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玉雕螭纹的特征

 1234qinr 2016-05-19

螭,是一种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说文》中说:“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左传·宣公三年》云:“螭魅魍魉,莫能逢之。”关于螭的注释是:“螭,山神,兽形。”《左传·文公十八年》亦有“投诸四裔,以御螭魅”之载,其中“螭魅”一词杜预注称:“螭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另《汉书·司马相如传》也有“蛟龙、赤螭”的记载。

在古代文物中,螭纹约始见于春秋。而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看,玉器上的螭纹始见于春秋晚期,发展于战国,盛行于汉代,宋元明清历代亦颇为常见,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重要的纹饰之一。下面就考古发掘和传世品的一些典型器物,综述历代玉雕螭纹的鉴定特征。

春秋晚期、战国时期玉器上的螭纹通常装饰于玉佩、镂雕玉璧、玉带钩等器上。此期螭纹主要以阴刻技法雕琢,整体造型皆为扁平俯视状,整个身驱呈“S”形,全身显示出很强的弹性活力,造型生动,气度不凡,尚未脱离蛇的原形。有单体,亦有作一首双身状者,双身形为此后历代所鲜见。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螭头较小似蛇首,无角(耳),中期后出现似猫的蛇首,双角(耳)竖立好似猫耳。此期螭纹均为梭形眼,眉以单阴线或双线勾成,双线眉上面的一条既浅又细,有若隐若现的感觉。螭身表面多装饰阴刻弧线鳞纹,中期以后开始出现雕琢綯索纹;尾部常以绞丝纹装饰。

汉代螭纹一般雕琢于玉剑具、玉佩、玉带钩、玉璧等物上。西汉时期玉雕螭纹,多以高浮雕技法剔地而就,立体动感极强。此期螭纹与战国时相比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双耳下垂,象狗耳。眉毛上竖,阴线深浅不一,在眼眶内四周用偏刀法削成斜坡以突出眼球,或管钻套打,颇具立体感。在鼻梁中间(在眼的下方)出现一道横向的凹槽,以琢出颧部和腮部。脑后已开始雕出毛发。肩部以阴线琢出人字形脊线,即在肩与头的交接处用压砣压成稍有斜坡状,使双肩突出。在螭身背部有一道弧形线,随身躯弯转方向一直拉伸到尾部。四足分布于躯干两侧,并作爬行状。多为分叉外卷绞丝尾,东汉时期渐少。

东汉所饰玉螭纹的造型与西汉相同,只是在身上的局部器官及纹饰上略有不同,主要是在局部刻纹中:耳如哈巴狗耳向下垂,眼珠也比西汉较下垂。在螭的躯体上,常以数道短平行直线组成表示螭的足爪、毛发和胡须,间点缀小圆圈纹、竹节纹等。在陪衬纹饰上,又增添了云纹,器边缘出现很细的阴刻线装饰纹。

汉代螭纹在艺术处理上有很大突破,此时的螭具有一种活泼流动的韵味,或藏匿于云端雾海、或隐身露尾,探头探脑,似在玩闹,还有一大一小的成对螭,人们称为“母子螭”。汉代雕琢于玉器上的螭纹纹饰增多、精细,达到了艺术顶峰。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雕螭纹较汉代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整体造型上,身较细长,姿势弯曲度大,为爬行状。颈细长弧弯,胸部挺起。短腿,前腿一般只有一个,故有“六朝蟠螭三条腿”之说。螭尾除前代的卷云式尾和分叉尾外,又出现了宽阔带状内勾尾。

螭脸部下颚收敛为方斗形,眼梢略长而有弯度,在靠近鼻梁处眼线下拉,嘴边面腮上多数有凹槽。用极浅的雕法刻出细而柔软的长角,个别无角。个别螭纹的头侧耳间和脑后开始出现毛须和发纹等。

迄今尚未在出土资料中见到隋唐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玉器上的螭纹,有些传世品虽被定为唐代,有疑,故此期特点尚不清楚。

有宋一朝,玉器上的螭纹又开始多了起来。主要见于玉璧、玉带钩、玉佩饰、仿古玉剑具之上。宋代螭纹总体模仿两汉风格,并以熟练的技巧和精美的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风貌。宋代螭纹在造型上大多作蟠蜷状,故又称蟠螭纹。立体质感很强,在躯体上有由肩至尾的脊线,两侧用砣子压使脊骨突出。有的躯体两边刻有阴刻线。大小腿关节处见棱角,四肢关节转折处又方又尖,在小腿部位两侧经常出现弧形的浅凹槽,以显示中间的筋骨。宋螭的肩部、臀部丰满厚实,在精细物上往往能够见到圆雕的式样,立体感很强,尾端卷曲,尾部除用汉代阴线表示的绞丝尾还有用凹槽技法刻出的绞丝纹、三瓣花叶形尾,这都是宋代独有的。

宋代螭纹的头部俯视多呈边角圆钝的等边三角形,额头中间刻有一条或两条阴刻线,另外也有额头中间竖一阴刻线或光素无纹的。一般为深挖管钻圆眼,少数也有斜挖,但均突出阳纹眼珠,眼角皆上挑。在鼻下出现宽而深的横阴刻线。


自元代始,玉雕上的螭纹进入了发展的兴盛期。元代螭纹出现频繁,主要见于玉璧、带扣、带钩、剑饰、炉顶、玉佩等物之上。元代螭纹额头高而宽,在中央部位出现以下几种纹饰“王、土、二”等;其眼、眉、鼻、口等都集中于整个面部前端,约占面部三分之一;双耳作内卷云状,较宽大。


螭纹大多呈爬行状,长发过肩,形成肩高颈低,给人缩颈耸肩的感觉。前腿均上举,后腿一曲一伸。四肢关节处理成圆角度,弯势柔软,并加饰勾云纹。脚爪的特点是前掌宽,接近小腿关节处变窄。身上刻有阴线代表脊柱,并以脊柱为界,再刻出单线或双线代表肋骨。尾也作卷云状,分两股,左右分开,尾极长,长度超过以前各个时期。

明代玉器上的螭纹大多装饰于带钩、耳杯、玉璧、玉佩之上。脸形较元代短,眉眼大多由面部中央勾出,整个眼、鼻、口约占面部的二分之一。眼形有圆圈眼、三角眼、橄榄形眼、虾米眼等,以虾米眼为多。角部情况分两类,一种为细短形,另一种无角,只有束发,发形上冲为多,飘浮状。

此期螭纹一般较为图案化,立体感较差,不够活泼生动,有爬行、飞腾、盘旋状等诸多造型,变化多端。躯体除传统的圆形外,还出现在螭身两侧斜磨而的新形式,形成直棱线,表示脊柱挺健。在小腿到脚掌部位出现阴刻细茸毛,后腿一般挺直,四肢关节多呈方形。长尾分叉内卷,一长一短,也有单尾。

清代玉器上的螭纹,有的是仿战国或两汉玉器上的螭纹,有的则为综合各代螭纹特征拼凑而作,还有一些装饰性的图案螭纹。清代螭纹常用阳线处理,雕塑感较强。其头部较大,下唇有须,身躯光素,尾部分叉很多,叉端卷曲,两条后腿似乎处在同一平行线上,呆滞欠生动活泼。


1.本公众账号致力于弘扬传统玉文化,每日更新古代玉器鉴定、收藏、投资的相关原创文章,并提供海量古代玉器照片、知识供藏友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