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玉器特征之:清代

 9tx22v工人 2023-05-03 发布于重庆

明清玉器是中国玉器制作的高峰,其工艺达到巅峰。明代雕玉、刻玉技法粗犷浑厚,清代玉雕与明一脉相承,在加工上以精致取胜,造型极为规整,底子平,线条直,尖如锋锐,圆似满月,棱角分明。明清玉器总体而言,呈现出琢工精致,表面光滑,线条刚劲流畅,阳刻纹渐多,圆雕、浮雕及镂雕的形式大量出现的可喜局面。

从明清玉器的演变过程及其各时代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到,明清玉器制玉用途广泛,形式繁多,质地莹润,碾琢精湛,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世界玉器工艺领域中独树一帜,充分表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本文分“明代”与“清代”两个部分进行介绍。

文章图片1

↑清乾隆-白玉雕牡丹四花钮盖炉

(二)清代玉器的特征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它对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做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玉器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最高峰,在玉质之美、做工器形之众、产量之多、使用之广等方面,都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玉器所不能媲美的。

文章图片2

↑《大禹治水》

文章图片3

↑《大禹治水》

清代玉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文人画的画风对玉器画稿的绘制、玉器的碾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圆雕玉器多见;
3、玉器做工严谨;
4、乾隆时期的玉作,是清代玉器的精华;
5、清代晚期的玉器雕琢开始向繁琐、凌乱发展;

文章图片4

↑清乾隆白玉海屋添筹宫扇

文章图片5

↑清乾隆御题诗白玉仿汉龙尾觥

我们可以把清代玉器主要分为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康熙和雍正时期。这一阶段,宫廷玉器和民间玉器皆有一定的数量,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玉器上的纹饰,这些纹饰传统而经典,如龙纹、凤纹、螭纹、云纹,以及各式人物纹等,而且玉器的抛光十分精良。
第二阶段是乾隆至嘉庆早期。这一阶段,是中国玉器史上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玉器数量巨大、选材广泛、工艺高超,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文章图片6

↑清乾隆 双耳白玉罐

文章图片7

↑清 乾隆和田玉薄胎双兽耳四足炉(《乾隆皇帝对玉的痴迷情怀》)

也正是在乾隆年间,翡翠才开始逐渐进入中国,拉开了中华大地翡翠使用与收藏的序幕。

文章图片8

↑清乾隆-御制翡翠雕辟邪水丞

第三阶段是清代晚期。这一阶段,玉器的工艺逐渐走向了衰弱的趋势。虽然宫廷和民间仍然制作玉器,但是已经无法和之前相提并论,只是部分玉器为精品玉器。清代玉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文章图片9

↑清 白玉透雕鹿人物图圆花囊

1、玉雕风格尖如锋锐圆似满月
清代玉雕与明一脉相承,在加工上以精致取胜,造型极为规整,方、圆、弧、折的雕琢一丝不苟。底子平,线条直。尖如锋锐,圆似满月,棱角分明。器表抛光细致,多呈油脂或蜡状光泽。这与当时的案头雕刻、珍玩雕刻有相同的地方,但较为
简练而概括。

清代玉器形制从器形简单、造型多为不规则形或象征性形,逐渐过渡为造型规则形或写实形的复杂器形。形制种类逐渐过渡为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礼器、器皿及装饰艺术器。玉器的题材从简单的动物,过渡为复杂的动物、人物及艺术性高的具人文气息的图案纹饰。

文章图片10

↑清 青玉四峰形笔架

清代玉器空前繁荣,使中国玉器工艺风格从琢工粗糙,表面常有制作残痕线条不流畅,以素面、阴线纹居多,逐渐过渡为琢工精致,表面光滑,线条刚劲流畅,阳刻纹渐多,圆雕、浮雕及镂雕的形式大量出现。了解这些,可为鉴赏古玉器以及辨别仿制工艺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文章图片11

↑清乾隆白玉西番莲纹双耳瓶2、玉器图案受到文人画的影响

明、清两代的绘画是“文人画”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玉器也随着文人画演进,出现了诗、书、画并茂的图案。

