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至明清时期玉器的雕工(五)

 积祥轩 2021-11-25
敬启者:

为感谢广大粉丝对积祥轩的厚爱,自今日起,所有关注积祥轩公众号的粉丝如想鉴定手中古玉真伪,皆可以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好友,并将所藏古玉照片发给我。每周我将写一篇粉丝古玉鉴别解析的文章,以选出几件古玉,将其鉴别条件、过程以及结果公布其中。
具体流程如下:
一、只有关注积祥轩公众号后方可加我微信好友并将要鉴定的古玉图片发送给我。
二、由于数量较多,故不是所有的古玉都会出现在鉴别解析文章中,我会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古玉,也请不要重复发送。
三、收费鉴定古玉不会出现在粉丝古玉鉴别解析文章内。
注:未关注积祥轩公众号而谎称粉丝加好友求鉴定者,一经发现直接拉黑!

清代
玉雕工艺发展到清代,可以说是对以往历代玉雕工艺的一大集结。此时,玉雕的各项工具均已发明,各种技术已十分完善。清代玉工有条件全面继承以往各时代玉器的碾琢技术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同时,在此基础上,无论是时作玉还是仿古玉,均有所创新。尤其到了乾隆时期,皇帝的喜爱使其直接控制和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参与玉雕设计。治玉工艺集前人之大成,图案设计也广泛吸收绘画及伊斯兰玉器风格,达到了中国古代玉雕工艺的高峰。
清代治玉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顺治、康熙、雍正至乾隆前期,大约一百多年时间。这一时期玉器制作并不十分兴盛。顺治时期国家初创,百废待兴,无暇顾及玉器艺术品。康熙时,新疆厄鲁特部叛乱,交通不畅,玉路受阻。而雍正帝对玉器的喜爱程度远远不如瓷器,所以此期留下的带有年款的玉器实物较小,多是小件,如小盒、小盅、小杯和小碗等。到了乾隆前期,新疆准格尔部叛乱,玉料来源多依靠进贡和走私。因此,这一阶段新做玉器并不太多,但是做工在继承前期治玉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向精致化转变。
由于玉料来源的限制,此时还大量改制前朝玉器,有些还加刻本朝年款。

故宫藏 清代经火雍正款玉轱辘环(人工烧色)
二、乾隆22年平定准格尔叛乱后至嘉庆中期,60年左右时间。此期充足的玉材和技艺精湛的工匠,加上乾隆以自己的艺术修养影响着玉器的制造(许多作品创作经其授意、首肯,还命令金庭标、佘省、姚文翰等宫廷画师参与玉器的设计、画稿),这些推动使得玉雕业空前繁荣,技术成熟并达到了中国古代玉雕的高峰,碾琢了若干巨型玉器,形成了以“乾隆工”为代表的帝王玉雕新风尚。
三、嘉庆中期以后至清末。这一阶段内廷玉器制造业渐趋萎缩,数量急剧减少,技术水平下降。同时,苏州、扬州的玉雕业也逐渐式微。后因玉材来源不济,玉器生产进一步下滑,辗转技术降低,工艺粗糙。同治以后,只有玉首饰业有所复兴。玉器制造无论工艺还是产量均无法和第二个阶段相比。

故宫藏  “嘉庆年制”“咸丰御用”款青玉直口碗
总体说来,清代玉器的制作以“乾隆工”为代表,其玉雕工艺主要有以下特点:
1、玉雕工艺的精工细作。清代治玉工艺虽承袭前代,但在工艺制作的精致细致程度上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设计纹样时,更注意其文化内涵。高浮雕其文化内涵。高浮雕、浅浮雕、镂雕、减地、压地、磨、刻、钻等多种技法兼施,灵活多变。阴线、阳线、隐起、镂空、烧色、碾磨等传统工艺并用,有所损益。各种线条使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不见刀痕棱角,雕刻线条也略细。清代玉器地子处理得十分平整,与明代显然不同。钻孔时常常追求孔型的规整及孔壁的光滑。
此期碾磨抛光技术要求严格,光滑圆润,一丝不苟。一件玉器不仅器形表面的花纹图案研磨抛光,而且膛里、底足、盖内也琢磨光滑。每个角度、每个转折或每根线条都尽可能仔细琢磨。抛光以蜡样光泽为主。乾隆时期的玉器,孔穴内大多光滑舒适,细磨抛光,即使背面也不宜看见之处和深凹之处也会做些必要的粗光工夫,力求完美。这是清代玉雕,尤其是乾隆鼎盛时期宫廷玉雕的显著特点。

