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中华诗词课堂 第十四课 词的格律及创作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开始讲词的格律及词的创作。首先,我们中国文学的分类,总体上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韵文即要押韵的文字,具体就是“诗、词、曲、赋”,其中,赋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如果你写的是韵赋,就是韵文,如果你写的是文赋,就是散文,像《秋声赋》、前后《赤壁赋》等。散文即不要押韵的文字,具体就是“散文、小说、戏剧”,其中,戏剧里也有许多押韵的文字,特别是古代的戏剧里每一句词都是诗词曲。大散文的概念就是指不押韵的文字。韵文从形式上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齐言的:四言(诗经)、五言(古诗十九首)、七言(少量六言);一类是杂言的:古歌谣、楚辞(赋)、乐府(格律化)、词、曲(加衬音衬字)、有韵新诗。所谓齐言的,即每句字数相同,比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都是四字句;《古诗十九首》及一些建安诗歌,还有大量的五言、七言和顾况、刘长卿、王维、王安石、朱熹等人的六言诗,这些总称齐言韵文。齐言到七言为止,没有更长的句子了。而杂言呢:从最早的古歌谣起,到后来的《诗经》、《楚辞》都有一些杂言的,《乐府》更有不少杂言的,像《上邪》等就是。乐府自格律化了以后就变成了词,词加了衬音衬字后就变成了曲,很多词牌和曲牌是相同的,比如《天净沙》,可以是词,也可以是曲,关键就看是不是加衬音衬字。像《满庭芳》等很多词牌后来都变成了曲牌。所以词谱和曲谱有个很大的不同,词谱——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而曲就可以常常加衬音衬字,写起来就更为自由,但也不乏古词风味。再以后,就发展为有韵的新诗。当代,有许多新诗没韵,严格讲,没韵的新诗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超出了韵文的范畴,即不能称其为诗。诗是韵文的一种,不是韵文怎么能叫诗呢!所以我说,那些完全不押韵的所谓“新诗”,其实是分行排列的文字。请注意,分行排列并不是诗歌的特色,古代的诗都是不分行、接排的,中间标点也是没有的,而分行是现代人搞的。一首七言律诗需要分行吗?不需要,完全可以根据七律的韵律把它读出来。现代人写的那些不押韵的“诗”,靠分行排列,组成三三两两、长长短短的似句非句,就说是诗。假如把这样的“诗”连起来,甚至散文都不像,你根本弄不明白它表达的是什么!好啦,我们回来讲词。 一、什么是词?词是一种诗的别体,有固定的字数、律化的平仄、长短句交叉并用的文体形式。它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故俗称宋词。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总字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词都是长短句,也有齐言的,比如《瑞鹧鸪》、《玉楼春》、《浣溪沙》等,这些都是每句相同的字数。 所以,诗和词有一点模糊地带,尤其是词产生初期的一些词牌。后来文人自创的一些词牌,他是故意的要用长短句的,所以,就不可能再出现齐言的词。早期的因刚从诗脱胎而来,还保留着诗的一些特征,如《竹枝词》,其实就是一首七言绝句,李白写的《清平调》,也和七言绝句无二。 词和格律诗有什么异同呢?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 异——长短句、有弹性;同——固定字数、律化平仄、可重复、可跳跃,更方便用口语、可减少凑韵(词韵宽),《词律》(万树):调660、体1180,多变化。《词谱》(钦定):调826、体2306。这样,就能使作者有了选择的余地,要长有长,要短有短,长调、中调、小令,任由自主。词一兴盛,它一定会有诗之不可及处,因此,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比之诗,更善于抒情,更善于表达爱情,所以一下子出现了宋词的大繁荣。这可以说是一次文学的大解放。但是,它终究不能取代诗,即使是宋代,词的数量也未能超越诗。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词的成就。就成就而言,词和诗在宋代形成了并行发展的两种文学形式。 二、词的南方文学特性 1、就作者群体来看,当你打开《全宋词》,就会发现,在庞大的作者群中,绝大多数系南方人。据唐圭璋《宋词四考》之《宋代词人占籍考》统计结果是:作者871人,其中,南方籍贯716人,占82.2%;北方籍贯155人,占17.79%。由此看来,词有典型的南方地域色彩。到了清代,这一现象有越演越烈之势,根据严恭绰《全清词抄》清代词人籍贯可考总数4237人,其中,南方籍贯4007人,占94.57%;北方籍贯仅230人,占5.43%。南方尤以江浙最为集中,江浙两省即占全国的四分之三左右,而江苏占全国的47.6%,将近一半。有些省甚至为零。 