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这个(兰雅阁)博客本来是一个公博,“兰亭文苑”的管理员都可以登录管理。2007年4月,管理员“昨夜长风”曾经连续转载了署名“象皮”的《诗林学步》的十五篇关于如何作诗的文章。最近,我在整理校对《御定词谱》(电子版)过程中,因为经常在网上搜查资料,偶然发现《诗林学步》还有关于如何填词的论述,虽是一家之言,对于诗词爱好者却也大有裨益。我本人也有一个追求完美的毛病,便把它整理出来,便于大家一览《诗林学步》全貌,也算是了结“昨夜长风”的一个夙愿。
——随风飘逝
《诗林学步》卷二十四 长调词的写作艺术 作者:象皮
【念奴娇】过故宋太庙即事 菟葵荆棘,记当时、图画峥嵘楼阁。翠气轩然归一炬,镜里繁华休说。 泥马嘶风,铜驼吹雨,芳草斜阳陌。残山半壁,小朝廷岂求活。
追思南渡衣冠,浙江亭外,断浦云天阔。却笑前朝歌舞地,风月而今闲客。 楚馆香车,秦楼艳帜,官与民同乐。任公惊见,少年如此中国。 ——莼鲈归客《三休阁词集》
这首词让我们三位总编同志研究了五次,最后的意见还是“拿下”!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莼鲈归客的哪首词最好,我一定会向大家推荐这一首(尽管我换上的莼鲈归客的《沁园春·过张苍水祠》也同样很出色,但我还是以为那首不及此词多矣)。《念奴娇》是常见的长调词牌,只要是能写几首词的人很少有几个没填过这个牌子的,而且有很多人往往还特意地总要标上一个“次东坡韵”一类的说明,殊不知这几个字就一下子让人全倒了胃口(想东坡兄泉下有知也一定要寝食难安吧),因为在我看来,这几个字就好比是一个“挂羊头”的招牌。像莼鲈归客这样的勇于自创新声的人才是真正的学词有成。 《碧鸡漫志》说此牌是“大石调,又转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姜夔词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大石调,又大吕调”,可见这个词牌的声情变化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任择一种前人的优秀作品来揣摩就可以了(或健捷激袅,或飘逸清幽,或风流蕴藉等等都不乏佳作)。莼鲈归客的这首显然是继承了东坡词的声情(莼鲈归客虽然口中称学自浙西张炎一派,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死学张炎,也同时受到了苏辛词的很大影响),但在内容上写法上有了自己的东西,也敢于言为心声,所以就成为佳作。 这里简单分析一下这首词的章法结构:上片一二句起,关键在一个“记”字。因为字数上的富余,所以就可以细致地来一个前后景象的对比描写。三四句承,“归一炬”承上点明景物差异的原因,“休说”不是不说,而是要提醒大家,“我下面要说话了”。五六七句转,“泥马”用典,带入宋高宗南渡的故事。“铜驼”用典,形容亡国后残破的景象,两句就把南宋一代的兴衰全写了,非高手不可为也。这里有一个如何使用典故的问题,基本上词是以不用典或少用典为宜(词不光是看的,还是要听的,典故多了听起来就涩得很),但适当的运用典故可以增加词的表现力,只要不过分从故纸堆里找“僻典”,或是连篇堆积典故,成心让大家看不懂就没什么不当的。八九句合,总结南宋一代衰败的根本。 下片换头一二三句起,“追思”两字是承上启下的手段。四五句承,“前朝”是承上,“而今”启下。六七八句转,“官与民同乐”是全篇力量的关键,有此一转,则全篇的铺排就全有了着落,是全篇的“警句”。九十句合,用梁启?《少年中国说》典,言外之音未绝于耳。上下片连起来看,则上片一二三四句起,写“镜里繁华”,引发后来的感慨。五六七八九句承,写“南宋一代兴衰”。下片一二三四五句转,引入“而今闲客”这一冷眼旁观人。六七八九十句合,写“今日中国”之“少年”形象。全篇段落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读起来流畅、有力,值得大家学习。 长调词不同于小令、中调的地方,是在于长调词文法上更偏重于铺排婉曲,往往不吝笔墨,近似于赋体。这就要求我们更要特别注意长调词的结构章法,否则就真成了“七宝楼台”。从我的内心本质来说,我是不太喜欢长调的,这主要是一个记忆上的负担,读起来也比较累眼的缘故。