故宫藏  清代乾隆款青玉合卺式花插
但对于民间治玉来说,则有精工与粗工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2、治玉工序的细化和行业化。为了适应碾制过程的复杂和精细工艺,清代玉器行业分工较细。从档案记载看,无论是宫廷造办处,还是苏州玉器行,都有选料、画样、锯钻(包括掏膛、大、小钻)、做坯(做轮廓)、做细(镌刻细节花纹)、光工、刻款、烧古等工种。一种玉器需要这些工种的工匠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画样就是对玉料进行设计。在宫廷造办处,能选料、画样者都一般可做领衔,故玉器的因材施艺,即画样设计是最重要的,宫廷中如南匠都士通、姚宗仁都因此而处于领班地位。画样完成后,和玉材一起交其他部门开始制作。锯钻工属于粗工、做细、刻字、烧古困难度较大,属细工种,非常重要。做坯、做细、磨光等关键环节都要呈揽。玉器做完之后也一定要呈揽,评定等级,做的好的爆浆,一般的就说“知道了”,看不中的轻则斥责、重则处罚、停俸、减扣工银或者责令赔补等。
3、大型玉雕的出现。一般玉器在琢制纹饰时,大多数是手持玉石在转动的砣头上琢刻,仅在切割、打磨、抛光的过程中有时会不动玉石,以工具的来回运动完成。制作复杂的纹饰,手持玉石转动可做到弯转自如、方便灵活。稍大些托不动的玉石,可用吊秤吊起,一手扶持使之活动。
据清宫档案记载“大禹治水图玉山”原重10700斤,制成后高2.24米、宽0.96米。如此大的玉料是不易用吊秤吊的,更不可能用手拿,所以不可能将其放在水凳上来雕琢,清代也没有现在的电动蛇皮砣具,那么它究竟是如何雕琢的呢?
近观玉雕,可见玉山上有大大小小的钻痕,有大孔径管钻,也有较小的桯钻,主要分布于孔洞、松叶、山石褶皱处。所以,从治玉技法上推测,手持灵活的钻杆式工具可能是雕琢这种大型玉雕的主要手法。另外,在玉山下面垫一个带有转轮的木头盘机轮,可能也是当时使用的一种手法,这样可以让玉山转动起来。而在玉山周围搭山排架,将砣机架高就可以解决砣刻细部纹饰的问题。还有金刚石刻刀以及清宫档案中提到的“钢片”或“火连片”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档案看,“钢片”或“火连片”需用量极大,这种工具的改革对琢制这种大型玉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琢字技术的成熟与发达。由于玉料的坚硬和文字的规范,使得在玉器上刻字一直是治玉工艺中较难的一种。
中国古代玉器上的文字雕琢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为手工刻划而成,即用比玉坚硬之物徒手在器物上刻划。这种方法新石器时代就有,以后也常有发现,比如汉代玉质刚卯、严卯上的字迹。
2、为砣刻而成,商代出现,以后各代均有,是玉器上常见的施刻文字方式。
3、为书写而成,即以朱砂或墨在玉器上书写,如商代殷墟出土玉璋上的朱书文字,汉代玉印上也有发现,但是这种方式书写的字迹日久极易脱落,模糊不清。

故宫藏  清代青玉填金刻经八宝纹钵(砣刻—阴刻字)
清以前,虽然历代都出土过一些刻有文字的玉器,但总体数量并不多。相比于流畅的纹饰线条来讲,文字的刻划琢磨大多显得不甚规范,除有限的皇家治玉业外,民间治玉少有带文字者,这也说明在玉器上刻字是有一定难度的。

故宫藏  清代带皮青玉喜字扳指(砣刻—减地浮雕)
清代玉器上刻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砣刻,即利用台式砣机(水凳)进行刻字,小件玉器多采用此种方法,一般阴刻字所刻字口较深,笔划利落,没有较多毛道,刻字速度也较快;阴刻文字利用砣刻,如减地浮雕般琢字。一种是手工刻划,即玉工运用锋利的工具,如金刚刀一类徒手在玉器上刻划,所刻字口较浅,笔划中有较多毛道,复笔,掌握不好极易划出笔道外。此法刻字速度较慢,非水平高的工匠难以胜任。
清宫中许多刻铭玉器要填金,工匠为了使金粉不易从字口内脱落,字口内常常划的很毛,这样金粉混合黏合剂后业易粘牢,经久不掉。

故宫藏  清代青玉寿字盖碗(手工刻划)
五、玉器设计文人化倾向,宫廷画师常常参与其中。清代玉雕出现了许多山水人物故事题材的玉器,这些图案或圆雕为各种玉山摆件,或表现在各类玉牌、插屏上,还有诸如笔筒之类的文芳用具上。它们的图稿设计多出当时的文人画家,体现文人向往的山水景色,许多宫廷画师也参与其中。

