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童年记忆 难再见到的农村真实生活(6组)

 城北十五里666 2016-05-19

农村童年记忆

农村童年回忆-看着看着就泪了!这是我们回不去的农村小时候,是我们农村长大孩子的独有记忆,看着看着就流眼泪。



致童年-70,80后回忆



80年代乡下童年记忆 - 放牛、抓鱼、打猪草
小时候是很快乐的,不管干什么,放牛是件很惬意的事情。放学后,背个拾柴禾的背篓,偷偷往裤袋里塞本小人书,便牵着牛往后山上走。山坡上一些零星的野花兀自开着,山风习习,拂在脸上有种说不出的爽意。我们拿着牛鞭一路拍打,甩手过处那些枝叶应声而落。来到一片绿草茵茵的山洼,我们把牛放开,让它们自由地在草丛中享受“自助餐”,我们就坐在草丛里,或看小人书,或透过树叶看天上的云。


       女孩们用无名花瓣小心地涂着指甲,再笑着举起白嫩嫩的手指,放在阳光底下看。夕阳渐渐隐入山那边的时候,我们也得回家了,黄牛和水牛们都吃得肚子圆鼓鼓的,我们自然要帮它们消化消化:挺身上牛,骑牛回家。一丁点大的小屁孩也不甘示弱,跳着跃着就往大水牛身上爬,往往快大功告成的时候,一得意便失手摔了下来,伙伴们的哄笑声在山谷间洒了一地,淹没了小屁孩摔在地上的沉闷声响。


      那年月,农村的孩子懂事早,天不亮就要起来剁猪草,把鸡食拌好,再生火把昨晚的剩饭放到炕头上热熟。哪天运气好的话,能在鸡笼底下拣两粒鸡蛋,打在稀粥里搅着吃,那精神能抖擞一上午。再在兜里揣上两个干馍儿,留着中午当饭吃,然后赶几里地到村外上学去。那时候,嘴里实在是淡得慌,学校的伙食也是没点油星儿。我们就邀上几个哥们,一伙人浩浩荡荡地到河边抓鱼去。

        蚯蚓是就地取材,随便翻两块稀泥就能挖一大瓶子。那会儿人脑子特单纯,用鱼雷炸鱼的人很少,污染也少,不像现在,又是电网捞,又是撒诱饵,鱼捞上来全变成畸形的了。我们用泥巴把下游的沟子堵上,扯张破网把水截住,撒上蚯蚓,就等鱼上钩了。现在回过头瞧,这方法特笨,真有点姜太公钓鱼的架势了。不过,那鱼却扭着屁股扑棱棱全扎到里面去了,大概它们舍不得进化,就是等着救济我们那几张馋嘴的。大家伙高兴得要命,立马分工下去,谁谁谁扒拉茅草起火,谁谁谁为我们可怜的鱼儿开膛破肚,几个毛孩子叽里咕噜地操着方言,都准备着要大干一场。终于,一切准备就绪了,大家把鱼穿在削尖的木棍上,用文火细细地烤,那些鱼仰了身子躺在棍尖上,颤抖着,嗤嗤地响。

        那会儿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没其他活路啊,一年到头就盼着它们出栏那一天。猪千万不要得瘟疫,否则一年的劳碌全打水漂去了。那时候没什么“猪快长”之类的猪饲料,猪全靠猪草养大的,猪肉也特别好吃,家里小孩子每天放学后都得为猪草而忙碌。其实,养猪并不能分担什么家用,却让大家多了个盼头,卖了猪,一叠钞票在手,那就是实打实的幸福。

 
 

      曾经有段很经典的对话,一个记者问一个放牛娃“你在做什么?”“放牛。”“放牛做什么?”“挣钱。”“挣钱做什么?”“找老婆。”“找老婆做什么?”“生娃。”“生娃做什么?”“放牛。”撇开一些大道理不谈,我觉得那个放牛娃还是幸福的。他最大的幸福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在山风野径中行走的人,也许更容易获得长久的欢乐。



你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没有五一,只有劳动

       五一,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出去旅游游玩的节日,但是在农村,五一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劳动节,而在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时候,那时候五一可以放七天,意味着我们可以回家劳动七天了,那时候放假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家帮家里干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面,农村没有五一,只有劳动,更不算节日。

        五月份,在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是收庄稼的时候,也是种下一季庄稼的时间,所以农村如果还种地,那么五月份也就会是最忙的季节,正好五一学校放假,也可回家帮助父母种地干活,可能如今很多地方都不种地了,大家对于五一这个节日都觉得是出去旅游的黄金周,但是农村人是不出去了,因为这是农村最忙的时候,那个时候农村都叫五一为“农忙假”,学校也是这么认为的。

那么如果一个正常种地的农村,五一要忙些什么呢?

