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

 法海大师 2016-05-20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

2016-5-16 11:55:30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三、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足阳明胃经分支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足阳明胃经联系脏腑: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

 

足阳明胃经经络动画路线图

 
 

足阳明胃经穴位按摩图解

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穴、止于厉兑穴,左右各45穴。

本经循行路线: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交会于鼻根,旁会于足太阳膀胱经,沿鼻外侧向下入上齿槽,转出挟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然后返回至下颌出面动脉部,再沿下颌角上行至耳前,经颧弓上行,沿发际至额颅中部。由下颌角大迎穴前方分出支脉1向下经颈动脉沿喉咙入缺盆、过膈肌,络于脾、属于胃。

其主干(直行脉)由锁骨上窝下行过乳中,向下挟脐两旁入气街(气冲穴),沿腿前侧外缘下行过足背至第2足趾外侧末端。

由主干在膝下足三里穴分出支脉1下行至足第3趾外侧趾缝,出其趾末端。

由主干在足背分出支脉2循行于足大趾趾缝,出其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穴位按摩图解  

 

本经所主病候:

外经——鼻出血,口歪,唇疹,头肿,喉痛,循胸膺及下肢经脉所过部位疼痛,发絷,汗出,疟疾。

内脏——消化强,易饥饿,因不消化而腹胀满,胃肠作响,癫狂,惊悸。

本经主治病证:胃、肠、血、病、神志病、头部、皮肤、热病。


足阳明胃经穴位表

辰时(7点到9点)

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下肢的前面外侧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位。

穴名

 

 

 

 

承泣

正坐,两目直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

散风清热,

明目止泪

眼目赤痛,迎风流泪,夜盲,眼睑润动,口眼歪斜

阳蹻,任脉,

足阳明之会

四白

正坐,承泣直下0.3寸,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

散风明目,

舒筋活络

头痛目眩,目赤动,目翳,眼睑瞤动,目痒、流泪,口眼歪斜。

 

巨髎

目正视,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穴

熄风明目,

舒筋活络

目翳,鼻衄,齿痛,唇颊肿,瘛瘲,口僻。

蹻脉,手足

阳明之会

地仓

巨髎直下,与口角水平的交界点,约口角旁0.4寸取穴

散风止痛,

舒筋活络

唇缓不收,眼睑瞤动,口角歪斜,齿痛颊肿,流涎

手足阳明,

,阳蹻之会

大迎

在下颔角前下1.寸,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下颔骨上。当闭口鼓气时,下颔角前下方即出现一沟形凹陷中取穴。

熄风止痛,

消肿活络

牙关紧闭,口歪,颊肿,齿痛,面肿,唇吻闰动

 

颊车

开口取穴,在下颔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上下齿咬紧时,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

散风清热,

开关通络

颊肿,痄腮,牙关紧闭,颈项强痛,齿痛,口眼歪斜。

 

下关

在颧骨弓下缘凹处,当下颔骨?状突的前方,闭口取穴

消肿止痛,

聪耳通络

齿痛,面疼,耳聋,耳鸣,聤耳,牙关开合不利,口眼歪斜,颊肿。

足阳明,

少阳之会

头维

当鬓发前缘直上额之发际角上0.5寸处取穴,距神庭穴4.5寸

熄风镇惊,

止痛明目

头痛,眼痛,目眩,视物不明,迎风流泪,眼睑[目闰]动

足少阳,

阳明之会

人迎

与结喉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结喉1.5寸取穴

宽胸定喘,

散结清热

头痛,胸满喘息,咽喉肿痛,瘰疬,嘤气,饮食难下

足阳明,

少阳之会

水突

在人迎与气舍之中间,胸锁乳突肌前缘取穴。

肃降肺气,

理气化痰

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肩肿,呃逆,嘤瘤,瘰疬,咽喉痈肿。

 

气舍

水突穴直下,锁骨内侧端之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之外缘处取穴

利咽消肿,

定喘降逆

咽喉肿痛,喘息,呃逆,颈项强痛,嘤瘤。

 