故宫藏  清代桐荫仕女玉山
这类玉器的碾琢,要求工匠能够把握描写的对象,将一个个砣具变成自己手中之笔,利用圆雕、浮雕、镂雕、减地、浅刻等各种不同的碾法表现画家的用笔,体现人物的姿态表情和山水的皴法,追求神韵与笔墨情趣。它们一般都碾琢细腻,玉工常会对玉料中的绺裂进行巧妙利用,反而体现出山石的褶皱起伏。另外,玉工也善于吸取绘画中在构图上采用的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注意层次远近,亦采用焦点透视法,碾琢深邃,使得整个玉雕如同一幅立体的山水画。

故宫藏  清代青玉松溪桥亭图山子
六、大量使用染色工艺。清代十分流行对玉器进行染色,不管是时作还是仿古玉,常常能看到各种染色。染色俗称烧色,其实包括当时烧色、烤色、琥珀烧色等多种方法。烧色行业是宫廷和民间治玉中别具特色的一个工种。

故宫藏  清代白玉镂雕螭龙纹佩(人工烧色)
清代文献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刘大同的《古玉辨》,(近日会将此书学习笔记以及个人学习心得及配图发布出来以供大家学习参考)都记载了许多当时最流行的方法,在宫廷仿古玉的制作中经常使用。其实这些方法宋元明时期已有使用,清代集历代之大成,花样翻新。

故宫藏  清代经火青玉双兽耳夔龙纹带盖瓶(人工烧色)
七、仿伊斯兰玉器工艺,薄胎及珠宝镶嵌工艺。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乾隆皇帝得到了一对雕有花叶纹的玉盘,他非常喜爱这对玉器,并撰文考证它们的制作地为北印度的痕都斯坦,由此而将以后得到此处进贡的玉器或类似的玉器都冠以“痕都斯坦玉”之名,但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邓淑苹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认为清宫旧藏的痕都斯坦玉器并非仅来源于北印度,还包括土耳其及中亚地区,他们当时都是以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的政权统治区,所以将其统称为“伊斯兰玉器”。

故宫藏  清代痕都斯坦青玉平足洗
这些玉器的特点就是装饰丰富的各种花叶纹图案,有些也喜爱使用五颜六色的宝石和金银色镶嵌,制作十分精巧,尤其器物胎质一般较薄。
其实薄胎工艺,在清代以前中国玉雕中也曾出现过,只是没有清代如此集中生产。后来在痕都斯坦玉器的影响下,技术进一步完善。一般制作薄胎玉器的玉料主要选用青玉、青白玉,民国时也有用岫岩产的透闪石河磨玉制作。清代因发明特制的镟碗机,不仅能镟出体胎较薄的玉碗,而且能节省玉料,制作出形制规整,大小一样的器物。

故宫藏  清代痕都斯坦青玉描金花卉三足盘
金银珠宝镶嵌在痕都斯坦玉器的影响下,亦有较大的发展。在纹饰图案、造型艺术上加入了更多的异域风尚,与明代珠宝镶嵌风格截然不同。

故宫藏  清代痕都斯坦白玉嵌石刀柄
八、创新品种层出不穷。清代玉雕工艺精制,奇巧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如镂雕繁复、玲珑剔透的玉摆件、玉香囊;使用灵活转心工艺的玉佩饰;而变废为宝,独具匠心的玉雕“桐荫仕女图”的设计则充分表明,玉匠已不仅仅是普通的手工匠人,而是有一定艺术修养的艺术家。

故宫藏  清代青玉夔龙纹转心式长方插屏

中国古代治玉工艺发展到清代,已经达到古代技术的集大成期和巅峰期,虽然清晚期至民国治玉工具并为有多大改善,工艺水平也下降许多,但无法泯灭清代乾隆时期的治玉盛世。
清代  刘大同著《古玉辨》之《刀工》:
“……隋唐以及五代之刀工,亦属圆浑,但杂而不纯,佳者极少。北宋之刀工,精神外露,特少古意。自宋末以及元明清,学者多刻花乳石。刻玉一门,纯属匠作,几不见文人操刀矣。但清至乾隆,刀工为之一变,当时所刻翡翠玛瑙珊瑚宝石之多,实为历代之冠。其以田黄田白鸡血红等石仿古,亦为历代所无。虽多匠作,但一时风尚,犹见有文人词客游戏而为此者,故其刀法之精,直追六朝。自道光以后,则远不及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