一:收麦子

       割麦子,也就是这个季节的事了,早上早早的就要起来,去地里割,早些时候,都用镰刀,还有一些山区都得用镰刀一刀刀的把麦子割好放成一堆堆的,再用马驮回来,在打出来晒干,很多山区是没有机械的,都得人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来,所以很麻烦,一天也割不完多少。


       一到
中午,烈日当头,匆匆吃过饭,就到地里去用镰刀割麦子,如果实在太热了,中途短暂可以躲在树阴下,倚着树干稍作休息。而这时,我们的父母亲仍在烈日下割着麦子。小时候总想着云彩快来把太阳遮住,让我们不那么热,所以每到五一放假回家再回到学校,我们的手臂脸上都被晒黑了。


      最后拿回去了,还得打出来,把里面的麦穗都抓出来,才能得到干净的麦子,然后放在院子里面晒干,在用口袋装起来,才能算是整个过程的结束。

二:割菜籽

        收割菜籽也是在这个季节,当然各个地方可能不同,割菜籽也是费力的事情,如果有机器当然不是事,但是很多山区的耕地,别说机器能开进去,马都无法拉进去的,所以还是得人工一堆一堆的割好,天气好的话,在地里铺上一块大的编织袋,提前缝起来的,然后菜籽直接放上去打好了最后把菜籽收会去就行了,剩下的秸秆就放在地里面,这样也省了很多事情,但是如果天气不好就麻烦了,会被雨淋湿。


三:种玉米

       那个时候我们经常听见布谷鸟叫,谐音“苞谷”,就知道叫我们种苞谷了,但是也得等下了点雨才能种,有时候又种得比较早,到五一得进行第一次施肥了。

         玉米都得一沟一沟的种,那时候山地都得用牛犁地,得两个人才能完成这个种植过程,前面一个犁地,后面一个跟着放种子进去,再折回来的时候,把之前种下去的种子翻盖起来,施肥的时候也得用手一把一把的肥料放到距离玉米根部一定的距离,如果太近了天气热,会让玉米根部腐烂了,最后再盖上泥土,顺便也把地里的杂草铲除。

四:栽烤烟栽辣子

         这个时候也是得栽烤烟或者栽辣子的时候了,一般都是移栽到地里面了,等之前地里面的庄稼都收了,之后就得开始进行烤烟辣子的移栽,所以五一只是农忙的开始,一开始就得连续忙几个月,还要有足够的雨水,而这几个月又很可能面临干旱,栽下去没有雨水的灌溉,随时可能需要重新补栽。



        而今的五一,都是出去玩,出去堵车,出去景区感受拥挤,而那时候我们没有这些,只有劳动,五一,在那时候真正的是我们的劳动节,而今好多地方可能也都不种地了,想回去劳动也没地方去了,所以现在五一假期也减了只剩三天了,三天大家也都不放过这样的游玩机会,到处都得去玩玩,路上再堵,景区再挤都得去,就为了凑个热闹。



农村生活往事:童年时候的放牛生活

      最好就像现在,有着难得冬日暖阳,懒洋洋地铺在身上。坐着的草地上,间或还有松针,散发出松油香。三五头牛儿,啃吃青草的声音,顺风飘了过来,一切那么自然,那么安详。


        在我小时候,这是见惯不惊的画面。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匆忙吃过饭菜后,小伙伴们惯常的一件事,就是牵着自家牛儿,上山放牛。呼朋引伴,一个院子两个院子相互串联,长长的队伍很是庞大,好不热闹。

        然而放牛的含义,并非字面意义那么简单。去年春节小孩一同回老家,见一头黄牛拴在树边吃草,我对小孩说:“要不,你去放牛吧?”小孩就真地跑去放牛——不过,她是把拴着的牛绳子解了放开,这令我们忍俊不禁!

        醉翁之意不在酒,放牛娃的心思往往也不在牛。一旦将牛牵到山林,任其自由觅草的时候,就是放牛娃的疯耍时间到了!农村孩子能够上山放牛,已经不再是三两岁顽童;所以能疯、能耍的,多少都有点科技含量。

        比如眼下这个时节,平常人看到是初冬满眼萧索,放牛娃想的却是另一番丰收。三三两两碰头之后,捡柴禾的赶紧四处找干柴禾;另一拨人,决然是去找还没有收挖回去的红苕地,三下五除二将又红又大的红苕一个又一个地刨出。这边的火苗刚刚窜起,挖红苕的人马也就兔子般飞奔回来,上气不接下气,小脸涨得通红,赶紧将红苕埋进火堆。

        老家所在的村子叫马蹬坝,一个四面环山、中间平坝的好地方。从山外面漏网进来的初冬冷风,在吱嘎作响的火堆面前,连打个旋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欢腾着的火苗,和同样欢腾着的嬉闹,挤得影儿都没有啦。多出来的时间,是在哔啵作响的柴火声中,等待火堆中的作物烤熟。

        移开火堆、扒开火灰,围拢成一圈的那些脑袋,脑袋前面那些生动而又各异的表情,令人难忘得多次在梦里浮现。在我十来岁的时候,农村早已远离吃不饱饭的年代;但是说也奇怪,不管在家里吃了多饱,也不管家里的饭菜多甜多香,这帮放牛娃乐此不彼的,仍是山坡之上、野火旁边、被弄得不伦不类的所谓“野炊”!现在看来多么平淡无奇的东西,竟然都可能成为山坡上的放牛娃们,争相享用的“野炊”美食!

