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觉的法宝 :Dodo 每个法国小孩都有一个看起来缺毛少皮,灰兮兮的娃娃,这就是Dodo。每个孩子们可以有一堆玩具,但是Dodo只有一个。 在法国,宝宝生下来,父母们会摆几个玩具在宝宝周围。一段时间以后,宝宝会自己选定其中一个成为自己的Dodo。从此定情,一心一意,终身不悔。 Dodo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一个伴侣。Dodo陪着孩子成长。 在任何伤心,难过,害怕,焦虑的时刻,Dodo是孩子最忠诚的朋友,最贴心的安慰,最放心的体贴。 在孩子的人生中,妈妈总有缺席的时候,而Dodo却永远都在。 现在思迪五岁了。无论为什么缘由,张开大嘴哭,第一句话就永远是:“Dodo,我要Dodo……” 阿姨刚来的时候,不知道重要性,下午把子觅的Dodo洗了,晚上还湿湿的。睡觉的时候,子觅就不停的闹。好容易睡过去,一下子就又惊醒。最后卢中瀚用吹风机把Dodo吹了个半干,塞到子觅手里面,立刻鸦雀无声,一夜无话。 看到这里,其实大家已经明白了,Dodo和妈妈的奶奶又一样的作用,都是用来安抚孩子的神器。 可是再全心全意的妈妈,也不肯定如Dodo,可以一心一意的全天候待机。所以用Dodo,换来妈妈的整夜的睡眠,还是非常值得。 Dodo的坏处是,毕竟是个物件,万一丢了,那可是天崩地裂了,后果不堪设想。 有些法国妈妈在宝宝选定Dodo之后,会快快买几个同样的藏起来备用。法国正牌玩具公司,都一个非常温情的Dodo服务。每一款Dodo都会保持若干年的存货。就是为了以防,某天某个小朋友弄丢了他的Dodo,可以重新订购一个一样的Dodo。 可是一个新的玩具,怎么能代替自己的Dodo呢? Dodo有自己的味道,自己把它的磨损后的手感,经过漫漫长夜,无数个时刻的陪伴厮守,孩子一下子就能感到哪个才是自己的那一个。 Dodo作为我家成员的重要性,简直非同小可。每次出门旅游离开酒店,要查的就三样:护照,信用卡和Dodo。 父母在挑选备选Dodo的时候,要注意几个细节: 一,不能是体积太大。体积太大,有可能引起婴儿窒息。 二,不能是毛太长。毛太长,容易引起过敏。 三,要容易洗,容易干。因为孩子们天天手捧牙啃,需要常洗。 大多数的的Dodo,是各种样子软软的安慰巾或者布娃娃,但是每个孩子还是有不同。譬如我家Dodo是一只手偶小驴,我还见到过白色毛巾,妈妈的背心…… Dodo是什么又有什么重要?只要孩子认可,孩子喜欢,就可以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看出,思迪对她的Dodo的依赖越来越小了。有时候临睡找不到的时候,也可以安然入睡了。等到孩子完全长大,有了独立面对黑暗控制资深恐惧的能力之后,那个时候,孩子也就不再需要Dodo了。 Dodo就成了他们童年的回忆,永远的印在了心底。 睡觉要练习,更要父母的帮助 宝宝出生最初的几个月,对于宝宝还是宝爸宝妈们都是新鲜的实习期。这个时候,顺应自然召唤。孩子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大人要做的就是观察:什么时候想睡觉,什么时候想吃饭,什么表现是困了,什么表现是冷了,喜欢什么声音,讨厌什么动作…… 追求完美的父母,建议可以把宝宝吃喝拉撒的时间都记下来。我是一个粗线条的人。思迪出生,记了有十天,就没有坚持。其实记下来以后,其实就很容易发现规律。 刚出生的宝宝,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和力量去和自己的疲惫斗争。所以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随着宝宝越长越大,睡眠小火车上能挂上的深睡车厢也越来越多。宝宝可以连续睡的更久,醒的也更久。 三四个月之后,宝宝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被宝宝自我调节成比较规律的状态。 长大了的宝宝们,也开始长出小心眼儿,想要抱抱,不要睡觉,睡意袭来的时候,拼命和困乏斗争,磨来磨去,就是不睡。 斗争的结果,就是宝宝可以保持更久的清醒的时间,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世界,发展自身。 