,清理一下,清透一下,清亮一下,我们的作文就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保证必要的写作时间的前提下,“填满”不是目的,“求佳”才有分数。而为文思路合理清晰,是“求佳”至关重要的步骤。“合理”是思路不出错,“清晰”是思路易于阅读者快速把握。

 



建议2:+点“意蕴”
意蕴是一篇文章的弹性

 

大考之后,作文的提升,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有赖于我们写作内容的拓展。

写作内容的拓展,我们惯常的思路是关注它“横向”的发展。其实,“纵深”的发展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缺乏素材就多想想:追问课本、追问课堂、追问生活


只要我们真切而真诚地活在人间,写作的素材便会源源不断。许多事物,都有待于我们往内在的意蕴里再想一想。


仅拿汉字来说,许多汉字都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寄托和贮存着古人独特的感受与想像:


仅就一个常见的“休”字,我们便不难想像与感知这样一幅图景。青枝蓊蓊,枝柯交横,虬枝繁叶的巨树撑出广大的一处浓荫。一个人倚树喘息,风自广阔的绿色原野里徐徐吹来,在广大的浓荫下愉快地变幻着各种形状。树下人的呼吸渐渐变得匀称而清亮。他环顾四周,整个原始的葱绿的田野嵌在了他的心头,镶成了一幅大画。


这只是一个简单常用的汉字,往内在的意蕴中想一想,便风光无限。

那么一课呢?一学期呢?高中三年呢?中学六年呢?

这样追问下去,我们理应占有和获得更丰富的写作内容和写作灵感。


让脑和心到达更远的地方,笔触才能更远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不少同学常常使用《论据手册》处处凿井,从中得来的不少事例,呆头呆脑,似是而非。不少学生追求“知道”,追求“套用”,全国考生一起简单追求“陶渊明”和“感动中国”,却看不到那么多节“语文课”对他的影响,也看不到生活过程对他的影响。“人”的死气,必是“文”的死气。幼稚浮泛,大话空空,正流行在我们的作文里。


高考作文备考,我们不应做知识与材料刻板沉默的复印机,而应该成为情感回旋,思想逐渐生成并不断撞击的一朵快乐独立的浪花。我们应该力求让我们的“脑”与“心”到达更深远的地方,而非浮在事物的表面。

 



建议3:+点“视野”
视野是一篇文章的疆域

 

大考之后,反思作文,如果我们的眼光与心胸“囿”住了,“锈”住了,“滞”住了,毫无生趣地停留在刻板简单的现实上,自然不会得到更理想的分数。


放出,才可腾翔。雄健的笔触与奔腾的气势,开阔的视野与启人深思的看法,都是我们当前高考作文中多么欠缺的一些重要品质啊!


为什么我们做老师的,首先就封闭了孩子的视野?


记得不久前,我翻看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被第一页上的有关秋天的四个词语——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一下子震慑住了。这四个词语构成了怎样的一个流光溢彩、气韵飞动的秋天啊!这一个个汉字就像操场上的孩子,欢蹦乱跳动感十足。我多么希望孩子们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而是要把汉字的世界看到。


汉字的气质,文字的光亮,来自心底的光亮。孩子的视野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字”上。


我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写成了微博发了出去;不久,收到了一位小学老师热情的回复。她说:“小学生真体会不了这些,尽力记住每个字怎么写,试着能用在自己的日记,就是好学生了!”


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位老师的观点。我以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从来不去力图或帮助孩子将自我的视野放出去,一天天,一点点,视野萎缩,直至高三的时候,我们相当一部分学生才变成了如今这样目光短浅,认识狭隘的人。


我和一位高三学生聊作文,我问他:你熟悉什么和喜欢什么呀?他似乎一下子遇见了一个天问,再也说不出话来。没有“熟悉”和“喜爱”,哪有文章!