清代玉器风格深受同时代绘画的影响,故玉器图案有着明显的时代风格特点。

文章图片12

↑清乾隆,通高24.3cm,宽20cm,故宫博物院藏
山子青玉质。正面凸雕一傍巨岩而建的小亭,亭内有老者凭栏而坐。亭外大树遮檐,流水湍急。蜿蜒的石阶山路上一老翁策杖而行,身后随一持琴童子,蹬阶趋亭,渐行渐近。背面仅雕三棵松树,大片空白处阴刻隶书清乾隆帝御制诗,题名“御制题携琴访友图”。山子是清代文房几案上常见的陈设品,可用以架笔。此件作品表现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传统内容。以携琴访友的内容作图案由来已久。传说春秋时伯牙以钟子期为友,所著《高山流水》曲意为钟子期悟出,世称知音。于是伯牙带着琴童携琴访友的题材历代相传,成为书画、陶瓷、漆器、玉器等工艺品上永恒的主题。

清代玉雕的题材多为山水、花卉、人物、故事等。这些经典的题材多来自于文人画的灵感构思。这些玉器追求的神韵和绘画有着相通之处。玉工们也非常注意层次的远近,而且对玉料中的绺裂处予以巧妙利用,这样的玉器在看过之后有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艺术美感。

3、仿古彝玉盛行

清代仿古彝玉盛行,这与皇帝的趣味有关。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对仿古彝 玉有着浓厚兴趣,而乾隆帝尤为嗜古入迷,经常赋加以提倡,留下了大量的“乾隆仿古”铭的玉器。

文章图片13

↑清乾隆,高16.1cm,口径4.9×3.3cm,底径3.4×5cm,故宫博物院藏 尊黄玉质,局部有糖色。扁瓶形,颈肩处有镂空云形双耳。尊有盖,盖面饰云纹。盖沿、器口边及足上均饰回纹。尊身主题纹饰为兽面纹,兽面上下各有蝉纹一周。足底阴刻篆书“乾隆年制”款。清代宫廷的仿古玉器中黄玉质地者不多见,此器的几种纹饰均仿自商周青铜器纹样,且雕刻得极为精细。

清乾隆时期,仿古玉器的制作从数量到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乾隆皇帝热衷于收藏,加之平定回部后掌握了和田玉料的来源,为仿古玉器的制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的仿古玉器基本为宫中造办处制作,器形种类较以前为多,风格也更多样化。

乾隆时期的仿古玉器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是在形式上仿古,即以青铜器或古玉为蓝本,进行完全仿古。

二是根据新意改作古玉。

三是在风格上仿古,器形和纹饰比古器多有增损,不过仿其神韵而已。

三种形式中完全仿古者所占比例最高,主要器形包括玉鼎、玉尊、玉簋、玉卣、玉壶、玉觥和玉璧等。仿古彝器的选料恰到好处,玉质上的黑、褐色杂斑恰似青铜器上的锈迹。雕工也颇多讲究,局部雕工好像不甚精致,但实际上是在模仿青铜器纹饰的铸造效果,因而尤显技法的高超。乾隆皇帝特别看重仿古玉器,在其御制诗及御制文中都有所表现。

文章图片14

清乾隆 《白玉寿字出戟方觚》,故宫博物院,高24.5cm,口径8.9×8.3cm,足径6.7×6.4cm

方觚白玉质,局部有黑斑。方口微外撇,有直边,长颈,凸腹,高圈足外撇,下有直立裙边。颈、足饰蕉叶纹和雷纹,腹饰饕餮纹。颈、腹、足部均饰八出戟,戟面上刻篆体“寿”字。口内四周刻楷书乾隆御制诗:“和田贡美玉,量质制成觚。无取俗时样,教摹博古图。圜方品殊矣,饕餮戒存夫。久弗为饮器,簪花佐咏娱。”末署“乾隆乙巳,御题”款,并琢“会心不远”、“德充符” 篆书阳文印两方。乙巳为乾隆五十年(1785年)。此器材质为和田玉,玉质温润,造型古色古香,纹饰精美,戟面所刻“寿”字多达百个,并有吟咏此器的御制诗题刻,其历史、艺术价值颇高。