缺盆

乳中线直上,当锁骨上窝取穴

宣散外邪,

止咳定喘

咳嗽气喘,缺盆中痛,瘰疬,腰痛,水肿,汗出寒热

孕妇禁针

气户

在乳中在线,锁骨中点之下缘,仰卧取穴

肃降肺气,

宽胸止痛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吐血,胸背痛,胁肋痛

 

库房

在乳中在线,第一肋间隙中,仰卧取穴

止咳定喘,

宽胸排脓

咳嗽多唾沫,气逆,咳唾脓血,胸胁胀满

 

屋翳

在乳中在线,第二肋间隙中,仰卧取穴

止咳化痰,

通调水道

咳嗽,气喘,唾脓血痰,胸胁胀满,乳痈,皮肤疼痛,身肿

 

膺窗

在乳中在线,第三肋间隙中,仰卧取穴

止咳宁嗽,

消肿清热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乳痈

 

乳中

乳头正中

 

 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

不刺不灸

乳根

仰卧,乳头直下,在第五肋间隙中取穴

止咳平喘,

宽胸增乳

咳嗽,胸闷胸痛,乳痈,乳汁少,噎膈

 

不容

仰卧,在脐上6寸,巨阙(任脉)旁开2寸取穴

止呕降逆,

和胃平喘

腹胀,呕吐,胃痛,食欲不振,喘咳,呕血,胸背胁痛

 

承满

仰卧,在脐上5寸,上脘(任脉)旁开2寸取穴

理气和胃,

降逆止吐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吐血,食欲不振,喘逆,胁下坚痛

 

梁门

仰卧,在脐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2寸取穴

和胃降逆,

消积化滞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腹中积气结痛

 

关门

仰卧,在脐上3寸,建里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健脾和胃,

利水消肿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遗尿

 

太乙

仰卧,在脐上2寸,下脘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清心宁神,

化痰和胃

癫狂,心烦不宁,胃痛,消化不良,吐舌

 

滑肉门

仰卧,在脐上1寸,水分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化痰安神,

和胃止吐

癫狂,呕吐,胃痛,吐舌,舌强

 

天枢

仰卧,在脐中旁开2寸取穴

升降气机,

斡旋上下

绕脐腹痛,呕吐,腹胀,肠鸣,症瘕,痢疾,泄泻,便秘,肠痈,经痛,月经不调,狂言恍惚,疝气,水肿

大肠之

募穴

外陵

仰卧,在天枢下1寸,阴交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理气止痛,

调理月经

腹痛、疝气、月经痛

 

大巨

仰卧,在天枢下2寸,石门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理气消胀,

通肠利水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惊悸不眠,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水道

仰卧,在天枢下3寸,关元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通调水道,

调经种子

小腹胀满,疝气,经痛,妊胎不成,大小便不通

 

归来

仰卧,在水道下1寸,中极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行气疏肝,

调经止带

少腹疼痛,经闭,阴挺,白带,疝气,茎中痛

 

气冲

仰卧,在天枢下5寸,曲骨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舒肝益肾,

调经种子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外阴肿痛,胎产诸疾,阳萎,阴茎中痛

冲脉者,

会于气冲

髀关

仰卧,在髂前上棘直下,平臀横纹,即与承伏穴(膀胱经)相对处取穴

疏通经络

髀股痿痹,足麻不仁,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

 

伏兔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联机上,膝髌外上缘6寸处取穴

散寒化湿,

疏通经络

腰胯疼痛,腿膝寒冷,麻痹,脚气,疝气,腹胀

 

阴市

仰卧,在髌骨外上缘上3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联机上取穴

温经散寒

腰脚如冷水,膝腿无力,屈伸不利,寒疝,腰胀腹痛

 

梁丘

仰卧,在膝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联机上取穴

和胃消肿,

宁神定痛

胃痛,膝肿,乳痈,大惊

隙穴

犊鼻

屈膝,在髌骨下方,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穴

消肿止痛,

通经活络

膝关节肿痛,脚气

 

足三里

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脊外侧一横指,屈膝或平卧取穴

和胃健脾,

通腑化痰,

升降气机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腹痛,胸中瘀血,胸胁支满,纳少,疳疾,喘咳,乳痈,头晕,耳鸣,鼻塞,心悸,癫狂,恐人将补之,中风,脚气,水肿,热病头重额痛,膝胫酸痛,产妇血晕,喉痹不能言。

