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诗词格律》(之四)
三 词律 1。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它和乐府一样,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它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一般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1)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格式又称为“体”(这些“体”又称为词谱,详见下节)。万树《词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体”。徐本立《词律拾遗》增加四百九十五个“体”。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有二千三百零六个“体”。 关于词谱的来源,大约有下列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等。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再如《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所以,凡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就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词牌之外还有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2)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如《渔歌子》,《如梦令》等等。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同。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 2。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 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 万树《词律》在词牌下面注明规定的字数,词牌的别名;在词中注明平仄和叶韵。(注意:“叶”同“协”,不是树叶的“叶”)。凡平仄均可的地方,注明“可平”,“可仄”(于平声字后面注明“可仄”,于仄声字后面注明“可平”);凡平仄不可通融的地方就不加注。万树是清初时代的人,在万树以前的古人,不需要词谱,只要有了样品,就可以照填。如果说填《菩萨蛮》要以李白原词做样品,那李白又是拿谁的词做样品呢?其实《菩萨蛮》的最早作者(李白?)并不需要任何样品,因为《菩萨蛮》是按曲谱而作出的,只须按曲作词,而不需要照样填词。这样,词人创造一种词调,后人跟着填词。词牌是越来越多。 大致说来,小令的格律最严,中调较宽,长调更宽。我们研究词律的时候,既要仔细考究它的规则,又要知道它的变化。不求甚解和胶柱鼓瑟都是不对的。 3。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1)词韵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从前尊用的人颇多。现把这十九部开列如下: (A)平上去声十四部 (1)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2)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3)平声支微齐,又灰半(具体的字可查有关诗韵书籍);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队半。 (4)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5)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8)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9)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11)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B)入声五部 (1)屋沃。 (2)觉药。 (3)质物锡职缉。 (4)物月曷黠屑叶。 (5)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与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是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 2)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显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粘不对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就连三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现分述如下: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字句。---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由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 十一字句。---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而且往往是叠句。如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弦管,弦管”个别词牌也用平平, 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才不至于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注意:豆,就是读(dou)。句中稍有停顿叫豆。一字豆不须点断,只须把五字句看成上一下四就是了。 特种律。---特种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的六字句。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这种律句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 拗句。---大多数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数词牌用一些拗句。 总之,从律句去了解词的平仄,十分之九的问题都解决 了。 3)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有自由的。 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诗也有扇面对,但不如词的扇面对那样常见。 凡前后两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除了这两点以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是一样的。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都是从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因此,要研究词,最好是先研究律诗。律诗研究好了,词律就容易懂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