文章图片15

↑清乾隆,高10.2cm,口径13.2×6.6cm 上图觥青玉质,浅腹,龙形鋬,圈足。器配兽头盖,盖内阴刻隶书乾隆皇帝御制诗一首:“和田玉来夥,巧制颇纷如。渐欲引之古,庶几返以初。为匜肖周代,作器戒虚车。流鋬考二合,敦牟介绍渚。”末署“乾隆丙申新正上澣,御题”。器底阴刻“乾隆仿古”款。此器应作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后,这一时期乾隆皇帝大力推崇玉器的还淳师古,出现了许多仿古玉器,此件玉觥即其中一件,从所刻御制诗中可清楚地看到乾隆帝的制玉主张。诗中称此造型之器为“匜”沿袭古人对这种类型的青铜器的称谓。近人王国维《观堂集林·说觥》一文提出有盖作牛头形的彝器为觥,无盖为匜,这里权且参照王国维的说法(参见《中国青铜器》一书)。

乾隆时期的 玉器仿古很是盛行。当时的仿古玉分为两类:一类是仿古彝,另一类是仿汉玉。乾隆对玉的痴迷,造就了中国玉器工艺的又一个高峰,给我们后世留下了数量巨大的艺术财富。
仿古玉彝是仿商周青铜器的造型、花纹而制玉器。

文章图片16

↑清中期,长8cm,最宽6cm,故宫博物院藏 佩青玉质,有紫色沁。鸡心形,通体镂雕二螭、一凤。中心圆孔可用以穿系,以便佩挂。鸡心佩流行于汉代,此佩仿汉代鸡心佩式样,其上装饰的螭、凤纹样亦为战国至西汉时所流行,但清代鸡心佩中心的圆孔较汉代为小,孔四周的纹饰也比汉代复杂得多。

乾隆帝弘历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对古器物理解深邃,尤对古玉情有独 钟,崇尚师古。登基后的第八年(1743),即命苏州织造官安宁、图拉二人按《考古图》上的玉辟邪、蹒玉马、玄玉骢、玉虎、玉仙人等五件古玉仿造,刻上号码,在座上面刻隶字“宣和御玩”。

弘历命工琢仿青铜彝器与上述命碾五件古玉的用意不同,而是针对苏州玉肆 碾制的“俗样”玉器(亦称“时样”、“新样”、“时世样”、“俗时样”等)泛滥于世(统称“玉厄”)而发的,是有的放矢,是针砭新奇、华嚣、纤巧、粗鄙等“俗样”玉器。

乾隆帝提倡复古,命玉工碾琢了大量的仿青铜器的玉器,如和田玉仿古豆、 和田玉云带纹兽耳活环瓶、和田玉鱼鸟纹壶、和田玉兽面纹双耳活环壶、和田玉方壶等,这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被模仿的青铜器的时间界限大致自商迄汉。

文章图片17

↑清乾隆,高22.5cm,口径4.9cm,底径10.7×7.3cm,故宫博物院藏

瓶碧玉质,立体圆雕。瓶身琢成双筒,蟠龙形顶盖。双筒间透雕飞鹰踏熊首像。瓶身上部饰谷纹,中部饰勾云纹,下部饰蝉纹。器底熊之腹部阴刻“大清乾隆仿古”隶书款。谷纹、勾云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使用较多,蝉纹多出现于商末周初的青铜器上。此件玉瓶借鉴了古代器物的装饰纹样,鹰、熊是传统的纹样,以其谐音寓意英雄,指有胆、有识、有能的杰出人物。

4、乾隆时代的玉琢水平达到高峰

清代玉器生产在清初至乾 隆24年这百余年内,由于受到玉材来源困难的限制,发展极其缓慢,这一时期玉器的做工与明末相似。

文章图片18

↑清-乾隆-白玉雕凤首水滴

乾隆时代玉器在此基础上成长 发展,从乾隆25年进入全盛时期。乾隆时代玉器是清代玉器的代表,可概括为仿古玉和时作玉两大主流,此外还有仿痕都斯坦玉。仿古玉,一种是仿古彝,即仿商、周青铜器的造型、花纹;另一种是仿汉玉。时作玉器,其形制多种多样,图案、做工均极其丰富多彩。

