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
踏莎行 [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碌,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 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换得东家种树书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辛词共享四十四个字,共享四个韵,其中两个仄声韵,两个平声韵,并且平仄韵交替,完全和李白原词相同。平仄也完全模仿李白原词,甚至原词前阕末句用"仄平平仄平",后阕用"平平平仄平",都完全模仿了。 这里我们将列举一些词谱,作为示例。为了便于了解,我们改变了前人的做法,不再录样品,而是依照讲诗律时的办法,列举一些平仄格式,然后再举两三首词为例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刘禹锡 春去也, 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浣溪沙 (四十二字,沙或作纱,或作浣纱溪)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12]。 (后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1950年国庆观剧, 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毛泽东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菩萨蛮(四十四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菩萨蛮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采桑子 (四十四字,又名丑奴儿)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羣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歇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丑奴儿) 卜算子(四十四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羣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减字木兰花(四十四字)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两句一换韵。)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毛泽东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忆秦娥(四十六字) 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叠三字),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叠三字),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忆秦娥 [唐]李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清平乐(四十六字)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后阕换平声韵。) 清平乐(晚春)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西江月(五十字)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浪淘沙(五十四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前后阕同。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 (1)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2)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3)平声支微齐,又灰半[29];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队半。 (4)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5)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8)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9)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11)平声庾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乙)入声五部 (1)屋沃。 (2)觉药。 (3)质物锡职缉。 (4)物月曷黠屑叶 (5)合洽。 词的平仄 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 --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30]。--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前后阕头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的很少见的。 一般用对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园春》前阕第二三两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两句;后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两句。又如《念奴娇》前后阕第五六两句。又如《浣溪沙》后阕头两句。 凡前后两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例如《忆秦娥》前后阕末两句,《水调歌头》前阕第五六两句,后阕第六七两句,等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残阳如血"。 除了这两点之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的一样的。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都是从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因此,要研究词,最好是先研究律诗。律诗研究好了,词就容易懂了。
叶韵 叶韵原本是古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感到有些韵如果按照当时的读音不和谐 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A) 斜字,如果读本音,就与其他韵脚不和谐,所以,稍有古典诗词知识的人都会读作“霞” 但是,在词谱里面的叶韵,一般是说要用和谐的韵脚押韵,在现代也就是要求押韵 小令,中调和长调 在大部分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