2、就风格来说,词自南朝之宫体,适与六朝跌宕意气差近,词既与六朝乐府有血脉的联系,也有地域上的亲情。《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3、宋词繁荣的原因,从社会原因来说有四点。一是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对近于流行歌曲的词有较大需求;二是科学文化发展到封建社会的顶峰,社会的文化氛围浓郁;三是文人队伍的壮大,宋代优待文人的政策;四是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而词恰好是适宜南方地域特色的文学形式。从文学原因来说也有四点。一是词在表情达意上之强大功能,长短句,与音乐联系密切,词调多;二是诗文因注重说理,受功令限制,较多具官方色彩,词则成为宣泄感情的最佳形式;三是词行诗道,唐诗的繁荣为宋词的兴盛积累了语言与艺术的坚实基础;四是大晟府等音乐机关以及精通音乐的词人自创词调的推动。 三、如何来读词谱。我们填词要用词谱,现在最常见的是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白香词谱》等。 1、韵。凡词谱中标注有“韵”字者,即每阕词起句押韵之处; 2、叶。谓与上句所压之韵同韵部,而不变换他韵; 3、句。凡词谱中注有“句”字者,即不压韵之句; 4、逗。凡词谱中注有“逗”字者,即一句中短暂停顿处,用顿号; 5、换。凡词谱中注有“换平”者,其上句必压仄韵,至此则换平韵。或上句皆平韵,此处换其他平韵。反之亦然。比如说《菩萨蛮》,开头用两个仄声韵,接着换两个平声韵,接下来又两个仄声韵,后面再两个平声韵。 李白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织”、“碧”是两个入声韵,如果用词谱来表示: 平(可仄)林漠(可平)漠烟如织(韵)寒(可仄)山一(可平)带伤心碧(叶)暝(可平)色入高楼(换平)有(可平)人楼(可仄)上愁(叶平)玉(可平)阶空伫立(三换仄)宿(可平)鸟归飞急(叶三仄)何(可仄)处是归程(四换平)长(可仄)亭更短亭(叶四平) 平仄不能通融的字无小字注,如“林”这地方要用平声字,后一个“漠”这地方要用仄声字。“可平”表示这地方用仄声字好,但用平声字也可以;“可仄”同。“韵”表示这地方要入韵;“叶”表示这地方要押上一个韵字的韵。“换平”表示这地方要换用平声韵;以下“叶平”就是要押这平声韵。“三换”的“三”不是表示第三次“换”,是第三个韵;“四换”同。 6、叠。凡词谱中注有“叠”字者,一般有四种可能:一是叠句,如 《如梦令》“依旧,依旧”之类;二是叠字,如《忆秦娥》,“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之类;三是倒叠字,如《调笑令》,“百叶桃花树红。红树。红树。”之类,倒前句后二字;四是叠韵,如《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之类。 “词以空灵为主,而不入以粗豪。以婉约为宗,而不流于柔曼。音旨绵邈音节和谐,乐府之正轨也。不善学之则循其声调,袭其皮毛。笔不能转,则意浅,浅则薄;句不能炼,则意卑,卑则糜。” 我们现在说一说词牌名带“令、引、近、慢”字样是什么意思。 “令”,词牌通称,许多词牌可加“令”或以之为异名。令不一定全是指小令。 “引”,凡题有“引”者,乃引申之意,字必多于前; “近”,又称“近拍”,绝无短调。如:《丑奴儿近》、《荔枝香近》等; “慢”,慢词,节奏舒缓,字数增加。如《木兰花慢》、《楚宫春慢》等。 四、词的句法当中字的平仄及一字句到十一字句的用法 词有一字到十一字句,但是,也有人认为只有一字到七字句,八字句以上都可以分解成七字以下的句子。像八字句可以分解为三、五字句,或者四、四字句,其它都可以依次分解。 (1)一字句。一字句在词里用的不多,仅出现在《十六字令》的第一字,比如蔡伸《十六字令(天)》“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钗头凤》上下阕的最后三字,比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惜分钗》上下阕最后二字,比如吕渭老《惜分钗》 “春将半。莺声乱。柳丝拂马花迎面。小堂风。暮楼钟。草色连云,暝色连空。重重。 秋千畔。何人见。宝钗斜照春妆浅。酒霞红。与谁同。试问别来,近日情悰,忡忡。” 另外,还有一字逗,这是词中特有的,往往附在四字句前,形成五字句,但读的时候要稍微顿一下。比如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叹——年来踪迹”;史达祖《换巢鸾凤》“正——愁横断坞,梦绕溪桥”等。这里需要注意,一字逗之后的两个四字句,一般都是对仗的。 (2)二字句。二字句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叠句,像《调笑令》、《如梦令》,比如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类不但要用二字句,而且要重复这个句子;二是用于下阕起句,像《双双燕》、《暗香》、《锁窗寒》、《换巢鸾凤》、《瑞鹤仙》、《喜迁莺》等,下阕起句为“平仄”。《凤凰台上忆吹箫》、《满庭芳》,下阕起句为“平平”。《翠楼吟》,下阕起句为“仄仄”。都是两字起句。 (3)三字句。三字句多为截取五言、七言律句的后三字,常见是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三字句多为对仗形式出现。 (4)四字句。一般是七言律句的前四句,多为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5)五字句。五字句大体和五言律句是一样的。五字句中以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为常见,平平平仄仄较少见,平平仄仄平为罕见,拗句可见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在词里,有些位置的五字句,甚至连第一字的平仄也是固定的,这就是词律比诗律更严的情况。原因应该是,后来有些词谱是根据前代名家的一些作品来确定的,有的作家这首词牌很少出现,那么,作品也就少。就这么几个名家,那往往他的平仄都是固定的,很少有可平可仄的地方。名家的作品就是后人填词的依据,没有依据是不能随意变换平仄的。 (6)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而非五字句的扩展。仄脚六字律句第二、第六字必仄,第四字必平,以平仄仄平平仄为常见,仄仄平平平仄次之;平脚六字律句第二、第六字必平,第四字必仄,以平平仄仄平平为常见,平平平仄平平次之。平仄仄平平仄一般情况下独用。六字律句第一字的平仄,原则上虽可不拘,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仍是固定的,比五言第一字显得更严格。因为六言是词的特色,在平仄上往往是一丝不苟的。同时,六言的拗句也较多,一般表现为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同,或第四、第六字平仄相同,这种情况在格律诗中除了平平仄平仄的变化外,是绝不可能的。 (7)七字句。词中的七言律句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为常见,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比较少,有时可见七言准律句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三字必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拗句几乎不存在。 (8)八字句。八字句一般是前三后五结构,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后五字一般为律句;有四四结构的,如“定知我今——无魂可销”;有一七结构的,如“望——水晶帘外竹枝寒”;有二六结构的,如“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9)九字句。九字句为词中长句,可认为两句合成。句式有:上三下六:苏轼《念奴娇》“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前三字作领字句,后六字作六言律句;上六下三:李煜《虞美人》“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上六字的前二字作领句字,后四字和下三字合作七言律句;上四下五:辛弃疾《青玉案》“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前四字属四言律句,后五字属五言律句。上五下四:汪元量《洞仙歌》“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除领句字“念”外,都是两个四言律句。上二下七:秦观《虞美人》“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上二字是领句字,下七字是律句。 (10)十字句。十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七。如“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辛弃疾《摸鱼儿》) (11) 十一字句。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如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此种句式只有《水调歌头》里用到。 五、词的对仗 对仗是诗词格律的主要特点之一。关于律诗的对仗,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但是,词对仗的特点和原则与律诗有所不同。词牌绝大多数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仗;律诗格式一致,对仗有固定位置,词牌成百上千,对仗依词而定,没有固定位置;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比较自由。律诗对仗必须平仄相对,词的对仗则有的相对,有的不相对,依词牌而定。 (一)相对于律诗,词的对仗主要有以下不同的特点: 1、没有固定的对仗位置。