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画能提高孩子智商30%, 你信吗?

 君悦2015 2016-05-19
专家已证实:“孩子学习美术可以将智商提高30%。”第一次听到这话,小编的心里是半信半疑的。可当看到下面这些科学大咖们的画作,看到他们在上帝创造的两大杰作——“科学”和“艺术”之间自由切换,左右逢源时,小编不得不服了……

  “细菌学之父”巴斯德

  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在医学史上的地位堪称“力学世界里的牛顿”,在战胜狂犬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

  英国医生李斯特依据他的理论,解决了创口感染问题,从此,整个医学迈进了细菌学时代,人的寿命在短短一个世纪里延长了30年之久。巴斯德因此被后世尊为“细菌学之父”,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


  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巨匠,人家一开始其实是奔着“画家”的人生之路而去的。他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绘画天才,对学校功课反倒不那么上心,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考了好几次才进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不过,自从他潜下心来研究物理和化学之后,便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26岁发现“旋光性原理”,大大推进了不对称分子的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从此在科学界所向披靡……

  来看看他的画作吧!




  这般明朗、华美的光影,完全是法国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画风啊……难怪有人说,要不是半路改行,巴斯德完全可以在法国彪炳史册,与艺术大师比肩……

  “电报之父”塞缪尔·莫尔斯

  近年来谍战作品风靡荧屏,想必大家对“莫尔斯电码”并不陌生。就是这位莫尔斯,用各种符号:点、横线和空白,为每一个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设计出代表符号,发明了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掀开了人类通信史新的一页……



  (莫尔斯电码)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上帝创造了奇迹!”

  然而,你恐怕不知道,莫尔斯原本是一名科班出生的美术教授,直到41岁才开始“不务正业”,玩起了电磁学……

  莫尔斯从小喜欢画画,14岁进入耶鲁大学学习美术,开始在象牙上画纤细画,1810年毕业后去英国皇家学院学习具有英国艺术风格的历史画,学成回国后在美国东部各州当巡回画家。经他倡导,美国建立了国立艺术设计院,他担任第一任院长,曾在纽约大学担任绘画雕塑系教授职务……

  从这番履历来看,莫尔斯的主业似乎是画画……


  《登陆的朝圣者》很能体现莫尔斯的绘画风格:透过简单的衣着、朴素的表情,展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联邦党拥护者的内心世界。正是这幅画,赢得了英国皇家学院的青睐,收他为学生。


  《垂死的赫拉克勒斯》(1812年)。此画创作于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三十年间,普遍认为它展现了美国的崛起和日不落帝国的没落。


  《罗浮宫画廊》(1833年)。这大概是莫尔斯最为人知的画作了。他想通过这幅作品向美国人介绍欧洲艺术。画中共呈现了38幅卢浮宫藏品,包括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28位16至18世纪欧洲画家的代表作……(你能认出几幅?)

  莫尔斯的的艺术造诣,已经很难说是他生命的一种点缀了……

  “优生学先驱”海克尔

  德国人恩斯特·海克尔是首屈一指的跨界高手。他的头衔比较多:生物学家、博物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同时也是医生、教授。他的最大成就是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进德国,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理论,成为优生学的先驱。


  你可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下面这幅画,你一定看过:


  这是海克尔在自己的著作1891年第四版《人的演化》中画的插图,是不是很眼熟……

  海克尔看待艺术的眼光与古希腊人颇为相似,认为自然与艺术之间有着奇妙的关联。他将这种感觉变为一幅幅惊艳的插图,放入自己的学术著作和科普文章中,使得原本枯燥艰深的阅读成为一种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他的插图艺术甚至影响了20世纪初的艺术潮流,“新艺术运动”就是从他的插图中获得灵感应运而生的……

  “万能博士”奥斯特瓦尔德

  奥斯特瓦尔德,这个名字对于化学系的学生来说,是物理化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但对于艺术系的学生来说,他又是色彩学的创始人。



  (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立体)

  事实上,他的成就远不止这两个领域。他是一个非凡的“天才综合体”,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化学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哲学家、科学史家、心理学家、艺术家、语言学家、作家,同时还是一位影响巨大的社会活动家,故而有“高级万能博士”之美名。

  他从小就兴趣广泛,尤其酷爱绘画,常常在邻居药剂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混合颜料。到了晚年,他将这一爱好诉诸科学实践,开创了“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系统”。

  来看看他的绘画作品:



  称之为“高级万能博士”,真不是浪得虚名……

  “业余画家”达芬奇

  什么?!你说“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是“业余画家”,有没有搞错?


  小编没说错,达·芬奇一生的绘画作品其实并不多,但件件不朽,流传后世,故而掩盖了他在其他领域令人叹为观止的卓越成就。从这个角度而言,画画只能算是他的一个“副业”,只是一不小心就成了“著名画家”……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定义达·芬奇的身份,那就是“博学家”。他涉足的领域实在太广了,除绘画外,他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建筑、音乐、军事机械等多学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当初就发表的话,科技发展可以提前30-50年……

  来简单捋一捋他在科技史上留下的诸多“第一”和创举:

  他先后解剖过30具不同性别的人体,画了许多人体骨骼图形,第一个具体描绘了脊骨双S形态,第一个画出了子宫中的胎儿,也是第一个画出腹腔中阑尾的人……


  他设计了史上第一个机器人,完成于公元1495年,但直到1950年才被发现……


  (根据其1495年手稿制作的机器人)

  他否定“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不过是一颗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他甚至幻想过利用太阳能……

  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实,从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他发展了杠杆原理,指出了“永动机”作为能源的不可能性……

  他发明了飞行器、直升机、降落伞、机关枪、手榴弹、坦克车、潜水艇、双层船、起重机……


  (根据其手稿制造的坦克车)

  早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他就计算出地球的直径为7000多英里……

  总之,他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

  见识了这么多科学巨匠的“跨界表演”,小编心中不禁产生一个疑问:“科学”和“艺术”这两个看似不太相干的领域,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从容切换,游刃有余?绘画到底在他们成为科学巨人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的理论认为,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脑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每秒10亿位元),人的每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

  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我们用一张图来展示一下: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研究显示,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储存着人类500万年遗传因子的信息,是一种先天遗传的“种族记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层基础。

  不同思维方式的结合,对于科学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的真正主题是世界之美,而审美判断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正是这些艺术方面的品格,决定了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独特的鉴赏力。

  也就是说,前面所提到那些科学巨匠们其实都是“右脑达人”。是右脑让他们超越平凡,成就辉煌。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习惯于逻辑思维而不习惯于形象思维,这就等于只用了左脑而闲置了右脑,而右脑恰恰是创造力的源泉。

  自从斯佩里的理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大批科学家开始研究均衡运用左右脑的教学方法,以期唤醒“沉睡的潜能”。他们认为,唯有绘画训练才是形象思维的突破点,既可以促进左脑的分析推理能力,也可以激发右脑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在儿童画创作中所获得的智慧、知识和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30%!

  所以,学习绘画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画画本身,它是对一个人智慧的全方位提升。这一理念与旧金山东方画苑长期坚持的教学思路不谋而合。东方画苑创办人、著名画家周路明女士说,学画是一种潜能开发、性格磨砺和受益终身的精神熏陶。


  东方画苑成立于1991年,拥有一支优秀的执教团队,他们大多毕业于全球顶尖的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和旧金山艺术学院,功底深厚,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着丰富的艺术体验。

  成立26年来,东方画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生作品年年斩获旧金山青少年艺术节和全美青少年美术竞赛大奖;多名优秀学员进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学府深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