小儿禁

灸三里

上巨虚

卧位或坐位,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联机中点取穴

通降肠腑,

理气和胃

腹中切痛,痢疾,肠鸣,腹胀,便秘,泄泻,肠痈,脚气

大肠之

下合穴

条口

仰卧,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联机上取穴

祛湿温经,

舒筋活络

小腿冷痛,脘腹疼痛,跗肿,转筋,肩背痛,麻痹,足下热,湿痹。

 

下巨虚

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1寸,距胫骨前脊约一横指处。当足背屈,穴在胫骨前肌尾端处

通降腑气,

宁神镇惊

小腹痛,腰脊痛引睪丸,泄泻,大便脓血,乳痈,下肢痿痹,惊狂言非常

小肠之

下合穴

丰隆

仰卧,在犊鼻下8寸,当条口穴后方一横指处取穴

化痰定喘,

宁心安神

哮喘,咳嗽,痰多,胸疼,癫狂,善笑,痫症,咽喉肿痛,大便难,头痛,头晕,下肢痿痹

络穴

解溪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平齐外踝高点,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取穴

清胃降逆,

镇惊宁神

腹胀,便秘,胃热谵语,癫狂,头面浮肿,面赤,目赤,头痛,眩晕,眉棱骨痛,悲泣。

经穴

冲阳

在足背部,距陷谷3寸,当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

和胃健脾,

镇惊安神

胃脘胀痛,不嗜食,善惊久狂,口眼歪斜,面肿齿痛,足痿无力,脚背红肿。

原穴

陷谷

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后方,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调和肠胃,

健脾利水

肠鸣腹痛,水肿,足背肿痛,腹胀满喜噫,面肿目痛,热病汗不出。

输穴

内庭

在第二跖趾关节前方,二、三趾缝间的横纹头处取穴

和胃健脾,

清心安神

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热病,鼻衄,齿痛,口歪,喉痹,喘满,瘾疹,皮痛。

荥穴

厉兑

在第二趾外侧,距爪甲角0.1寸许,当爪甲角根部取穴

清化湿热,

调胃安神

胸腹胀满,梦魇,癫狂,面肿,口歪,齿痛,鼻衄,鼻流黄涕,髭中疮疡,热病,足胫寒冷,多卧好惊,消谷善饥,恶人与木音。

井穴


 人体经络穴位图分布及详解

足阳明胃经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阳明胃经腧穴有:1.承泣穴 2.四白穴 3.巨髎穴 4.地仓穴 5.大迎穴 6.颊车穴 7.下关穴 8.头维穴 9.人迎穴 10.水突穴 11.气舍穴 12.缺盆穴 13.气户穴 14.库房穴 15.屋翳穴 16.膺窗穴 17.乳中穴 18.乳根穴 19.不容穴 20.承满穴 21.梁门穴 22.关门穴 23.太乙穴 24.滑肉门穴 25.天枢穴 26.外陵穴 27.大巨穴 28.水道穴 29.归来穴 30.气冲穴 31.髀关穴 32.伏兔穴 33.阴市穴 34.梁丘穴 35.犊鼻穴 36.足三里穴 37.上巨虚穴 38.条口穴 39.下巨虚穴 40.丰隆穴 41.解溪穴 42.冲阳穴 43.陷谷穴 44.内庭穴 45.厉兑穴。共45穴,左右共90个穴位。

根据《足阳明胃经穴国家标准部位表》,以下详解足阳明胃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点击穴名见详解

承泣穴chénɡqì

别名:鼷穴,面髎穴,溪穴

【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配伍】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附注】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四白穴Sìbái

【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配伍】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目闰)动。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不可深刺。

巨髎穴Jù1iáo

【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

【配伍】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3~0.5

【附注】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地仓穴Dìcāng

【位置】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配伍】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注】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大迎穴Dàyíng

【位置】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主治】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配伍】配颊车治齿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颊车穴Jiáchē