文章图片19

清代仿制了大量的玉雕仿古彝,主要的作品有鼎、簋、壶、钫、豆、鉴、爵和角等,尤其以壶、簋为最多,并有大量的觥。清代大量的玉雕仿古彝的出现反映了清代玉雕水平的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胎体均匀,厚度适中。

第二,表面光滑,线条平直。宋、明作品表面装饰较满,清代作品往往留有空地,地子平而光。另外,所雕纹饰方、圆规矩,是明代不可比拟的。

文章图片20

↑清乾隆雕蟠龙御题玉瓶,烟台博物馆藏

仿痕都斯坦玉的兴起,是由新疆地方大吏搜罗痕都斯坦玉器进贡内廷,得到 乾隆皇帝欣赏并下达旨意之后开始的。痕都斯坦玉也称为印度玉,西方称为莫卧儿玉,具有阿拉伯风格的造型和花纹。其特点是“水磨”,抛光强烈,器薄如纸,乾隆皇帝御制诗中有数十篇赞美痕都斯坦玉器的精湛做工。

(《痕都斯坦玉器简介》)

文章图片21

↑清 带镶嵌短剑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章图片22

↑清乾隆 嵌宝石花卉纹玉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时代的玉琢水平达到高峰,远远超过了元代和明代。这一时代的能工巧 匠继承和运用了历代琢玉工艺的优秀遗产,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成就和外来影响,创造与发展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的玉器艺术。

文章图片23

↑清乾隆白玉雕瑞兽尊

文章图片24

↑清乾隆白玉交龙钮“八徴耄念之宝”

乾隆时代,用大块头的玉料碾成各种雕琢简练而又能显示玉质美的器物,这 种形体丰硕的陈设性玉器,未见于前代,这不能不说是君临中华的满族统治者以及其时玉匠把传统的玉材观充分地加以发扬光大的硕果。

兔于中国数千年玉文化中属稀罕题材,历朝历代均不常见,而兔作为十二生肖之一,属兔的爱玉之士大有人在。

文章图片25

↑青玉嵌宝石卧兔,故宫博物院藏 兔青玉质,局部黄沁为人工染做。玉兔呈伏卧状,四足弯曲向前,背部、双耳处有数道阴刻线刻画出毛绒质感,口衔灵芝,更显玉兔之温顺可爱。玉兔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八颗,颜色明艳洁净,从青玉的底色中透出闪闪的斑斓,赋予玉兔灵动之感。

立雕生肖有玉兔、和田青玉立象负双童、和田青玉卧马等,它们都是乾隆时 代玉肖生的典型作品。清乾隆朝陈设玉器甚多,多在耳上费功力,或剔透,或做活环,还有用毫无联系的形象拼凑成器的,如和田黄玉雕婴戏夔耳瓶、和田青玉龙凤饰瓶。

文章图片26

↑清乾隆白玉雕五福捧寿纹洗

​乾隆时代玉工出色地完成了集历史遗产之大成而创新的重任,碾琢了丰富多 彩的杰出作品,为我国古玉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乾隆时代的玉琢水平达到高峰之后,经历了半个世纪,又转向低潮,以致衰 落,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我国古代玉器的历史也宣告结束。

