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考生、甚至是教师朋友在公号上频频向我们索要考场作文的临场干货,首先要保不丢分,其次盼稳定发挥,在此基础上最妙的是能百尺竿头再提几分。大家惴惴不安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作文作为高考最牛题,分数占比大,失误代价高,分数难准确估量,即便是日常成绩优异的考生,心中也没谱。下面根据本公号读者的提问以及我专注高考作文近10年的心得体会,精选了有代表性的10个问题及我的认真回答以飨诸位!顺祝各位2016高考金榜题名。 A:对。因为高考的最低要求是不少于800字,理想的字数应是850字至900字之间。字数过多显得冗长啰嗦,也浪费作答时间,字数过少让人觉得你语言贫瘠,也不能完美地论证自己中心。当然有的文章,刚到800字,也有50分(满分60分)以上的,不要绝对化。语段一般以8—9段为合适,每段最多不超过150字,一段字数过多显得臃肿,挑战阅卷老师的耐心。 写不到800字,可以用“如果”分析,从反面论证。或者多用段落,两三句一段。或者在引用材料,进行分析与对比等。 文章写不完时,要用1-2分钟,抓紧结尾,进行扣题,再加上两三行,一句一段,进行结尾扣题。 A:大部分考生留给作文的时间为50分钟至一个小时,考试时一定要确保此时间,不能再压缩,否则写作会很仓促。 A:在“时间就是分数”的考场上,考生都会绷紧一根弦,想抓紧时间做完,考生写作时可能更多的注意力在思维中书写,而不大会提醒自己作文的中心是什么,此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中途跑题。面对不经意间的偏题,不要过于急躁,急救的措施是: (1)迅速在下面的文字中扣题, (2)不要乱涂,不要进行勾画。因为阅卷教师不会仔细分析你的事例的,他主要看段首句、单独扣题句的。只要后面的文字扣题,就基本不会影响分数。如果涂画,就在卷面上,显得不整洁,那倒很影响分数了。 (3)若是没抓住中心思想来论述或记叙,只是阐述次要内容,则试着把次要内容做陪衬铺垫;若是写到与中心思想相反的内容,则试着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作,用转折性的句子来过渡衔接。 A:不建议开考就写作文,应当先把基础题的分先拿下,这样在作文时心里会踏实得多。建议拿到试卷后应该先看一看作文材料,把重要的信息储存于大脑之中,让自己有一定的时间“咀嚼”作文,在做阅读题和默写题的时候,文中的某些词语、诗句或情境会不自觉地刺激潜意识,或许会突然冒出有关作文的想法。有时,这种闪现的思维火花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意外收获,可以帮你开辟一条独特的思路。 A:纵观近几年的各省高考作文,除了诗歌以外,基本上不限制文体,但是“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中学阶段主要训练的是议论文、记叙文和抒情散文,因此在考场作文时也是以上三种文体为主。 至于选择什么文体,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试题的要求,选择最适当的文体; (2)根据试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文体; 如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文题很可能继续选用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对此则优先选择议论文。 (3)在不违反要求的前提下,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关键是文体选择后,我们要“写什么像什么”,切不可把文章写得“四不像”。 A:高考作文,由于紧张的缘故,临时想不出素材,首先不要紧张,应对措施有: (1)从自己最近的备考经历、考场的特定情境氛围入手寻找素材。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考生如果能把自己备考经历与作文题进行巧妙“融合”,我手写我心地完成“急就章”,无疑是智慧的选择。 (2)高考考场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苦思冥想后仍然没有什么收获后,我们考生不妨“抬望眼”看看“窗外的风景”,今天考场的布置、老师的神态、考生的表现……有没有特别之处。一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在写作上总能“一触即发”,进而“一发而不可收”。 (3)一张高考试卷,常常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大量信息,并注重人文性和时代感。阅读这些材料会激发考生的联想和想象,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神游物外”的境界,在不知不觉间就会“化用”到作文中去。 (4)可以回忆自己从小到大背诵过的文章或语段,从中挑选出合适素材。 无论如何应急搜寻素材,选用的第一准则是要扣题。 A:呵呵!要先打击你一下了。数十万同龄人同时同地同一目标去写同一作文题目,独树一帜太难?个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值得为此焦虑。谁都希望写出个性,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但从历年阅卷的现实来看,个性十足的高分作文凤毛麟角。 不必为个性而纠结,更不必为了展现个性而刻意追求个性。不跑题,不偏题,有内容,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尽情表达,能感动自己也便能打动阅卷老师。个性和特色便是在真性情中自然流露! A:2015年全国卷出现了老陈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的这则材料,网络上有人说题目对闭塞山区的孩子不公平,说他们没见过或者没走过高速公路。似乎义正言辞。可是即使没见过真的高速公路,还没听说过高速公路?在地理课本里也有关于高速公路的介绍。即使一个考生根本不知道啥叫高速公路,只要仔细读题目,也至少能读懂这样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开车用的;高速公路行车打电话会危及自己和别人的安全;交通法规禁止边开车边打电话。这些就够了,作文就可以写了。2015年山东卷的作文材料里提到了“肉豆”,不过对理解材料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除非你自己有强迫症,非要在考场上和它较劲浪费时间。大家一定要相信:命题专家在命题作文时,一定是以公共知识为基础的。他们一定千百次的问过自己:这样的题目考生能读懂吗? 如果2016年不幸你碰到了没接触过的新事物、新词语。首先不要害怕,仔细通读材料,它们不会成为你理解材料的绊脚石。最可怕的倒是担心本身。 A:确实每份作文判分只用几十秒,大家不免担心,但又完全没必要担心。 阅卷教师阅卷前要参加严格的培训,先进行试批考核,每人收到10份试卷,所打的分数和专家组的打分不能相差5分。如此进行再培训再试批再考核,直至试批合格。试批合格后,才能正式批阅试卷。为保证阅卷公平,一篇作文要有两位老师打分。分差在5分之内,取两位老师的平均值;分差超过5分,还要第三位老师打分,如果依然不能统一,则由专家组最后核准打分。各位考生不必杞人忧天? A:个人感觉名人名言已经被考生用烂了。开篇小引是名言;每段开头是某某说过;结尾又用一句名人名言点题,通篇看不到你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的一句名言被无数考生引用,阅卷老师看的索然无味。 我比较认同江苏高考作文专家蔡明老师主张:在你读懂和扣题的前提下,将名人名言化为你自己的语言,巧借名人的境界和见识直接拉升你作文的立意,加分可不是一点点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