基本上我以为长调词是专属于文人欣赏的(我认为“写诗还是让更多的人欣赏才好”),而不是属于普通读者的(柳永的词是一个特别例外,这和他不事用典,用俚俗口语入词有关,当然也有赖于一群红粉佳人的歌唱传播)。 长调词的格律一般比中调、小令宽松一些,但因为某些词牌不常用的原因,所以有时也会出现“严格地一字不苟”的可怕词谱来。再有长调词一般创自于“音乐家”们,所以于声情上更有一番讲究,往往特别留意于四声平仄等这些“琐碎细节”上来,另外还有些长调词长到了三叠、四叠的地步,活像一篇短文一样,有些长调词用韵多到了二三十个,这些都加大了长调词的写作难度,从我感受来看,长调词写得好的实在不多,实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活计。所以建议大家最后再学长调词,而且最好只用那些很流行的词牌(流行的词牌变体多,优秀范本也多,写起来容易些)。下面我结合例词来简略谈谈长调词的写法(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摸鱼儿》《贺新郎》《水龙吟》等常用的长调词牌,前面已经举过例子说明过了,这里不再重复举例,大家可以回过头来自己对照分析一下)。
【玉蝴蝶】梦中过故园 一抹斜阳零乱,依稀仿似,曲巷烟桥。燕子归来,檐前犹认空巢。 记东风、花翻蝶梦,渐春水、草绿裙腰。到今朝,年华老尽,旧影都销。
迢遥。故园应是,残垣断壁,满目萧条。世事沧桑,只家山总不能抛。 自从来、醉长无趣,知此后、醒更无聊。又潇潇,怕听夜雨,莫种芭蕉。 ——燕垒生《燕垒生诗词钞》
很多人评燕垒生的词都不太留意这首《玉蝴蝶》,而我以为,这首词其实是燕垒生写的最好的一首词。好就好在这首词的味道不同于燕垒生的很多明显效法辛派词风的作品,那些作品的豪气是任谁都能读得出来的(豪气如果到了很高的地步后就有了“高”“大”“全”的毛病,不是人间真性情,辛派的多数二流作家就是如此,“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这样的句子是够豪放了吧?可也就全没了诗意),而这首词的英雄末路气概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写诗词有所谓“一时之性情”和所谓“万古之性情”之作,“一时之性情”是英雄无悔无惧无悲无情,“万古之性情”是英雄有悔有惧有悲有情。如辛弃疾之《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是“万古之性情”,如《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便只是“一时之性情”。境界高下不可同日而语。 先仔细分析一下这首词:《玉蝴蝶》,仙吕调,原本是小令,柳永始创为慢词。这里上片一二三句起,如电视画面一样,慢慢导入梦中的“斜阳”“曲巷”“烟桥”景物。四五句承,用燕子认巢比兴。六七句转,忽然忆起昔日的美好时光。八九十句合,点出一个“老”字,梦已断,人成伤。下片一二三四句起,遥想实际生活中的“故园”(此处应注意,这里已是梦醒时分了)。五六句承转一气呵成,是全篇“词眼”之处,力量全在“只”字和“总”字上,“家山”一语何其沉痛!这是真的写“故园之思”吗?同志们千万不要被烟云笔法迷惑住了!七至十一句合起,写今日所处之环境,醉醒皆非,“怕”字用的好恶毒!为何“怕”?已尽在不言中了。经历过十多年的生活后,燕垒生已经从“不怕”进化到了“怕”的境界!但这种“怕”绝不是懦夫的“怕”,因为他还有“只家山总不能抛”的决心!所以这首词也进化到了“万古之性情”的境界了。我是在看到了这首词后,才对燕垒生同志的景仰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了。
【莺啼序】 庚辰十月十六夜,余聚侠客岛诗友七人于吾友竹里清风处,言谈欢宴,虽多素昧平生而恍如旧友重会。余本性狂傲,好与人驳斥,席间总滔滔不绝,众人咸以难我为乐。词也,吾最喜也。自忖长于小令、中调,惟于慢词颇有不及。即偶然为之,亦良久方成。故久不作,盖藏拙也。如梦窗词者,更非我所擅。席间,有佳人名凤凰儿者,必以《莺啼序》为题,限余几日内作出。座中众友皆高士也,咸不以为难,必欲从之。余固不能辞焉。
由来拟将夙愿,付匆匆一晤。 聚欢宴,吟赏新词,莫问深意谁属。 最还是、重斟绿蚁,娇痴软语风流处。 忆前尘,调笑樽前,肯听倾诉?
