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

 三金爸 2016-05-20

我们会发现一种现象,同一个孩子,不同的家长或者老师去沟通,对这个孩子给出的评价是不同的,而这个孩子对不同人提出的同样的要求,所做出的反应和配合度也是不同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不同的价值观导致的不同碰撞之外,即便价值观趋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沟通语言艺术,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我的体验告诉我,真正帮助一个孩子,得从帮助家长开始。而帮助家长,就不能仅仅是让对方听我怎么说,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他们日常教育管理细节中是怎么做和怎么说的,然后指出他们的盲点甚至是错误,只有这样具有针对性的细节上的指正,对这些家长才能真正略有所助。当家长能有意识地调整改变自己的日常管理模式的时候,孩子的变化才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否则,一味在孩子身上下功夫,根本解决不了孩子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管理等方面的本质上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外面的培训机构往往只针对孩子的应试成绩进行知识性补课的原因。因为知识点的解决是简单容易的,两个小时就能讲授不少应试知识点,孩子拿到就能用;但是要让孩子的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发生改变,也许二十个小时都不会见到明显的效果。可我们都知道,真正对未来的学习生活起长远作用的,是后者。

基于这个认识,我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要求一部分跟我理念一致决心坚定的朋友,坚持写日记,记录孩子的学习生活,定期上传孩子的作业照片,我也坚持看大家的日记,直言不讳地指出某些明显存在的问题,希望被改进或引起重视,同时也赞美和学习大家做得出色的地方。半年多过去了,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不但孩子成绩进步了,亲子关系也更和谐了。同时我也清楚地观察到,孩子进步的大小,取决于家长的认知境界和执行力度。家长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执行方法。即便是同一件事达成共识后的执行,不同家长的不同语言艺术,都会导致执行的顺畅与否。很多执行不力的家长对自己的盲点是懵然无知的,直到有人指出这一点,他们才会恍然大悟。

比如,大家看一下日记节选:

昨晚和A发生了冲突,晚上放学回家他带回来了英语报纸,说今晚要做报纸。我问:“这报纸是什么时候的作业啊?不是让你在学校里就有意识地提高效率把作业完成吗?”A不耐烦了:“你就别问了,我还不知道去快做作业?”我又说:“那也要先把额外的数学完成吧。”A说:“你想做你就做吧。”我一看这状况,再说下去也是大吵一顿,还是算了吧,就去我屋里先休息了。

……

点评:

这个阶段我们要关注和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计划性。所以,关心孩子作业情况,就不一定一直只盯着英语报纸或者数学附加作业这一个点,不妨全面一点。比如应该问他这一天的学习计划,每项作业的具体安排。这样问,孩子心中才能逐步形成一个全局观,对各科作业进行合理布局,明白自己什么时间段该安排什么事。

其次,讲讲对话的艺术。A妈素日和孩子的对话,常常不经意地表露出太多的命令和不满。你看今天这话,“这报纸是什么时候的作业啊?不是让你在学校里就有意识地提高效率把作业完成吗?”这语气就显得颇为不耐烦,这种反问,就是一种潜在的谴责和不信任。后面的第二句让孩子先做额外的数学作业,直接就是命令了。如果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也就罢了,这种对话方式发生在高中生面前,就显得格外让人不舒服。

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这样问孩子,即便他只讲英语作业,我也要问全他今天的计划安排,我不会不了解全部作业情况就先入为主地对孩子下结论,这也许也是个别人会觉得我惯孩子的地方,我习惯于追因,了解清楚前因后果再说话,而不是把某个小环节单独拎出来对孩子进行谴责。

如果是我,当孩子回家跟我说把英文报纸带回家完成,我会问:“是吗?今天白天在学校怎么没完成这一项作业,给带回家了,那么今晚你的计划有哪些安排?”