但是哪怕到了四五岁儿童时期,孩子都不可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会烦躁,大哭,发脾气,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代表着,他们应该去睡觉。他们永远都不想去睡觉。 孩子的困意是有临界点的。在这个时间里面没有入睡,孩子的神经,会又被刺激的兴奋起来。这个时候,孩子虽然又可以熬一段时间,但是孩子的情绪会越来越狂躁,直到无法忍受而大哭大闹。 到了孩子大哭大闹的地步,父母不仅需要花更大的时间和精力安抚,让孩子平静下来。就算进入睡眠,孩子的神经还会持续兴奋,难以进入深睡眠,更容易惊醒。 当宝宝们走过了吃了就睡的新生儿时期,观察实习了几个月的宝爸宝妈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要找到宝宝发出的睡觉信号。 每个孩子要睡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譬如有的孩子揉眼睛,有的孩子打哈欠,有的孩子发脾气,我家思迪小时候是摔跤,满地跑着好好的,突然开始不停摔跤…… 大人应该在孩子一旦表现出疲乏的感觉,就开始安抚孩子,让孩子情绪平和稳定,让孩子去睡觉。不要等到疲乏加剧,孩子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哭闹的时候,才开始着手让孩子去睡觉。 这时候去睡,成功率是很大的。 要创造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 人类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能量转移。必须有消耗,才能有补充的需要,如果没有消耗或者消耗太低,是不需要补充的,循环链接无法达成。 想让孩子吃的好,睡的好,就让孩子有足够的消耗,身体才能有补充的需求和欲望。 孩子虽然小,身体也有一个精密的生物钟。如果我们不遵循孩子的生物钟,任意安排时间的后果,一定是得不偿失。所以才要建立起合理的作息时间。 所谓“合理”,其实因人而异。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几个月观察积累出的自己的孩子的作息时间和习惯,制定一套最适合他的作息制度。 在制定合理作息时间过程中,当然可以学习和向其他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讨教,但是最终制定方案的,只有父母本人。不是专家不可靠,问题是每个孩子都不同。你家的孩子是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和别人案例里面提到的孩子不一样。 曾经我有一个朋友女儿,在很长时间里面,下午三点半吃午餐,下午五点开始睡午觉,晚上十一点睡觉,早上九点起床。她妈妈几次试图改变她的习惯,都以失败告终。 最后她妈妈根据她的习惯,调整了自己的生活安排。 所以与其说制定,不如说找到最合适自己孩子的作息时间。一旦确定,就要认真执行。 习惯不是一天可以养成的,需要孩子的努力,父母的坚持。 一旦建立规范的作息时间,生活就变的很简单。每天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下一步该做什么,一目了然,按部就班。 固定睡前仪式,帮助孩子进入角色 小王子作为全球销量最大的一部书中讲到过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驯服”。虽然说到“驯养”,我们想到的是来驯养动物,别忘记我们人类也是动物,高级动物。心里暗示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明显而卓著。 在睡觉的问题上,如何驯养孩子,让孩子自己形成睡觉的习惯呢? 提早预报睡觉时间。 提前半小时之前,就提醒说,“还有半小时要睡觉。” 比较小的孩子,并没有时间概念,这样可以用一些事情来提醒,譬如这个动画片结束就睡觉,或者等妈妈吃完饭,就去睡觉之类的。 提前十五分钟再预报,“这个歌唱完了就去睡觉了。” 五分钟再预报一次,“还有五分钟,我们马上去睡觉。” 一次一次的预报,让孩子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产生自我意识,让孩子明白,我等一下就要去睡觉了。