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建设中的“木桶原理”

 赵东华 2016-05-19

     众所周知。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又称“短板效应”。所以,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
  
  
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许多地方一度偏颇,即只在加高个别长板上做文章,而忽视道德建没的短板修补。我不反对树立任何道德标杆,引导公民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但是,我更希望人人都守住道德底线,扎紧道德的篙笆。短板对道德建设有釜底抽薪的破坏性,道德底线守不住,道德水桶的水会漏得多,这个时候长板的存在意义也打了折扣。所以,我们在教育引导公众做好人行好事的前提是,既不做昧良心有损私德的事,也不做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打个比方,一个人上身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庄严无比,下边却走了光。在以容仪表上,他算不得体面。
 比如安全文明驾驶,大家都在遵守,但由于制约机制上的问题,在相对时间里,违反交规,记分超过12分后,无法制约其继续被扣分。于是,就出现了有的人的驾照可以扣罚1000多分,这些人眼里根本没有对道路交通法的敬畏之心。应该说,决定一个地方道德建设水平的不是先进典型有多少,而是没有底线的道德失范者影响重大的落后行为。2012年因为一场60年不遇的暴雨,人们发出的正能量让银川这个城市变得温暖,2013年,一只丢失的耳蜗,引发全城人寻找的故事同样让人温暖。然而,2016年,“1.05“宁夏公交纵火案影响恶劣,一个马永平放了我们道德建设一池子的水。在这个问题上,教训太深刻。
  银川的许多社区设道德红黄蓝榜,将社区人的道德分三级,其中的黄榜有警示作用。有人说中国社会进入空前的利益互害。从传销到非法集资,从各种诈骗到恶意欠薪,这个失信的社会里,人们处处挖坑、算计、互害。我觉得不要急于攀爬道德高峰,还是致力打造道德高地,尤其是填平道德沟壑滩涂,免得让他人坠入崖谷,陷入沼泽。近年来,对失信企业和个人,在媒体公布老赖名单。甚至限制其出国甚至乘坐交通工具。比如某90后到部队拒绝训练,被退回原籍,同时对其拒服兵设的行为予以制裁,出国,贷款,招考等予以制裁。最近还有许多地方将不孝者也拉黑,我觉此招甚好。当我们的制度机制让失信者败德者寸步难行时,必然促使人们重德养德。
   思想道德建设不要好高骛远,应该脚踏实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