八载云烟,七度驿马,想依然苦旅。 此天命,辞赋雕虫,贾生原是空诩。 厌空劳,《南华》巧者,渐憔悴,经风经雨。 更无求,醒醉年年,不听金缕。
闻香踏雪,夜月寻梅,动情最是苦。 怎奈向、《断肠》声里,《饮水》词中,靥泪惊殊,寸心曾虏。 无知足陷,金丝愁唱,痴生安识笼中物!顿无言,已是幡然悟。 回头自笑:诗缘不必情缘,好风不度深户。
醒歌浊意,醉拍春衫,任旧香惜取。 又弄笔,洋洋挥洒,立就千言,我本疏狂,未知犹豫。 周郎侧目,闻声知艳,求书非为通曲律,对佳人,添一杯愁绪。 银釭重记当年,小晏多情,一般际遇。 ——于2000年12月
注:此词最后一叠原作“求书方为通曲律,凤凰儿,难我莺啼序。多情淮海无言,小晏摇头,不能抗拒”,凤凰儿坚命改正。故改成此稿。
记得白衣卿相见到我时,曾开玩笑地对我说:“《莺啼序》这个词牌,算是让你给毁了。”也难怪,原本是我们几个侠客岛郑州诗友间的命题作业,经过我的传播和各路诗友的推波助澜后,网上一下子就冒出了不下五十首《莺啼序》出来,浩浩荡荡,“遗害无穷”,已到了“人人厌烦”的地步了。 《莺啼序》,首创于吴文英,四叠,二百四十字,是所有词牌中字数最多的一个。词长到了这个地步了,不但写起来累,就是读起来也累。基本上来说,这五十多首《莺啼序》没有几首能严格经得起推敲的,多数是“凑字”。这也就是这个词牌声名狼藉的最大原因。这里讲这个词牌的原因是因为这个词牌算是个“极端”了,了解一下倒也是个“见识”问题。我的这首《莺啼序》词序中已经对此词的来龙去脉作了交待。当时的确是“喝多了一杯”才肯答应这个题目的(几位在场的同志全都发了神经,竟然比我还快就全答应了此题目,竹里清风为此足足“自责”了半个月)。更糟糕的是,我那时能找到的词谱还是龙榆生这个不动脑子的家伙给的,竟然是一字不易平仄,完全是把吴文英的词标注一下平仄(后来我找到更好的谱子后才发现龙榆生是多TMD的混蛋,这个词牌虽然是够严的,但也绝对不是连一个字的平仄都不能改的,平白给我带来了多大的脑组织损伤)!且不谈我是怎样“咬文嚼字”的,这里简单说一下我的“谋篇”过程。 我最初一直很困惑该写什么内容,该怎样划分层次才能写“够”四段话而又不至于“重复”。这样从晚上六点钟想到八点钟,两个钟头都不知道写什么,直到最后我突然有了一句话的灵感“由来拟将夙愿,付匆匆一晤”,才一下子“文思泉涌”,仅两个钟头就写完了三叠,剩下最后的一叠我足足用了半个晚上时间,才算收住。前三叠之所以“顺畅”是因为它是一个“个人小传”,完全是以前生活的回顾。 第一叠从“由来”开始,讲到今日之“欢宴”,最后用“忆前尘”和“肯听倾诉”来导入下文的回忆,就好像说书人说了一大篇开场白后,最后提示大家要“转入正题”了。这叠是全篇之“起”。 第二叠从“八载云烟”开始,书接上文,谈到“八年来七次换工作的经历”。核心围绕“此天命”和“厌空劳”组织文章,从上叠的“欢宴”“调笑”转到“醒醉年年”这样的基调上。“不听金缕”的“金缕”承上启下,引出下面的“情”字。这叠是全篇之“承”。 第三叠切入主题,写“动情最是苦”,这里一段全是个人经历,想起当年一段“错误”的诗缘和情缘。写到这段的时候,差不多四年前的经历全在眼前,所以几乎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这叠仍然是全篇之“承”。故事讲完了,该收尾了。