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它意味着不带有青春期自我意识的那种体验。在这一体验的时刻,个人完完全全成为一个人。这就是自我实现的时刻。这就是自我在实现自身时的一刹那。作为个人,我们都偶而体验过这样的时刻。作为咨询家,我们能帮助求诊者较经常地得到这样的体验。我们能鼓励他们全身心地专注于某一件事而忘记他们的伪装,拘谨和畏缩——彻底献身于这件事。从局外,我们能看出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时刻。在那些正在试图变成非常固执、世故和老练的青年人身上,我们能看到某些童年天真的恢复;当他们完全献身于某一时刻并充分体验着这一时刻时,他们的睑上能再现出纯洁无邪而又甜蜜的表情。代表这种体验的关继是“无我”,而我们的青年人的毛病正出在太少无我而太多自我意识和自我觉知。
第二,让我们把生活设想为一系列选择过程,一次接着一次的选择。每次选择都有前进与倒退之分。可能有趋向防御、趋向安全、趋向畏缩的运动;但在另一面,也有成长的选择。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一天做出多少次这样的选择也就有多少次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它意味着每一次都要在说谎或诚实之间、在偷窃或不偷窃之间进行选择,意味着使每一次选择都成为成长选择。这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
第三,谈论自我实现的意思是说有一个自我要被实现出来。人不是一块白板,也不是一堆泥或代用粘土。人是某种已经存在的东西,至少是一种软骨的结构。人至少是他的素质,他的生物化学平衡,等等。这里有一个自我,我过去曾说过“要倾听内在冲动的呼唤”,意思就是要让自我显现出来。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这特别适用于儿童和青年)不是倾听我们自己的呼声,而是倾昕妈妈的、爸爸的教训,或教会的、长老的、权威的、或传统的声音。
作为迈向自我实现的简单的第一步,我有时建议我的学生,当有人递给他们一杯酒并问他们味道如何时他们应该试着以一种不同的方式作答。首先,我建议他们不要看酒瓶上的商标,不要想从商标上得到任何暗示再考虑应该说好或不好。然后,我要他们闭上眼睛,“定一定神”。这时,他们就可以面向自身内部,避开外界的嘈杂干扰,用自己的舌头品一品酒味,并诉诸自己身内的“最高法庭”。这时,只有这时,他们才可以开始说:“我喜欢它”或“我不喜欢它”。这和我们惯常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最近在一次宴会上,我偶而看到一瓶酒上的商标,并向女主人说她确实选到了一瓶非常好的苏格兰酒。接着我赶紧闭上了口。我说了些什么啊?我并不知道苏格兰酒如何。我所知道的都是广告上说的。我根本不知道这瓶酒是好还是不好,可往,主我们都会做出这种愚蠢的事。拒绝做这种蠢事是实现一个人的自我的连续过程的一部分。
第四,当有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有怀疑”这一短语在各种场合都能碰到,因此,我们在此没有必要过多讨论有关交际手腕的问题。往往,当我们有怀疑时。我们是不诚实的。来咨询的人往往是不减实的。他们在作戏,装模作样。他们并不是很容易就听从“要诚实”的劝告。在许多问题上反躬自问都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本身就是迈向自我实现的一大步。这种责任问题很少有人研究过。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没有这一问题的地位,谁能研究白鼠的责任呢?可是,在心理治疗中,这几乎是可以触摸到的一部分。在心理治疗中,你能看到它,感觉到它,能知道责任的分量。于是,对于责任是怎么一回事便有了清楚的理解。这是重要的步骤之一。每次承担责任就是一次自我的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