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世界和我格格不入”

 圆角望 2016-05-19



画完了。圣胡安·鲁尔福。我给他老人家名字前加了个“圣”字



他有封圣的资格。


下面这段是我之前写的。我想过给他写很长的文字,单只是他的《佩德罗巴拉莫》也许就可以写一本书。可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也太贪玩。只好先把这些文字摘录于此,聊表敬意。


以及给他画像。背景其实是他拍的一张照片(下图),没错,伟大的胡安·鲁尔福还是个伟大的摄影师。我这亲师父,是个做什么都能做到牛逼到令人绝望的人。


他写作是因为他孤独,后来他再也不写同样是因为孤独。


他说“这个世界和我格格不入”


这句话让我难过。


我也知道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有多难过


没读过他的可以发送   格格不入  这四个字


读读他的短篇






__________________



马尔克斯的文学奶妈之胡安·鲁尔福



马尔克斯是个写开头的大师。如你所知,《百年孤独》诞生之前,曾有过上百个开头,但都被作者抛弃了,直至他邂逅《佩德罗·巴勒莫》。胡安·鲁尔福为一个年轻而绝望的哥伦比亚作家开启了一道门,在马尔克斯由作家向大师进发的关键节点上,后者推了他至关重要的一把。


1961年7月2日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好日子,或许也可以说是海明威的“好日子”。就在这天,后者把猎枪顶在下巴上叩响了扳机,解脱了。同日,34岁的马尔克斯来到墨西哥,在要么写和要么死之间挣扎许久之后,决定来墨西哥寻找一条缝隙,一道光亮。


某天,他的好友、作家阿尔瓦罗·穆蒂斯背着一大包书不请自至,从中抽出最单薄、看上去最没有分量的一本扔给马尔克斯,“读读这玩意,”穆蒂斯说,“妈的,学学吧!”


这本书就是《佩德罗·巴勒莫》,作者是胡安·鲁尔福,墨西哥人。此前马尔克斯从未读过他的书,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读完这个陌生人写的区区300页的小书后,马尔克斯找到了那条缝隙、那道亮光。“雷德利亚神父在很多年后将会回忆起那天晚上的情景。”——这是一幅可以肆意想象的情形,当年轻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到这个句子时,他一定是在瞬间变得通体透明,内脏清晰可辨,血管内湍流汹涌,心腔里汩汩有声,于是他脱离了笨重的肉身白日飞升——假如作家当时住的是楼房,他将毫无阻碍地穿越一层又一层的楼顶,而毫发无损、而直至云霄,而得大自在。用中国式魔幻来诠释:那就是一个叫马尔克斯的青年,被一个叫胡安·鲁尔福的、内力深不可测的、隐居的武林前辈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此啸傲文字山林,身轻如燕,再无沉滞。


于是就有了——“多年以后,当奥雷利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之后,很多人都啧啧于这个开头的无与伦比,却不知这是一个大师向一个前辈大师一次匍匐在地的致敬。这之前,《百年孤独》的故事在马尔克斯的脑袋里已酝酿十五载,冲撞激荡良久将欲爆炸却苦无出口,这个出口就是一个完美的开头。


这个开头他写了三年,假如把每一个开头都变成铅字,庶几也有一本书的厚度了。但皆遭摒弃,直到这位哥伦比亚贾岛遇到了墨西哥韩愈胡安·鲁尔福。邂逅这位文学乳母,马尔克斯说不啻于昔年邂逅卡夫卡,作家的心情掩卷难抑,发出了多年以后苏童、莫言邂逅《百年孤独》时同样的感叹:“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此后的马尔克斯再也无法阅读他人的作品——


“因为我觉得他们都不够分量。”虽然《佩德罗·巴勒莫》只有三百页,“却像索福克勒斯(古希腊悲剧作家,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一样浩瀚。”


《百年孤独》中的村镇叫“马孔多”,《佩德罗·巴勒莫》中的村庄叫“科马拉”,你瞧,连这两个村庄的名字都有种相似的味道,这依然是胡安·鲁尔福内力的延续,“有些村庄天生具有不幸的味道”,我相信这个句子同样击中了马尔克斯,于是在结尾,一场席卷一切的飓风摧毁了孤独百年的家族,并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


就像胡安·鲁尔福注定不会在世上第二次出现。




*******************



以上摘自我即将于七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文学随笔


《职业撒谎者的供述》



左下角的阅读全文,是进入阿丁玩闹店的入口。喜欢就选一件吧


选好你喜欢的画,点进去就是衍生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