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建忠:做实业,心里最踏实

 天道酬勤YXJ1 2016-05-19
url:http://epaper./paper/wxrb/html/2016-05/19/content_565196.htm,id:0

编者按:不知从何时起,浮躁的心态在一部分企业家群体之间蔓延开来,对产业也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一个明显的征兆,就是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做实业不如做投机,挣慢钱不如挣快钱。

现在有些企业家离开实业转为投资客,醉心于古玩字画、金融投资,整个社会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逐渐衰落。投机的诱惑太大,使得一些人放弃了对实业的坚守,成了不折不扣的“玩家”。热钱涌动、投机成风,曾经引领“无锡制造”的实业家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

是坚守还是撤离?是奋勇前行还是徘徊倒退?是开创新天地还是投机倒把?是固守在产业链低端接受无休止的压榨,还是以创意纵横世界?在急遽变革、充满诱惑的时代里,企业家是否具备坚守实业的毅力、思路,是否能融入“不合时宜”的氛围,是否耐得住一时寂寞,对于他们而言,显然是实实在在的考验。

做实业确实艰辛,但实业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基础,没有实业只会沦为空心经济。稳定的就业和实体财富的创造,抵御泡沫经济,防止产业空心化,都需要企业家坚守实业,做大做强。

坚守实业需要企业家们的智慧与勇气,同时也需要社会氛围的支持与褒扬。为此,锡商周刊开设“大家风采”专栏,聚焦那些在实业上勤勤恳恳、奋力前行的锡商,他们未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企业领头人,也未必有过人身家。但是在自己的主业上始终保持定力,克难前行,与那些中途离场的“玩家”相比,他们是坚守实业不折不扣的“大家”。

向坚守实业的企业家们致敬。通过他们的讲述,他们的智慧,在产业强市的大背景下,引导锡商群体重振实业强市的信心,理清发展的思路,把“虚火”降下来是我们的初衷。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新闻线索,把身边“潜在”的企业家推荐给我们,让更多人知晓他们的故事。

“双城生活”正是无锡威达智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建忠现在的真实写照,短则十天长则半月,每个月他都要抽出时间到深圳办公。“现在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形势都很严峻,总得想办法找出路啊。”采访刚开始,陆建忠就开始向记者“诉苦”。企业不好做,实体企业更是难上加难。高强度的出差频率,隔三差五的出国考察,还要应付各式各样的应酬,已经60岁的他抱怨归抱怨,却没有想过放弃。他说,打拼这么多年,还是觉得做实业,心里最踏实。

企业在正常运作的状况下,哪有那么多资金去搞投机

无锡威达智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陆建忠2001年一手创办的企业,主要经营电子电器、机电一体化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计算机软硬件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目前为华为、创维等多家国内上市公司提供配套电子器件。

作为扬名的纳税大户,尽管去年营业收入也达到了近7000万元,陆建忠却并不感到接下来的路可以轻松一点。“市场越是不景气,同行间低价竞争越是惨烈。”前不久的一次竞标让他记忆犹新。那时创维集团拿出20多个品种公开竞标,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威达仅拿下了两个标,但是陆建忠并不觉得懊恼。“已经到了成本价,没办法做,做了也是赔本。”

国内市场低价竞争疲惫不堪,国外市场也没有传来振奋的消息。不久前,陆建忠接连考察了几个欧洲国家,然而市场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广阔,更有像印度这样对中国情况比较了解的国家,早就摸透了行情,把价格压到了底线。

“每个月光是支付员工工资就要八九十万,如果不能保证生产,要不了多久威达就得关门大吉。”说起来,陆建忠一点儿也没有董事长“自觉”,总是奔走在开拓市场第一线。比起一些在资本市场混得风生水起的老板朋友,不玩股票、不搞房产的陆建忠,简直是个“死脑筋”。

但在陆建忠看来,能把手里的这家企业做好就是得靠“死脑筋”。“要想办好一爿厂,保证它的正常运作,资金最不可缺,哪里还有多出来的钱去搞投机?”陆建明说,制造业的门槛在变高,后来者要想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必须比“前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意味着投入的资金就要增多。

