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利化的教育只能制造优秀假象

 风过竹笑 2016-05-20

功利化的教育只能制造优秀假象

“一个优秀的孩子,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本身不是问题的结症所在,让孩子“优秀”没有错,实质教育也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是怎么让孩子优秀起来的,优秀教育是如何实现的,是遵循教育的规律让孩子真正“优秀”起来,还是违背教育的规律让孩子看似“优秀”了起来。

现在城区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很少有不上辅导班的,拼音辅导班、书法辅导班、英语辅导班、钢琴辅导班、绘画辅导班、舞蹈辅导班……各类辅导班层出不穷,诚然有些教育符合孩子的关键期发展需要,如舞蹈和外语教育宜早不宜迟,但是即使是这些适合关键期发展的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也是存在问题的,如舞蹈教育注重动作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外语教育注重单词拼读、语法训练,教育内容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教育方式也没有生活化、游戏化,教育不是在潜移默化地渗透,而是在强行灌输,不符合孩子的认知与情感发展需要。还有更多的教育内容是不符合孩子的关键期发展需要的,比如让幼儿园孩子学习拼音、书法、钢琴,都是违反孩子认知发展水平、情感倾向性、动作行为特点的,除非是“润物细无声”地教养或者是个别孩子的天赋使然。

各类辅导班制造了一个“优秀”的假象,教育似乎在预设的目标上前行。我想说的是:再拙劣的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都会让孩子有一些收获。孩子能从中学到一点儿知识,看似“优秀”了起来,并不能证明这就是好的教育,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是以牺牲孩子更多的身心发展潜能为代价的。

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而在现实中有多少教育是这样做的?又有多少教育是经过精心设计,既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能让孩子在快乐中接受教育的?

现在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数不胜数:幼儿园开始学拼音,小学第一册的语文课本出现短文,开始有听写、造句,甚至是写小作文;小学第一册数学开始出现连算式、等式填空、应用题。自从孩子进入小学就有做不完的试卷,做不完的奇葩题目。给人的感觉是:“教育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而实则是教育走得太“乱”。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完全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的话,按照现行的教育方法,小学六年制可能还不够,孩子有太多的内容要学、有太多的试题要做。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格赛尔找来一对同卵双生子A和B,A从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爬梯及肌肉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B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仅训练了2周,就赶上了A的水平。由于同卵双生子有相同的基因,格赛尔得出结论: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没有多大的作用,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家孔子表述过相似的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果我们拿孩子现有认知水平很难解答的问题来训练孩子,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希望获得什么?而更为滑稽的是这些问题恰恰又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可以无师自通的问题,教育渗透了太多不需要在课堂中学而又走进课堂的内容,不需要现在学而又逼着孩子现在学的内容。

我们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号去磨砺孩子,却最终让孩子输在了终点上。难道考上好的大学、读完硕士再读博士,找到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最后也没有作奸犯科,就是我们认可的成功教育吗?“灵魂”就跟上了吗?细想我们的孩子有多少进入大学后还会认真读书的,又有多少工作后还会继续读书的?我们甚至可以包容孩子考上大学后混日子,因为我们从来都是把教育当作社会进阶的工具,也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只会操之过急;我们没有正视过教育,更没有审视过教育;我们会保姆式地呵护孩子,功利化地教育孩子;我们会为孩子设计一个缥缈的未来,然后以“都是为你好”为借口让教育变得随心所欲。

我要说:在教育的行进中,孩子的“灵魂”其实是跟上了,只是跟上了一个扭曲的“灵魂”,那就是“我们”。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引路的“灵魂”已经迷路,跟上的“灵魂”还能到家吗?

(摘自中国教育报,作者:张奇勇系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卢家楣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