就整体来说,词没有固定的对仗位置,这是因为词是长短句形式的文体,必须在上、下句字数相等的情况下才可能对仗,也就是说,不同调的词,如有对仗的话,位置不一定都是相同的。 对某一个具体的词调,可能规定了在该调的某位置必须对仗,这种位置的规定,也仅仅只适用于该调,而不适用于其他词调。如:《渔歌子》的第三、四句两个三言句必须对仗;《踏莎行》前、后片起句各两个四言句必须对仗,等等。 2、不限于上、下句平仄必须相对。 如周密《唐多令》:“丝雨织莺梭,浮钱点细荷。”(前片),“宫柳老青娥,题红隔翠波”(后片),平仄就不全对,这种情况,在词的对仗中称为“字面相对”,也算对仗。 3、允许同字相对。律诗对仗中,同字是不允许相对的,但词的对仗允许。 如辛弃疾《金人捧露盘》:“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 又如毛泽东《沁园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等。 4、因为词中有“领字”的用法,所以有些对仗,看上去两句的字数不相同,但去掉领字后,字数就相同了。 如朱淑真《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去掉“迟迟”二字领,就是五言句对仗。 又如呉文英《高阳台》:“在灯前敧枕,雨外熏炉”,去掉“在”一字领,就是四言句对仗。 (二)词对仗的基本原则: 为使词牌字面更美,语句和节律更有韵味,人们常使用对仗这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词作的表现力,但对仗又必须使用恰当,词对仗的基本原则,填词时必须心中有数。 1、凡是规定要对仗的位置,必须对仗; 2、凡是可对仗也可不对仗的位置,尽量使用对仗; 3、凡是起句两句字数相同,就可考虑使用对仗; 4、凡是词中某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平仄相反,就尽可能考虑使用对仗; 5、除规定需要对仗的位置,如果散句比用对仗能更好地表达词意,就不用对仗。 (三)词中常用对仗句格式 三字句: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 四字句: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 五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 六字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 七字句: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 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邻者很是罕见,但有两句对两句的八字扇面对。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上阙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下阙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与上面情况相同。词里面这种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有”是一字逗。 又如: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朱淑真《眼儿媚》),除去“迟迟”二字领,就是五言句对仗) (四)平仄不全对的词对仗句 字面相对,如周密 《唐多令》中 丝雨织莺棱,浮钱点细荷。(前片) 宫柳老青娥,题红隔翠波。(后片) 这里平仄就不全对,这种情况在词的对仗中称为“字面相对”,也算对仗。 同字相对,如辛弃疾《金人捧露盘》中 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 又如毛泽东《沁园春》中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里都是用了同字相对。 (五)特殊对仗格式 1、扇面对。扇面对是诗、词、曲的一种对仗格式。在讲律诗的对仗时,曾讲过。扇面对又称隔句对,一首诗中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但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也就是两联之间相对,便是扇面对。 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扇面对在格律诗中非常罕见,在词曲中却常见。 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又如苏轼《沁园春》上片:“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清清。”“月华收练”对“云山摛锦”,“晨霜耿耿”对“朝露清清”。 又如辛弃疾《满江红》下片:“岩泉上,飞凫浴。巢林下,栖禽宿”,“岩泉上”对“巢林下”,“飞凫浴”对“栖禽宿”。 