做企业的,就要实实在在做点事儿,虚的不搞假的不搞,这样才踏实

“今年我们的情况会比去年好很多。”陆建忠告诉记者,从上半年销售情况来看已经赶上了去年全年。“全靠我们啃下了华为这根硬骨头。”

为了拿下这个大客户,陆建忠跟华为方面磨合了一年多,期间种种困难不用多言即可想象。

这样的钱是不是赚得太辛苦了?陆建忠说,“苦,但是心里踏实。”

在创办威达之前,陆建忠曾在无锡、深圳两地短暂地做过一段时间贸易。“钱来得既快又容易,可总感觉不踏实。”做贸易的那几年,这种不对劲儿的感觉始终困扰着陆建忠。看着周围的朋友游走于灰色地带,靠着钻漏洞、耍花招身价倍增,他心里却越来越没着没落。

直到重新做回实业,陆建忠的感觉才对了。

“其实,我是最早出来创办乡镇企业的那批人。”令记者没想到的是,陆建忠竟然还有这样一重身份。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在七四二厂干过十年,从技术员做起一直到管理层,上世纪80年代末赶上了国家鼓励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机会,就毅然从国企离开,投入创办乡镇企业的大潮中。

“从乡镇企业做到现在的民营企业,我总认为企业就应该实实在在做点事,虚的不搞,假的不搞。”兜兜转转数十载,尤其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游离,这是陆建忠对做实业最深的感触。

“现在确实困难,玩资本、搞投机的企业家不少,都归咎于做实业没市场,不赚钱,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心思看到困难的另一面。”在陆建忠看来很多人都在抱怨市场越做越小,利润越来越薄,那是只做低档货必然会面临的死局。

就拿机顶盒来说,陆建忠说,有的企业认为只要把标清的做好满足一般需求就行了,却没有看到像白领、发烧友这些细分市场的需求。随着国内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新的、高档的需求会涌现出来,企业就要做“用起来更爽”的产品去满足这样的需求。

“制造业企业就要想方设法满足高端需求,这样才有价值,才有活路。”陆建忠总结道。

跟老锡商比,我们缺了点儿责任;跟深圳商人比,我们缺了点儿朝气

从乡镇企业家成长为民营企业家,回忆两个不同历史节点上的创业,陆建忠颇有感触。

“信心不足成了现在不少企业家身上最大的问题。”而造成企业家信心不足的原因,陆建忠坦言既有客观导向问题,也是企业家自身责任感缺失的结果。“现在有些企业家放着好好的企业不去经营,反而热衷于五花八门的投资,我就想问问他们,没有实体经济支撑,能炒出什么东西来?”陆建忠有些激动地说道。

他说,办实业不光是为了自己挣两个钱,以他多年积累的人脉、资金,炒股、炒房能够赚快钱的机会太多了,但是这样的钱赚起来良心上过不去。他说,在他的身后还有跟着他辛苦打拼的员工,如果只顾赚自己的钱,员工的生活水平怎么提高?他说,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如果实体企业不做下去,谁能提供更多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不知道身上承担的责任之重,轻率地选择走捷径,这样的风气见长,对于像陆建忠这样从乡镇企业一路打拼过来的锡商而言最是心痛。

长期往返于深圳与无锡之间,陆建忠更深刻感受到两地办实业氛围的差异。“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们这里的企业家缺乏朝气。”陆建忠说,就拿区里开企业家座谈会来看,到场的都是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兄弟姐妹”,大家一起走走过场;而在深圳就不一样,他所接触的上市公司一把手、高层高管,几乎都是40岁左右的青壮年,见面谈事三言两语就切中要害,目标明确办事效率极高。

“深圳企业家不光年轻有为,他们的学识、眼光甚至思想都比我们更加开放。”尽管曾经也是时代的弄潮儿,陆建忠也不得不承认今天需要有更多新鲜血液加入到无锡的实体经济当中。现在,威达80%以上的业务都在深圳,深圳企业家对于实业的热情对陆建忠触动极大,更坚定了他要搞实体的信念。

“深圳搞实体经济的氛围为什么比无锡要浓,这值得我们新一代锡商去思考。”采访最后,陆建忠感慨道。

来源: 无锡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