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瑾洪vs王雨:澄怀格物的手工艺之旅|青关注

 红豆居士 2016-05-18


 

◎本刊记者 华南

 

“亲自进山选取最好的竹子,亲自制作极细的竹丝,亲手编织,以及精心设计制作的上乘胎体”。“经过将近四年不断调整和完善,‘衿’即将面世,它是我们2013年拜师学成竹丝扣瓷后自己制作的第一个作品。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耐心学艺,潜心研究和调整作品,这一只盈手可握的小杯子,我们倾注了太多的心力,为了恢复中国古代最极致的细竹编手艺。”这是林瑾洪和王雨20163月发的一条微博信息,算算时间,距离他们拜师学成竹丝扣瓷已经过去三年,第一件作品才刚刚问世。

可是,他们不急。

这或许从他们的工作室名称中就可略知一二——“澄怀格物”,意指静心研究与制作器物,“格物”取自格物致知。工作室位于依山傍水的太湖边,幽静的环境中王雨和林瑾洪每天专心工作、听琴练字,偶尔邀约朋友品茗聊天,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研究和记录传统的手工艺。

 



用双手传承个人和民族的文化记忆

 

在成立工作室之前,林瑾洪和王雨曾做过一段时间的产品设计和策略,但“朝九晚五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一次偶然的旅行计划改变了两人的生活轨迹,原本只是打算到全国各地旅行一趟,后来其中一人提议:为何不去寻访手工艺呢?既可以游玩,又能增长见识,多好!

20122月,林瑾洪辞职,开始传统手工艺之旅。三个月后,王雨也辞掉工作一起旅行。

苏州,是林瑾洪和王雨拜访的第一个手工艺所在地。2012年,刚刚上路的两个青年,在苏州市平江路纽家巷邂逅沈氏笔庄。此前他们并未提前查询过它的消息,就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见到一家灰瓦白墙的江南小店,便走进拜访。在王雨记忆中,他们那时不懂怎么和手艺人交流,很生涩。“买了笔庄李阿姨的几支毛笔,又拍了几张照片就告辞了。今年回苏州我们又去专程拜访,很高兴看见4年后小店还在原处,和李阿姨讲起之前的事情,她也不断鼓励我们。”或许缘分使然,后来两人的澄怀格物工作室就建在苏州。

在浙江余杭寻访斫琴手艺时,王雨和林瑾洪遇到一位质朴淡泊的手艺人马岳思。他在余杭非常偏僻的农村家里有个斫琴作坊,制作的古琴质量上乘,别人拿他的琴转手卖高价,但他却不以为然,依然按他原来的价格出售,觉得收回自己劳动所付出的就足够了,别人的炒作和他没关系。而他现在做琴赚钱,是为了给自己将来要出嫁的女儿准备嫁妆,过后便潜心研究唐琴制作技艺,不再为赚钱。而后,每次回忆起马岳思,两人都感慨“难得这么有名却朴实而温厚的斫琴人”。

“我们寻访到的工匠有上百位,大部分年纪都不小。这取决于手工艺当下的生存状况,如果一种手工艺很繁荣,那么从事这个手工艺的手艺人各种年龄层次都有;相反,如果一个手工艺市场很小,年轻人就不愿意从事,只剩下一些老手艺人,出现无人继承的困境。所以,其实手艺人和其他行业的人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赚钱养家和生活,平淡,甚至有些枯燥。只是手艺人靠双手创造物件,传承个人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多了一点温度和感动。”

 



瓷胎竹编——一次澄怀格物之旅


从江苏到浙江,自福建至四川,林瑾洪与王雨两人走过山川大河,风餐露宿,至今已寻访了70多种民间手工艺,按照大的类别可分为陶瓷、竹编、漆器、织物、染布、银器、铜器、家具,以及各种杂项类。王雨说:“我们只学习过两种手艺,一个是瓷胎竹编,一个是漆器。一共三位老师,都是女老师,这大约也能从侧面鼓励作为女匠人的我。或许真的是运气太好,我的老师们都非常负责并关心我,教授手艺也非常耐心且无保留。”

瓷胎竹编是成都地区的独特手工艺品,起源于清代中叶。它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的竹丝依胎编织而成。竹丝的纤细程度令人咋舌,竹片经过晾晒后只取最外层竹皮,再揉成竹丝——过匀刀,瓷胎竹编的原料才算准备好。竹皮厚0.18毫米,宽0.26毫米,且每一根竹丝的厚薄均匀,粗细一致。林瑾洪和王雨花了一段时间跟随成都的师傅潜心学习与制作,做坏了就从头再来。

瓷胎竹编对选竹有很高的要求,很多手艺人都会选用四川邛崃的竹丝。不可否认,邛崃山脉有着非常丰富的慈竹资源,当地环境保持得也比较好。瓷胎竹编的主要步骤,先是刮去竹子外面的青皮,用刀剖开,使之成为一块一块的竹片。然后晾晒,再经过手工,把晒干的竹片加工成均匀的竹丝,染上需要的颜色,瓷胎竹编的原料就算准备好了。接下来,小心翼翼地用五彩竹丝一层层编织,按照起底、翻底、翻顶、琐口等工序编织下来,一件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就算完成了。