不妨琢磨一下这两个问话的区别。前者是谴责和命令式的,封闭了对话空间。后者是开放式的,给了孩子有序主张的空间。

A跟妈妈说回家要做报纸,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反问他,反问本身就是一种否定,就是怀疑,不信任孩子。再往深里说,这种否定和质疑,其实不外乎就是孩子没有像妈妈吩咐的那样,把简单的基础作业在校内完成,以便回家有时间多学点,孩子没达到她的心理预期,所以问话里直接就表露出了自己的失望和不满。

而我是先认同孩子自己这个选择,“是吗?”这是等他的再确认。我没有反问,而是正面问他为啥没完成,我期待着他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也许他是有正当理由呢?也不排除对不对?紧接着问他今晚的计划,这就暗示他对今天整个学习作业安排要有一个全局观。也许他做了很多其他作业,是特意把这个报纸带回来的呢?孩子总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甭管对错,先听听无妨,对不对?对的,我们支持,不妥的,正好有机会让他调整,学会科学选择和计划安排,这样才能慢慢形成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节奏,对不对?

我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先就下意识地不信任和否定孩子,如果我偶尔犯了这样的毛病,这会让我儿子特别反感,他会立马叫停我,表达他的不满,要求我信任他。于是我就立马收敛,端正态度,给予他正面肯定。

孩子毕竟是孩子,让他们方方面面做到尽善尽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起码我不敢这样要求我的儿子,我也不企望自己有那么好命遇得到那种孩子。所以我的态度是我们要提醒孩子,在方向和方法细节上都可以提醒孩子,但是,不能下意识地否定孩子,更不要经常性地轻易质疑孩子。我们有权利批评指正孩子,但批评指正之前,更应该有义务去先聆听孩子自己的主见和想法。通过聆听,可以发现孩子更多本质性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解决。

聆听孩子,是对孩子的基本尊重。但尊重孩子不等于放任孩子,在某些原则性的学习方法的贯彻执行上,家长讲清楚理由后,该执行的也要坚持执行,不能以尊重孩子之名给孩子以偷懒转空子的借口。

还比如,有个高一的孩子,他妈妈的日记中经常记录孩子作业错了几个几个,但是我看不到他们解决错题的记录。问她,她就说孩子没时间,她如果说多了,孩子就跟她争执,声讨妈妈在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娘俩谁也不服谁。针对这个谁做主一展开争论,问题的重心就偏离了,错题继续是错题摆在那里,时间却本末倒置地被白白浪费掉了。

在和孩子的对话中,很多家长很容易这样被孩子带到坑里去。本来谈的是甲这件事该怎么办,在双方情绪的发酵下,说着说着就为了乙丙丁争论不休,甲反而被弃置不理。这种情况下,家长就要意识清醒,把握住问题的核心,不要被孩子带着走。当孩子不愿意改错的时候,就得强调改错本身就是作业的最后一步,没自改改错,这作业就等于白做了。写作业不是应付老师写给老师看的,写作业本身就是对自己每天学习过程的检验,也是一个复习功巩固和查漏补缺的过程,明明看到有错漏都不改不补,这不是犯傻吗?这还有什么好争论的?这不是谁做主的问题,这是错了就得改,把知识学懂掌握好的问题。争论说白了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懒。不端正就更得改,少啰嗦,别废话,拿起红笔,改错,今日事今日毕!这时候不要花时间跟孩子争论你有没有强加想法给他,该不该强加想法给他,这是学习的基本原则,不要转移话题,在不相关的事上闲扯,要就事论事,这些科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是谁提出来的无关,没改错就要执行,没有那么多借口。

当家长就这件事的立场够坚定的时候,孩子自然没有钻空子的空间,天天督促着坚持久了,自然也就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为啥孩子反复那么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说白了,就是家长和孩子都没意识到作业对学习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认知境界的差距。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多都务必想方设法写完,改几个错就天天嚷嚷没时间,这既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时间问题,说到底,根子上是家长和孩子的态度和共识问题。

该弱的弱,静下来聆听,给孩子自主计划和思考的机会;该强的强,把握核心问题,不给孩子顾左右而言他转移话题的机会。聆听是艺术,询问是艺术,把握谈话的主题不被冲淡,也是艺术。亲子沟通,是一门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学问。

与大家共勉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