再如程景初散套(曲)《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玉蝴蝶》和《沁园春》两调,其中必须用扇面对。 2、搓挪对。搓挪对也是诗、词、曲的一种对仗格式,但很少见。 周邦彦《尉迟杯》: 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因念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 其中就用了两处: “偎傍疏林”对“小槛欢聚”(搓挪对) “冶叶倡条俱相识”对“仍惯见珠歌翠舞”(搓挪对) “搓挪”的词义原是“放在手里揉搓”,“搓挪对”就是将通常正规的对仗有规律地揉搓挪位。按通常的对仗,应是“偎傍疏林”对“欢聚小槛”,经搓挪后,将原本对偶的词移动错位,变成“偎傍疏林”对“小槛欢聚”,形成了交叉才能对偶的格局。这是在同一句中搓挪。还有是在对仗的两句间搓挪的。四川沱江边上有一座千年古城富顺,城内有一湖,亦名“西湖”,湖上建有红蕖榭、碧波亭、九曲桥等景观。其中红蕖榭柱上镌刻有一幅楹联,就是一幅有名的搓挪对联: 红荷耀日绿柳迎风物象尽收明镜底 水绕三弯桥连九曲游人俱入画图中 诸位可以自己分析这首楹联出、对句前八个字的搓挪规律。“搓挪对”体现了词人驾驭词语的能力,需要一定的功底,在词中并不多见。一首《尉迟杯》,你说他说,说到现在,我还在说。其意也只是让大家对此有初步了解。 3、韵脚对。韵脚对用的最好的就是蒋捷的《一剪梅》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在这里需要说清楚,词里可以同字相对的,像“上”字,就重复作对。“摇”、“招”都是一个韵部,“风又飘飘。雨又潇潇”,“飘”、“潇”同韵部,这就叫“韵脚对”,整首作品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这种情况在史达祖作品也有,如下: 史达祖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也是类似的情况。等等。 (六)常见词牌的对仗规定 1、规定必须对仗的位置 《渔歌子》第三、四句。(三言句) 《醉太平》第一、二句。(三言句) 《阮郎归》后片第一、二句。(三言句) 《眼儿媚》前片首二句(五言),后片尾二句(四言) 《摊破浣溪沙》后片前二句。(七言句) 《人月圆》后片第二、三句。(四言句) 《南歌子》前、后片第一、二句。(五言句) 《鹧鸪天》前片尾二句。(七言句) 《一七令》从二字句到七字句均须对仗 《踏莎行》前、后片首二句。(四言句) 《破阵子》前、后片首二句(六言);前片第三、四句。(七言句) 《河满子》前、后片尾二句。(六言句) 《鱼游春水》第五、六句(七言);尾二句(六言) 《法曲献仙音》首二句(四言);第四、五句(四言) 《满江红》前片第五、六句(七言);后片第七、八句(七言)。后片起四个三言句可用扇面对。 《绮罗香》前片首二句(四言句);六、七、八、九句可用扇面对。 《雪梅香》第五、六句。(七言句) 《天香》首二句(四言);第四、五句(四言) 《雨中花慢》首二句(四言) 《夜合花》后片第二、三句(一字领四言)必须对仗;前片首二句(四言)可用对仗。 《玉蝴蝶》第三、四句。(四言句) 《高阳台》前片首二句(四言)必须对仗;后片第二、三句(一字领四言)可用对仗。 《东风第一枝》第四、五句。(六言句) 《翠楼吟》第七、八句(一字领四言)。 《庆春宫》首二句。(四言句) 《齐天乐》第七、八句。(四言句) 《瑞龙吟》前片第二、三句(二字领四言);后片第八、九句(三字领四言)。 《兰陵王》后片第二、三句(一字领四言);第五、六句(一字领四言);第十一、十二句(一字领四言);第十四、十五句(一字领四言)。 《江南春》第一、二句(三言);第三、四句(五言);第五、六句(七言) 《拜星月慢》首二句。(四言句) 《苏幕遮》首二句。(三言句);后片首二句(三言句)亦可用对仗 《鹊桥仙》前、后片首二句(四言)必须对仗。 《解语花》前片首二句(四言)必须对仗。 2、可对仗也可不对仗的位置 《诉衷情》后片第四、五句。(四言句) 《更漏子》前、后片:第一、二句(三言);第四、五句(三言) 《夜行船》第三、四句。(四言句) 《临江仙》前、后片尾二句。(五言句) 《唐多令》前、后片首二句。(五言句) 《行香子》前片首二句。(四言句) 《风入松》前、后片尾二句。(六言句) 《金人捧露盘》后片首四句。(三言句) 《声声慢》前片首二句。(四言句) 《琐窗寒》前片首二句。(四言句) 《念奴桥》前片第六、七句。(四言句) 六、关于词韵 前面讲诗,谈到押韵;这里讲词,又谈押韵,是因为,如果押韵情况可以分为宽严两类,词的押韵属于宽的一类(即大不同于近体诗),却又不同于古诗。这是说,它有自己的习惯或办法,所以需要自立门户。说习惯或办法,不说规定,是因为它不像近体诗,有官定的韵书,必须遵照办理。没有官定的,情况与古诗同。但又有异点。一最显而易见,古诗用的是汉魏六朝的音,词是唐宋以来的,音随着时代变,而且相当快,所以必有异。二是作者有别,诗主流出自文人的笔下,容易偏向规矩;词就不然,主流出自歌女之口,容易偏向随便。甚至如李渔所说,词要有意求俗。这样,近于下层、村野,表现在押韵上就成为不细致,或说安于差不多,总之,限制宽了,纷歧就多了。有时就不免这一首如此押,那一首如彼押。