林瑾洪和王雨寻访了两对瓷胎竹编师傅,其中成都的谭代明老师是在网上搜索到的,游伟夫妇是凑巧在平乐古镇上的竹编一条街上遇见的。这里必须要提一下,林瑾洪和王雨正在跟随谭代明老师学习瓷胎竹编的技艺,因为谭老师是在林瑾洪和王雨走访了青神、邛崃、成都之后觉得编得最好、最精细的一位。

谭老师的丈夫是一位出色的油画师,谭老师的竹编图案都是由他设计,再给谭老师编织,图案大多以熊猫为题材,消费者也倾向于买这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销售至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谭老师并不以竹编为唯一收入来源,只是非常喜爱这门艺术才一直坚持下来。林瑾洪说:“其实靠编织为生的手艺人是做不好手艺活的,因为在中国,精细的手艺会导致长期入不敷出,所以只能降低要求去走量,而这些都是一个手艺人最忌讳的,心不静是做不了好手艺的。”

制作竹丝时可能会伤害到手部皮肤,长时间做竹编也可能会伤害到视力。王雨回忆自己遇到这些困难时说道:“所有的手艺多少都会伤害到皮肤,但这些痛苦在做好一件器物后都会变得无关紧要,因为成品实在太美。”


迎接手工艺的新复兴期

 

南朝宋画家宗炳曰:“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澄怀者,静心也。手艺人静心方得好作品。或许这样,才有澄怀格物工作室。工作室有一些手工艺设计作品,它们的诞生首先源于实用,“大部分手工艺诞生之初都是出于实用考虑,我们也应该尊崇这个原则。”而在实用的基础上,他们又通过材料、工艺、外观、色彩等构成的审美,力求做到历久弥新。“当然,能否历久弥新还得通过长时间的考验。”

王雨、林瑾洪和其他手艺人在一起,以传统工艺为源,制作适合现代生活使用的物品,这从设计理念来说已是难得。只是在营销、销售方面,他们像所有刚创业的年轻人一样,有点不知所措。两个年轻人学竹编一年出师,又学漆器两年出师,因为学徒薪资不高,当时日常开支主要来自父母的资助。日后如何盈利是他们现实中无法避开的问题,于是他们选择“追求理想、顺便赚钱”,在苏州开设澄怀格物工作室。

对于澄怀格物工作室未来的产品设计,王雨和林瑾洪有两大设想:一个是比较大众化的手艺设计,比如现有的手镯、盏盘等;一个是他们学习的竹编和漆器,他们会一直深入研究下去,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

目前澄怀格物的产品,一种是檬子手环、檬子戒指等小物件,用老手艺、老材料玩出年轻人喜欢的新花样。这些作品,手工难度相对较低、能适当量产,价格也不高,他们希望靠这样的作品来赚钱养活自己。

另一类工艺复杂、人力消耗大的漆器盏盘,价格会在几千元,朱砂漆的会上万元。“这样的东西,我们只卖给懂的人。”林瑾洪说这话时很骄傲。他说他们和顾客大多都能成为好朋友,彼此欣赏和照顾。不少顾客从对他们的经历感兴趣,慢慢转向对一些传统文化与器物产生兴趣,有些还会把其中某个门类研究得非常深入,甚至直接找到师傅拜师学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也让王雨和林瑾洪感到欣慰。

“澄怀格物”的手工之旅已历时4年多,王雨和林瑾洪寻访的手工艺人,不单只是网上能搜到的稍有名气的,也有大隐隐于市、濒临绝迹的技艺者,两人足迹遍布江苏、浙江、福建、贵州、四川、云南、河北和河南等省。他们说这样的旅行消耗的不只是时间、精力或钱财,两万公里有余的旅途已扑空多次。相对于之前集中大量的寻找,现在会更偏向于在生活工作之余去发掘。在林瑾洪和王雨看来,手艺随处可见。“之前我们会侧重寻找非遗技艺,但手艺除了非遗技艺还有更多民间手艺。比如手工做杆称、箍木桶、编背兜,他们出现在小巷、菜场、市集,并不需要刻意的拜访,只需偶遇。”

除了探访这些手工艺者,王雨和林瑾洪还立志用设计的手法将工艺之美引入日常器用,在秉承传统的同时又能贴合当今市场,才能让老手艺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开设澄怀格物工作室是我们二人的理想。我们自小喜欢手艺,不忍看着老手艺慢慢从生活里消失,我们应当去当合格的传承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宣传、学习,甚至继承一门手艺,我冒昧将其称为手工艺的复兴时期,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潮流。”

 

(原载《中华儿女》杂志2016年第9期总第424期。如转载请注明微信ZHRN19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