文章图片27

↑白玉观潮山子,高10.4、宽7.5厘米,天津博物馆藏 材质为青白色新疆和田玉。作品以浮雕法表现杭州湾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观:白云悬日,磅礴的江水从运方奔腾而来,波涛汹涌,细浪翻卷;岸边松树下,五位身着曳地长衫的老者迎潮而立,忘情的欣赏这大自然的奇观,此器质地温润致密,表现琢磨匀润光泽,纹饰生动,代表乾隆时期玉山雕刻技术的高水平,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5、创新工艺俏色、半浮雕、透雕迭出
清代中期玉雕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创新工艺俏色、半浮雕、透雕迭出。
当时,北京城为全国的制玉中心,皇帝亲自参与制玉的设置和建制,召集全国各路能工巧匠献艺,出现了“俏色做法”、“半浮雕”、“透雕”等各种琢法。
清代玉器雕琢得十分可爱,大小器件玲珑精致形象逼真。
玉料选用也相当严格,但只要符合要求的玉材,无论是白玉、碧玉、墨玉、黄玉等都被采用。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珍藏的精品展现了明、清两代玉雕精华,其中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特别引人注目。
流传民间的小件玉器,无论山水、花卉、人物、飞禽、走兽,都雕得活灵活现。

文章图片28

↑白玉鱼龙,天津博物馆藏

文章图片29

↑白玉牛童,天津博物馆 藏

文章图片30

↑白玉松鹤人物槎,天津博物馆 藏

文章图片31

↑白玉渔船,天津博物馆 藏

6、收藏之风大盛
清代上自皇帝,下至文人,都有收藏玉器的爱好。而最大的收藏家就是乾隆帝弘历,他除了继承顺治、康熙、雍正三帝收藏的玉器之外,自乾隆25年起,每年加工60件左右的新玉,大臣进贡的新旧玉器无计其数。

《玉纪》作者陈性从其母处得其父授81玉,可知士庶亦多有收藏古玉者。朝廷与民间的文物收藏活动促使了古玩商业的繁荣。

7、伪古玉制作和鉴定都十分热闹

清代伪古玉的主要产地是苏州,并逐步遍及各大城市。从乾隆帝御制文《玉杯记》、有关御制、纪的《阅微草堂笔记》以及古玉鉴定专著陈性《玉纪》、昌美 原《玉记》等文献著述中,可以了解有关清一代伪古玉的多种人工伪沁等情况。

清伪古玉数量较多,良莠不等,良者下真玉一筹,为藏家厚爱,储于箧笥,故伪古玉事实上与时作玉同步发展,然又自成体系,有着特殊的美观效果,仍有欣 赏和保存等价值。

乾隆帝《玉杯记》记录了内廷玉工姚宗仁家传染玉法“以琥珀滋涂而渍之,其于火也,勿烈勿熄,夜以继日,必经年而后业成”。

这种以琥珀煮染玉器的方法纪昀称之为“琥珀烫”,“烫”即渍炼着色。纪昀还提出了油炼、药炼两种染玉法。“油炼”即用油炸伪玉,即后世所称之“油炸侩”者。“药炼”是以某种药物液体烤炼而成,可能是李风公《玉纪正误》所言之血竭染色。血竭亦名麒麟竭,系麒麟竭藤之脂,凝固后为赤色块粒,水溶其液涂于玉上,火煨之即呈红色,可制“血沁”伪玉。

清乾隆帝古玉辨伪是凭直观感觉,但往往一上眼便被人工伪沁所蒙蔽,可知辨伪是不能靠灵感的,皇帝也不能例外。此后,古玉收藏家大多走 着乾隆帝的老路,依旧不去分辨玉之沁色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故必然上当受骗。

清道光、咸丰时期,陈性《玉纪》提出了宣 和、政和时玉人以出自甘肃大山中的虹光草汁入硇砂少许,以新鲜竹枝燃火逼之制成的鸡血红人工沁。还有“水银沁”、“黑漆古”、“鸡骨白” 及明人提出的“尸古”、 “土古”、“渠古”等自然沁色,清人也都可以仿制。

陈性提出从玉材、沁色、质地、制作,从水银、地土等六个角度辨伪,较之弘历辨伪的角度宽广。陈性自云:“所纪皆实,非躬亲试着有实效者概不书。”其 实他并非如此高明,“惜语多附会未能剖析毫芒”,不过“拘泥旧说”而已。

清代仿古之多难以计数,其量之大是十分惊人的。清伪古玉与时作玉、仿古玉一起,都是该期玉器的组成部分,伪古玉还有着时作玉所缺的古色古香的特殊美感,而为收藏家们所重视、所珍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