没有官定的韵书,实例又不能车同轨、书同文,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不像诗,词与科考无缘,而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要求唱之上口,听之顺耳,凡韵母相同相近的字都可以通押,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有时还'随其口语'受方言方音的影响,韵域更宽。南宋之前没有词韵的专书。明清两代有不少研究词韵的学者,根据唐宋著名词人的押韵情况,用诗韵加以归纳分类,出了不少词韵专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直到现代,人们仍作为填词用韵的根据。《词林正韵》把填词可以通用的诗韵韵目合并在一起。把平上去三声合并为十四部,入声合并为五部,共十九部。《词林正韵》原书用《集韵》标目,分类繁多,标目中有僻字,下面我们用通行的《平水韵》标目,介绍词韵十九部,以求与诗所用韵目统一。 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通用; 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 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 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置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通用; 仄声: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 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队(半)通用。 第六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 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 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 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 仄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 第九部 平声:五歌(独用); 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个通用 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 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 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 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 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 仄声:上声二十五有,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 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 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 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通用。 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四药通用。 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通用。 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 第十九部 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 (注:上面凡以括号注'半'字的韵目,表明该韵目中的一半字与此部通用,另一半与另一部通用) 据王力教授考究:“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与第十四部相通。”这说明词的韵域是相当宽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分为十八部。按其通押情况,平上去声正好合并为十四部,与《词林正韵》大致相似,其中某些上声、去声字,今音同中古音有差异,但同为仄声,通用没有问题。至于入声字,该书分别列在麻、波、歌、皆、支、齐、姑、鱼等八个韵目后面,其中麻、波、歌、皆通用,支、齐通用,姑、鱼通用,只有三个部。前人填词用入声押韵,有的十五、十六部通用,有的十七、十八部通用,也只剩下三部,《诗韵新编》与之相符。前人填词用韵也有的象古体诗那样,凡入声字皆通用,《诗韵新编》也注“八个入声韵部一律通押”。初学者也可以《诗韵新编》作为填词用韵的备查书。 