        只要有火,就可以烧红苕,还有洋芋、核桃、地瓜,甚至揉成坨的米饭、豆腐。只要有火,我们还学着小学课本《森林的主人》那样,用大大的树叶,包着蘑菇、茄子,埋在火堆下、再蒙上一层土烤熟。谁要是再勇敢一点,躲过父母的盘查,偷偷摸摸从家里带出来一口铜罐,那就更是大大的英雄。有了铜罐就可以煮汤,带着腊猪肉的油香、泛着糯米亮光的猪肉糯米饭,那才是齐心协力“野炊”成果中的经典。

        山上的火烧“野炊”,当然不会吃出一个什么真的结果,有时候吃兴刚起,却不得已匆匆收场。有时牛儿跑远啦,要去寻找、追回来;有时放哨的跑过来,说某某的爸爸上山来啦,大家伙马上手忙脚乱将火堆熄灭、作鸟兽散;也有时候,柴禾齐备、瓜果到场,临了却发现竟没有人带火柴——索然无味地生吞活剥之后,放牛娃的野炊只得草草收场。然而,最能让人记忆深刻的“野炊”,还是自作聪明所要避免的“分赃不均”!

        也许是做贼心虚原因,放牛娃们每次山上开伙都约定俗成,每个人不仅都要出力,每个人在分享“成果”时还得均沾。话说某次,有小伙伴到了山上却死活不愿参与,理由是大家要去他奶奶家地里刨红苕;眼见不能阻止,可怜巴巴的他就来个非暴力不合作。然而当糊里带香的红苕烤熟了,铜罐里清汤寡水豌豆尖汤也烫好了,这个小伙伴还是没能明哲保身——大伙一哄而上将他按倒在地,四个人压住手脚,两个人掰开嘴巴,硬生生地给他灌了一通热气腾腾的豌豆尖进去!

        这么多年过去了,曾经的伙伴们、牛儿们,和放牛曾经去过的很多地方,都已逐渐淡忘;然而放牛娃们当年曾经有过的荒唐行为,却经常被自己沾沾自喜地津津乐道。我们甚至都还得意地以为,当年即便这么淘气,但因为完备的“保密措施”,都没有哪位家长知道这些。直到某年回老家过年,一位白胡子苍苍的大爷拉着我,“你就是春生吧?你的小孩都这么高啦?你还回忆得起不,你小时候和小红上山放牛,你们煮铜罐,非要他吃那么烫的豌豆尖,把他嘴皮烫起亮泡?”

        我们煞费苦心地保密这么多年,原来真正的结果是他们竟然都知道?呵呵。


 
难再见到的农村真实生活,总有一张让你动容

      农村,早已不是当初的农村,农村的生活早已不是那时候的生活,如果说我们还能看到最真实的农村生活,那么一定是只存在记忆里的生活,那些真实的生活场景,总有一张会让你动容。

还记得在自家院子里面晒玉米么,用竹制的筢子抓玉米!

犁田耕地,相信很多人没有干过!

儿时的小伙伴,那时候除了快乐我们什么都没有!

家家户户的楼上都是堆满了丰收的玉米,只是现在早已见不到了!

玉米南瓜,都是小时候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

这淳朴的忙碌场景,也是曾经最值得留念的记忆!

那个握着你的手教你写字的老师,你还记得吗?

水牛打架,谁都不让谁

快乐的童年,木板车

那时候走路去读书,就算下雨刮风都是一如既往,那时候穿着水鞋,走在泥巴路上,但是依然快乐

小时候,谁都会喂猪吗?

河里洗衣服的小姑娘

自己砍柴烧火煮饭

冬天了,很冷,手里提着一个碳火盆,那么熟悉的场景。

锅盖头就是这么来的

下雪了依然还是要去读书,提着火盆也可少些寒冷,

农村人吃起饭来,排场也不会小。

过年杀猪,如今依然流行

可能后面生活好了,买了代步车,还能买台彩色电视。

这么老了,还得出去干活,挑玉米秆

河里沟里,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是游泳的去处。

拉着马走在路上的老人,

在玉米棒子上玩耍的孩子

你的童年是否这样呢,这些在你的记忆里面是否存在呢,如今已经时过境迁了,能够想起,说明你也曾真正的生活在农村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