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轨之下的世界级创新

 zhangbaili 2016-05-19

  飞驰的高铁上,倒上满满一杯水。高铁时速迅速攀升,每小时200公里、每小时300公里、每小时380公里甚至更高,但杯子里的水不会洒出一滴。这个“魔术”一样的事实,源自中国高铁技术的轨下基础产品,已达到了创造“魔力”的技术要求。

  5月18日,在四川乐山,中国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第一工程公司的员工正挥汗如雨,忙于生产一种特殊的基础产品:CRTSⅢ型轨道板。记者看到制板场内上万块轨道板列成长龙,气势恢宏。伸手触摸,混凝土浇筑出的板材竟具有端砚一样的触感,温润,滑腻。

  这种轨道板即将在成贵铁路上投入使用。其具备的超强性能,是中国高铁在超高速下仍能保持平稳运行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

  它长5.6米,宽2.5米,厚30厘米,看上去就像一张大席梦思床垫,其使用效果也极其类似,具有极佳的受力性能,能把承受的重量均匀分布,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和震动,让列车运行趋于平稳。设计寿命长达百年,与高铁项目设计的使用年限相同。

  它极其耐寒耐冻,无惧高山峡谷或是戈壁冻土,可在任何条件下施工,不会因为热胀冷缩而开裂。铺装极其方便,只需把轨道板铺于铁路基础之上,在轨道板上铺上铁轨,最后进行专业调校。比起整条项目浇筑的旧有施工方法,省时省工。

  它一改过去我国在无砟轨道上受制于人的情况。过去早期无砟轨道方面,德国、日本等国均在国内外掌控了相关设计、制造和施工专利。我国铁路科技工作者奋起直追,从2009年在成都至都江堰城际客运专线开展了实验及设计创新工作,取得了成功,2010年12月正式定型。

  它的正式名称,叫“GRTSⅢ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用这种轨道板铺装出的铁路轨道,叫“G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它打破了外国技术壁垒,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主要技术支撑之一。

  生产这种轨道板有30道工序。为破解所有板场共同的平面度翘曲量难题,中铁上海局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专家联手科技攻关,在模板、蒸汽温度、布料、混凝土配比等施工工艺进行了大量改进和试验,控制水平达到国内前列。

  中铁上海局成贵铁路乐山制板场总工程师左贤思说:“轨道基础部分,是最默默无闻的地方,旅客们很难记住铁轨之下,具有什么样的付出。我们就是要把这些看不见的创新,力争做到世界最高水准。”

  2016年2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把GRTSⅢ轨道板作为GRTSⅠ、Ⅱ型轨道板的升级产品纳入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5月8日,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成贵铁路乐山制板场率先取得了国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认证,这标志着该项中国高铁技术创新,通过工艺规范化和产品标准化,正式走向产业应用前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