词的平韵和仄韵是泾渭分明的,词调中规定哪一句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的,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用仄韵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如《蝶恋花》、《卜算子》、《水龙吟》、《贺新郎》、《永遇乐》等。 词押韵的方式,依词调而定。一般是小令押韵句较密,如《忆王孙》共五句,句句押韵。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 《浣溪沙》共六句,除过片句不押韵外,其余句句押韵。小令除《人月圆》个别词牌外,一般二分之一以上的句子是押韵的。中调、长调押韵较疏,句子连着押韵的较少,一般隔句押韵或隔两句押韵。 词押韵的格式有五种: (一)平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平声押韵的称平韵格。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平韵格。小令如《十六字令》、《浪淘沙》、《浣溪沙》、《临江仙》等;中调如《一剪梅》、《破阵子》、《行香子》、《松入风》等;长调如《水调歌头》、《八声甘州》、《沁园春》、《六州歌头》等。平韵格是词调中较多的押韵格式。 (二)仄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仄声押韵的称仄韵格。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仄韵格。小令如《如梦令》、《生查子》、《卜算子》、《忆秦娥》等;中调如《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青玉案》等;长调如《满江红》、《永遇乐》、《念奴娇》等。 (三)平仄韵转换格 一首词前面押平韵,后面押仄韵,或者前面押仄韵,后面押平韵,平仄韵相互转换,称为平仄韵转换格。前者如《南乡子》: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叶底纤纤抬素手。(欧阳炯) “中”、“红”平韵相押;“后”、“豆”、“手”仄韵相押。平仄转换格中先平后仄的较少见,大多为先仄后平。如《菩萨蛮》: 数间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王安石) 上片“水”、“里”仄韵相押;“朝”、“桥”平韵相押。下片“偃”、“晚”仄韵相押;“情”、“声”平韵相押。还有上片押仄韵,下片押平韵的。如《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上片“半”、“断”、“乱”、“满”仄韵相押;下片“凭”、“成”、“生”平韵相押。 平仄韵转换格大都是小令,中调、长调罕见。 (四)平仄韵通叶(音协)格 一首词平仄韵转换,但平声字与仄声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属词韵的同一韵部,这叫作平仄韵通叶格。最常见的平仄韵通叶格的词调是《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 这首词的上片的“蝉”、“年”,下片“前”、“边”,都属下平声一先韵;上片的“片”、下片的“见”'都属去声十七霰韵;一先、十七霰都属词韵第七部。平仄韵通叶格就是同一词韵部的平声字与仄声字通叶。“叶”——押韵的意思,表示此处用韵跟起韵同属一部,不得换韵。平仄韵通叶格的词调还有《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偏哨》、《戚氏》等,包括小令、中调、长调。 (五)平仄韵错叶格 平仄韵错叶格与平仄韵转换格相似,都是一首词里面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但是错落格要求平仄声插花着叶韵。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这首词上片的“楼”、“钩”、“秋”平叶,下片的“断”、“乱”仄叶,后面的“愁”、“头”又是平韵与“楼”、“钩”、“秋”相叶。该调上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又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这首词上片的“声”、“行”、“生”,下片的“迎”、“晴”平叶;上片夹“马”、“怕”仄叶,下片夹着“醒”、“冷”,“处”、“去”仄叶。该调上片三平韵,错叶两仄韵,下片两平韵,错叶四仄韵。错落格有一特点,必须句句押韵,一首词里不能有不押韵句子。这种格式多为小令、也有少数中调。平仄韵错叶格的词调不多,有的还有另体。如《定风波》另有99字的仄韵长调体;《诉衷情》有33字单调六平韵、五仄韵错叶格,另有45字双调平韵格。 课堂作业(14): 1、什么是词?词和格律诗有什么异同? 2、词谱知识简答,简述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句法和平仄 3、简述词的对仗。 4、自选词牌填一阕词,要求所选词牌有领字和对仗句,并在作品后标注领字和对仗句。 讲座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