提前产生心里准备,到了睡觉的时候,就算自己还在努力抗争不要去,事实上孩子已经明白了,“现在是睡觉时间,磨不了多长时间,还是要去睡觉。” 要有固定睡前仪式 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固定的仪式,让孩子习惯,让孩子明白,现在我要去睡觉了。 譬如思迪小时候,睡觉需要讲若干个故事,唱若干个歌。但是有一个歌,我永远都是最后唱的,让她知道,唱到这个歌,就是要睡觉的时候了。 譬如我家子觅,临睡的时候,要妈妈抱着给每个人说再见,包括她喜欢的玩具,电视里面的动画片,窗台上的兰花……从走一路说一路再见。再见说完,就要睡觉了。 睡前仪式,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首歌,可以是一个动作,重要的是天天重复,千篇一律重复的习惯,让人乏味但也让人安心。 到点就睡,不能延误。 每个孩子都是挑衅者,不停的在试探大人们的底线。所以既然规定的,就要执行,不能姑息,不能手软。 当然生活中总有意外情况,我们不是走时精准的瑞士手表。如果有意外情况出现,不能按时睡觉,要给孩子解释清楚,告知下不为例。 一岁左右时,子觅的睡觉时间是晚上八点。大多时候,八点到了,子觅其实还是可以在坚持一会的, 但是顶多磨到八点一刻,就要睡觉。 当然虽然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睡眠时间是可以慢慢调节的。现在子觅现在两岁半了,睡觉时间已经慢慢过渡到八点半。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今天八点,明天九点的事情。 思迪睡觉的故事 看到这里的亲们,心里估计在感叹,“看她说起来真是容易,怎么到了我家孩子,就这么难?” 所以我要讲讲思迪睡觉的故事。要说睡觉难,我家思迪也能算成一个特例。 通常不出月子的孩子,一天至少要睡十二到十六个小时。我纪录过思迪最初两周的睡眠时间,每天加起来,就只有八到十小时。 到了四五个月的时候,她一整个白天也就只睡二十分。常常就只有几次四五分钟的瞌睡。 在两岁半以前,每天晚上哄她睡觉,唱念坐打的都要来过一遍。好容易睡的呼呼了,我轻手轻脚的退出她的房间,再轻的关门声,也会把她惊醒。每天晚上,我要用一到三个小时哄她睡觉。 思迪的夜奶是很早就断了。可是每晚总要哭醒一到两次。我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我披头散发的抱着她在黑夜里乱转。实在抱不动的时候,就把她放在推车里面,满屋子推着转。 每天早上醒的都很早。五点半已经算是正常起床时间了。 这种折腾法,我睡眠不足几乎达到精神衰弱的地步。我认识许多育儿经验丰富的法国太太,知道思迪睡觉难的问题,甚至包括公司编配的法国医生,大家都积极给我想主意。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我来者不拒,所有都试一试,说不定哪朵云彩下雨。 事实上,没有哪个方式更有效,思迪还是该哭就哭,不睡永远都不睡。 大概思迪一岁半的时候,我下决心咬牙切齿的让她哭。 我按照大家的主意,临睡觉之前,非常认真严肃的给思迪讲了,妈妈也需要睡觉的重要性,告诉她今天妈妈送她上床讲完故事,就要离开。 思迪眼睛大大,看着我似懂非懂使劲点头。我把她抱到小床上,给她讲了故事,唱了歌,坐在她床前面的地板上,等到她入睡。然后轻轻的退出来。 这一次关门的声音,居然没有让她惊醒,我真是心花怒放。可是花还没开完,大概十秒的时间,思迪醒了,开始大哭。 我按照建议,在黑暗中走进去,拍拍她的背,让她安静下来,再一次平和,郑重,严肃地阐述了理由,还给她说明,“如果你再哭的话,妈妈不会来了。” 黑暗中的思迪被我郑重地态度震住了,停止哭泣,乖乖躺到枕头上。我亲了亲她的小脸,退了出来。我没有下楼,而是直接到隔壁我的房间,躺在床上观望。 一分钟之内,她又开始哭,从小哭到大哭,到撕心的哭。听着她的哭声,我整个人在床上蜷成一团,紧张地直出虚汗。 床头柜上有一个电子表屏幕,被我刻意调亮了。我在不停的看表。按照理论,我需要等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如果她还没有安静下来,我才能进去安抚她,否则一切都是前功尽弃。 什么身在油锅,什么是煎熬,十分钟之内,我不知道老了多少岁。我心里其实已经放弃了,二十分钟我肯定是等不到了,我咬着牙说,我等十五分钟。 