为什么我们做老师的,首先就封闭了孩子视野与心怀中应有的可能性呢,到底是我们“做不到”,还是孩子“达不到”?面对“层林尽染”,我多想和天下每一位学生对话!同学,你读得出、感受得到这个词语的力量与色彩吗?


适当放一放才有视野,写作是让学生发现灵魂的高贵


文字的颓废与低靡,文风的浮摇与做作,都和我们同学视野的狭窄短浅密切相关。“人”的萎缩,必然是“文”的萎缩。


或许有的老师会说,你说得很对,但我的学生做不到。


“放一放”是“做得到”的前提与基础。在备考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有必要提醒学生“放一放”,也有必要为学生的“放一放”准备条件和可能;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强化“放一放”的意识,增强“放一放”的能量。不能“放一放”,永远也“做不到”。


我们当老师的,力求提升学生的写作分数,但更应该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感觉到灵魂的存在以及高贵,这是我们通过写作可以达及的更伟大的一项事业。通过写作,触及灵魂,我们需要这样做,为了学生美好的生命,为了民族美好的未来。

 




建议4:+点“生活”
生活是一篇文章的光泽

 

大考之后,作文提升一个巨大的“可能性”在于:让那些我们亲历的“生活”,经过我们心灵的打磨与萃取,经过我们感情的发酵与升腾,经过艺术的择取与加工,让它们温暖地、隽永地闪耀着光泽流淌在我们的纸间与笔下。


这条来自于生活潺湲而美丽的河流,会自然地注入阅卷者的心田,赢得我们需要的分数。


写作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一种教育


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与提升,更是一种教育,是改变“人”的一道深沉丰富的力量。回味生活、再现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把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唤回来。学生辞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自身生活的忽视与冷漠。一味套用古人,一味说人人皆知的浮泛的空话,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极大地枯损封冻学生原本活跃敏感的内心世界。社会上,一批批“机器人”的诞生,其实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事情。


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一直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平实的现实生活中,能有所理解,有所发现。之所以注重这样的考查,是因为对生活能理解有发现,是一个人生命质地优良的重要特征,是一个学生有“真气”的表现。


所以,一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感受,能思考,能于简单寻常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情趣与价值,能发表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独到的理解,这本身便足以成就他引人注目的分数。


灼亮我们看似简单刻板的生活,便是得分重要的一条捷径。


时刻提醒学生记录生活,追求考试积极的意义


作为教师,提醒学生及时记录生活感悟的点滴,用笔贮存生活,是将细流化为波涛重要的一个手段和技巧。


我爸,不抽烟,不赌博,偶尔喝点小酒就诗兴大发。总之,“无公害,纯绿色”。

要是在古代,我想我爸决不会是“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他顶多是一个驾小舟随江波晃荡的渔翁;也决不会是因为不能打仗报国而直跳的陆游——他顶多是一个在院子里种种花的“隐士”。总之,“爸不琢,不成器”。


在作者的笔下,一位爱生活有情趣、不功利不急躁、勤劳朴实的“老爸”形象呼之欲出。现实的平凡与冗杂,并没有消磨与钝化小作者一颗清灵明透的心灵。


如若追求考试正面积极的意义,那便是当我们紧张恐惧地坐在考场上,当无穷的不踏实与不可知降临的时候,我们的心中要么浮起空虚乏味、敷衍做作式的胡乱的抵御;要么,会逼出我们精神上心灵里最本质的一种自卫式、超越式的倾吐与坦露。


关于高考作文,要回答的问题很多,问题也涉及到诸多方面,回答与解决这些问题似乎并不容易。


但将这些问题高度地融合起来,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做出概括:


心和脑不到的地方,笔就不会到;笔不到的地方,我们就没有到。





文:连中国

原文标题《心和脑没有到的地方,笔就不会到——模拟大考之后有关作文的四点建议

本文编辑:程恺伦

责任编辑:程恺伦

感谢连中国老师提供文章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