这里一定要有个“转”和“合”来。写到这里,我忽然断了思路,不知道要如何收起才能回到前面之“倾述”中来。咬牙切齿之中,忽然想起了一句“凤凰儿,难我《莺啼序》”,正合词律,也正好回到开头第一叠的“由来”,所以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提笔写了“醒歌浊意”“醉拍春衫”这两个眼前之典。这个“醒”和“醉”又顺接了前面的“醒醉年年”,而一个“任旧香惜取”就告别了前面的倾诉,转回到当前的生活中来。“又弄笔”几句讲“网友结识”的经过。最后交待了写词的缘由。写完后我感到还是很“流畅”和“自然”的,没有一般的《莺啼序》那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章法上也颇能“首尾一体”。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以为我的《莺啼序》差不多可以达到“90分”了。可贴出来后,受到无数的诗友的指责,都说第四叠这一句问题多多,把大好词境破坏成“游戏之作”了(当然反对声最激烈的是凤凰儿同志本人了)。基于尊重姓名使用权的原则,我不得不修改成现在这个样子(到现在我还固执地以为我的原稿其实不坏,保持了一个故事的有头有尾。虽然以人名入词现在看起来有游戏的成分,但想想小晏不也经常这样作吗?)。 总的来说,写长调也没什么好害怕的,常用的招法也还是那么几招,只不过我们要学会把本来一句话能说完的事分开了几句去说(只管铺排好了,反正急是急不得的),从我见过的网上名家来看,真正长调写得好的是很少的,多数人对于长调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堆字”的阶段(偏偏有很多词理不太通的人很得意于写“长调”,动辄就是一百字以上的“慢词”,却又一无章法,二无格律,三无声情,四无内容,实在让人厌烦)。 写词和写文章一样,就怕不通畅,短一些还容易照顾过来,文一长了,就难免顾此失彼,前后重复,颠三倒四或者自相矛盾之处就全出来了,我建议学作长调的人可以先师从柳永,尽量作到文从字顺了(浅一些不要紧,但要紧的是层次分明,言之有物),然后再从《淮海集》《清真词》里学学章法。再提高一步就去苏辛的集子里找找“境界”的感觉(学辛要批判了学,不要学他的“吊书袋”和“高大全”,只学他回归到了“人性弱点”的那些作品),至于南宋姜张史王吴周之流的作品,就最好不要学他们(倒不是说这几个人就没有一首好作品,而是说这几个人都有些“形而上学”,才气不如他们的,十个人有九个会学出“病”了,写出来都是些“不成片段”“不着边际”或是“东拼西凑”“生搬硬套”“一味模仿”的句子。只有一个莼鲈归客是异数,却也不是死学那些人的,最起码我没见过他“步玉田韵”一类的东东,这就是他的高明)。 不管是写小令、中调还是长调,我信奉的原则就是:既要守格律声情,又不能为之所羁绊,“明白通晓,自然流畅,有真性情流露”就是好作品。当然能作到这点是大大不易的。写词的学问绝不是这几篇章节所能概述完的,不过只要大家始终以“真性情”来作文字,格律技巧这些东东只不过是一件衣服罢了,大家穿起了就是。否则,就是再精通于格律技巧,又能怎么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