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标注“采摘日”生鲜不再“晕着吃”

 nizijun 2016-05-19
标注“采摘日”生鲜不再“晕着吃”
 
  “史上最严”《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

  进入夏季,天气炎热,水灵灵的鲜果鲜菜,是老广们餐桌上的常客。购买蔬菜水果,大家最希望的就是“品质安全”、“尽量新鲜”、“口感鲜甜”——全都离不开“鲜”字。然而,对于这类生鲜农产品来说,也只有国家相关标准法规,才能为消费者保驾护航。记者了解到,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号令)近日已实施,要求商家公布食用农产品名称、产地等信息;而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规范》仍然在征求意见阶段,中国消费者能否“吃得健康”,并且“吃得新鲜”,还有待于相关标准的完善。

  文/冯秋瑜 

  新规

  生鲜农产品要标明产地、日期

  我们吃进口里的鱼、肉、蛋、菜,是不是“坏了”比较能容易尝出来,然而是哪天“生产”的,有多新鲜,要尝出来难度可就大了。主妇杨姨每天都面对这种烦恼,她对记者说:“孩子们说,超市里的东西更安全放心些,但我有时候就是觉得市场里的蔬果、肉类看着更新鲜。不过现在商家手段这么多,到底什么是真的新鲜,老百姓是越来越难看懂了!”

  记者近日了解到,杨姨的苦恼将有望解决。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发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销售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签的食用农产品,应当按照规定标注食用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等内容;对保质期有要求的,应当标注保质期;保质期与贮藏条件有关的,应当予以标明。”因此,目前市场上的各类鱼、肉、蛋、菜等“食用农产品”,都应该明确让消费者了解其生产日期。

  对于这一点,《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将有更为详细的说明:“果蔬、水产品要分别标明收获、采摘日期和起捕、出厂日期等。生鲜食品包装不得擅自拆除或更换,标签标注内容不得伪造、涂改、遮挡,不得以包装日期代替生产日期”,相信今后消费者知情权更多了一些。

  消费者

  不想再被“包装日”蒙蔽

  “生鲜食品”是指未经烹煮等熟制加工过程、未添加其他配料的食用农产品,包括畜禽肉类、果蔬、水产品等。对于新规和仍在讨论中的《意见稿》,多数消费者表示并不了解,正在超市选购蔬菜的方女士说:“从来没见过超市里的蔬菜标注‘采摘日期’,如果能告知是什么时候采摘的,吃起来会放心得多。”

  孕妇阿洁曾被“包装日期”忽悠过,有日见超市内用保鲜膜包装好的山竹,打印的包装日期是当天,花几十元买了一盒。但回家后发现已经散发酒味。“几十元买一堆垃圾,真气愤!关键是吃坏了身体谁负责?”在采访中,消费者非常支持生鲜产品“标注采摘和捕捞日”的新规,希望能“买得明白、吃得放心”。因为“仅仅标注包装日期,根本无法知道生鲜食品经历了多长时间才上市。”

  记者探访

  以“包装日”代替“生产日”仍然普遍

  对于新近实施的相关规定,市场的情况如何呢?记者发现,广州许多超市生鲜食用农产品的销售现状,与相关规定和《意见稿》的“理想状态”差距甚远,生鲜食品以“包装日”代替“生产日”仍然普遍。在多数超市里,包装好的蔬菜水果上张贴的标签只有“包装日期”,禽肉类商品较少有同时标注屠宰场信息和生产日期的,至于“果蔬的生产日期应标注为收获采摘日期,水产品的生产日期为起捕日期或出厂日期”,大多数超市都没有做到。此外,超市的标签如何打印,大多取决于商家购买的打价机器以及设定,不少小商家对生鲜标签的意识更为淡薄。

  大部分超市的肉类柜台,仅标注有产地为“长沙”等字样,并未表明屠宰厂具体地址,冰冻类生鲜水产更鲜有产地等信息标注。在天河区某高端超市,记者询问一种冰鲜鱼的产地,销售人员回答“不知道”。记者发现,大型超市进口生鲜柜台的标注格式,一般仅标注名称、原产国、等级、规格、计价单位和单价,新规中规定的“具体的产地、生产者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温度”等,大部分超市没有做到。越秀区某大型超市销售的三文鱼全部都有超市标签,但标签内容含糊,甚至没有明确是从哪个国家进口的,只以“超市美食部”作为产地。

  TIPS:选生鲜知多D

  叶子菜保鲜期短,一般上午采摘还需冷藏才能勉强保持1天的水灵,因此容易买到新鲜的。如茄子、冬瓜、西红柿等,保鲜期相对较长,需仔细分辨其新鲜程度。吃水果时应优先选择应季及本地农产品,因为本地水果更多为“树上熟”。自然成熟的果实,由于生长环境通常光照充足,果皮花色深亮、条纹清晰、瓜蒂老结,大多在表皮上能闻到果香味,催熟的水果则难有果香。

  业内揭底

  不少水果“树下熟” 标注采摘日难度大

  对于生鲜农产品来说,明确标注“采摘日”、“捕捞日”为什么那么难呢?不少超市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有业内人士认为:“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超市也是从采购伙伴处进货,如果从源头上没有注明‘采摘日’、‘捕捞日’等,超市也不可能做得到。”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我国大部分水果都是‘树下熟’,很难说具体的采摘日。”何为“树下熟”?水果的成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树上完全成熟,如杨梅、龙眼、枇杷、桑葚等,只能在树上完全成熟透才能离开母体,因为难于运输,这种水果在产地之外较少见。“树下熟”是指一些水果在树上已经长到足够日子可以离开母体了,但还未完全成熟,采摘后水果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淀粉转化为果胶和糖,“继续成熟”。

  “树下熟便于运输,但如果是利用催熟剂等方式使其按经营者需要的时间完成‘树下熟’,在口感上就不如自然成熟的水果,对消费者来说最直观感受就是‘没味道’、‘不好吃’。”商家当然不希望消费者知道:原来自己吃的水蜜桃早在半个月前还青绿时就已经被采摘,又不知经历了怎样“神奇”的过程,变成了眼前粉红的模样,卖上大价钱。

  进口海鲜信息的透明也并非商家所期待。以北欧进口三文鱼为例:有空运和海运两种方式,其上市时间差别很大。当地食品厂可以在捕获后24小时内完成内脏处理工序,如空运至广州,会以0℃~4℃低温保存,从运输到通关再到最终上市大约在72小时之内;如果采用较为便宜的海运方式,则会将三文鱼放置零下18℃的集装箱中,需时1个月才能到广州,到达后还需经过解冻工序才能上市。 

  专家:标注“采摘日”、“捕捞日”是大势所趋

  “对于生鲜农产品,‘包装日’和‘生产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长期以来,将生产日期直接等同于‘包装日期’、‘打秤日期’并非个别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管理来解决。”广东省食品学会食品专家表示,虽然明确标注“采摘日”、“捕捞日”等对于生产和经营者来说难度不小,但能够更好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是大势所趋。

  “鲜肉、水果等,时间越长不仅风味有所损失,安全系数也降低。《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虽然关系到成本,但能够控制生鲜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对消费者更负责。生鲜食品的销售渠道规范管理,减少预加工和取消散装是大势所趋。”记者从广州食药监方面了解到,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正在推进,届时,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权益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