正在挣扎,突然听到澎的一声响。我还没有确认这到底是哪里传过来的声音,我就听到一连串噼里啪啦走路的声音。 我想,我一辈子都会记得那个画面。 楼下的灯光弱弱的映了上来,让我看得到,思迪拿着她的Dodo,小小的身影摇摇晃晃的边跑边哭,她仿佛知道我在哪里,她完全没有疑虑的直接跑了进来。 她背着光,我看不到她的脸,她朝我跑过来的时候,滑了一下,我赶快应了上去,她摔到了我的怀里。整个小人抽筋状的痉挛,泪已经哭干了,只剩下干嚎。 那个时候思迪还睡在一个全围栏的婴儿床里面,我不知道也无法想象,一岁半的她,究竟需要多大的恐惧,气愤和委屈,才能自己从围栏里面翻出来。 我听到的那声巨响,是她从床上爬出来,跌到地上的声音,然后她自己爬起来,跑来找我。 我在黑暗里面,抱着她坐在地板上,所有自责心痛涌上心来,眼泪大滴大滴的滴了下来,我们两个人抱头哭成一团。 不知道多久以后,卢中瀚终于回家了。他打开灯,把我们两个人从地上捞了起来。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迪四面围栏的婴儿床拆开,调低改成能上下床的半围栏式。 其实我本来也不是一个可以狠不下心来的妈妈,常常孩子那边一哭,我就已经坐卧不宁了。经过这一场风波,我心里内疚无限。 我再也没有试图让她哭。我每天用三个小时哄她睡觉,半夜起来抱着她在客厅里疯转。 慢慢地思迪还是有一些变化的。从天天半夜惊醒几次,变到只有一次,偶然会睡到天明。 是两岁上了启蒙班,一上午的活动,让小姑娘消耗很大,中午吃完饭,下午居然可以睡个小午觉。 有一个下午,思迪破天荒的睡了两个半小时的午觉。 在这两个半小时里,我从一开始高兴轻松,到奇怪,到等待,到坐卧不宁…… 那天正好有个法国太太在我家喝咖啡,不是她拽着,我一早就闯进房间里面,看看孩子到底还活着没有? 两个半小时之后,思迪自己脸色红扑扑笑格格的抱着她的dodo,走下楼来。我由衷的把她举了起来,“养孩子,就是无时无刻,可以遇得到惊喜。” 法语有一句话叫做,“睡眠可以把睡眠叫来。”睡觉和吃饭一样,也是一种可以锻炼的能力,越睡越能睡,尤其是孩子。因为下午睡得好了,思迪晚上睡觉的状态也好多了。 思迪两岁半的时候,我又一次尝试我说词。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给思迪讲了睡觉的故事。这一次,思迪还是似懂非懂的拼命点头。我亲了亲她的小圆脸蛋,离开了她的房间。我坐在她房间门口的走廊地板上看着手机,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二十分钟,没有任何声音。 卢中瀚回到家的时候,看到我神经质的在客厅里面游荡。见到他,我一下子就扑了过去:“你说思迪究竟是自己睡着了,还是被什么东西卡住窒息了?我要不要进去看看?” 奇迹一般,从这天开始,思迪可以自己睡觉。 虽然我知道在我离开之后,她要自己在黑暗中玩一会,才能进入梦乡,但是她再也没有拼命的哭喊过。 后来我有了子觅,在我没有做任何特殊努力的情况下,异常好睡。我慢慢的明白了道理。 作为妈妈来说,我自然希望孩子可以睡得好,睡得久,这样我可以休息,也可以有自己得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可是就像有人吃得多有人吃得少,有人有酒量有人没酒量一样,每个人睡觉也是有一个量的。 有的宝宝需要睡很多,有的宝宝并不需要睡很多。宝宝睡多少其实并不是最重要得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要看这个宝宝的状态。 只要孩子本身正常,健康发展,睡多睡少,都是不重要的。时间是可以治愈一切的灵药,经过孩子的自身成长,随着孩子接触世界的能力增强,尤其是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小学,精力消耗越来越大,孩子的睡眠也会慢慢改变。 现在五岁半的思迪,早上已经开始学着赖床。天天叫她,我就给她说,“你记得吗,你小时候,天不亮就来叫我起床,现在轮到我叫你。” 小姑娘眯着眼睛,扭扭红扑扑的小脸:“才没有这回事儿,妈妈,让我再睡一会儿……” 套用地球人都知道的那句话说:“静待花开,孩子你慢慢的来。” 后话 这是一篇全是字,老长老长老长的文章。当初真是没想写这么长的,但是睡觉问题写起来,就刹不住车了。 谢谢可以看到这里的亲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