【位置】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下关穴Xiàguān

【位置】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配翳风治耳疾。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头维穴Tóuwéi

【位置】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解剖】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颖支。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平刺0.5~l寸。

【附注】(l)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甲乙》禁不可灸。

人迎穴Rényíng

【位置】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解剖】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静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配伍】配大椎、太冲治高血压。

【刺灸法】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附注】(l)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2)《甲乙》:禁不可灸。

水突穴Shǔitū

【位置】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解剖】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配伍】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直刺0.3~0.8寸。

气舍穴Qìshě

【位置】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解剖】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配伍】配水突治瘿瘤。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缺盆穴Qūepén

【位置】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在锁骨上窝之中点,有颈阔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颈横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肩丛的锁骨上部。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配伍】配肺俞治咳嗽。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附注】《图翼》:孕妇禁针。

气户穴Qìhù

【位置】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在锁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的锁骨下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为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分支分布处。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

【配伍】配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库房穴Kùfáng

【位置】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在第一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减及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

【配伍】配屋翳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屋翳穴Wūyì

【位置】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在第二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

【配伍】配天宗治乳痈。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膺窗穴Yìngchuāng

【位置】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第三肋间隙,有胸大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配伍】配屋翳治乳痈。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乳中穴Rǔzhōng

【位置】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附注】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位置标志。

【主治】能预防及改善母乳不畅,促进消化,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颈部肿大、锁骨上窝痛、乳汁分泌不足、目瘤、癫痫、产后出血、月经不调、性冷淡等。

【作用功效】调气醒神、明目通窍。

【保健原理】本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产妇进行按摩时,能增多乳汁。

【穴位配伍】癫痫配伍穴位:足通谷穴太冲穴丝竹空穴、乳中穴

疾病概述癫痫是多种原因引起脑部神经元群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发作性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发生癫痫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

按摩顺序与技法癫痫发作时,在送去医院前,可先由家人帮助按摩。首先按摩患者小脚趾头上的足通谷穴3分钟,再按压脚上的太冲穴3分钟,接着按压眉尾附近的丝竹空穴,最后按摩乳中穴。

性冷淡配伍穴位乳中穴、会阴穴会阳穴京门穴

产后出血配伍穴位乳中穴、会阴穴

如果发现在眼睛的内眼角或者眼皮上有一些细细的小疙挤或者肉瘤,看着不仅影响美观,严重时甚至还会影响视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天早晚各按揉乳头上的乳中穴一次,可有很好的调理保健效果。

【特效按摩】每天用大拇指和食指捏按乳头,每次1~3分钟,可以治疗乳痈、并可助乳房健美。

乳根穴Rǔgēn

【位置】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在第五肋间隙,胸大肌下部,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

【配伍】配少泽、膻中治乳痈;配少泽、足三里治乳少。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位置】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在第五肋间隙,胸大肌下部,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

【配伍】配少泽、膻中治乳痈;配少泽、足三里治乳少。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穴位密码网解释:

【主治】乳痛、乳腺炎、乳汁不足、胸痛、胸下满痛、臂肿痛、咳嗽、呢逆、乳汁分泌不足、乳房肿痛等。

【功效】宣肺止咳、宽胸增乳、通乳化瘀、宣肺利气。

【保健原理】本穴归属足阳明胃经。坚持按摩,能燥化脾湿、紧实胸部。

【穴位配伍】1、乳汁不足配伍穴位:乳中穴、乳根穴。

疾病概述:妇女生产后,乳汁不出或者乳汁很少,不够婴儿食用。

按摩顺序与技法:正坐或仰卧,用大拇指或者食指,轻捏乳头揉转,或者用食指的指腹按压乳头,会有一种又麻又痒的感觉。同时按揉左右两乳头,每次轻揉2分钟,然后按摩乳根穴3分钟。

2、乳痈配伍穴位:少泽穴膻中穴、乳根穴

3、肋间神经痛配伍穴位:大椎穴肩井穴、乳根穴

生活水平提高,人量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致使成年女性患上乳腺增生、乳房纤维囊肿、乳瘤、乳癌的比率不断升高。要保证乳房的健康和美丽,每天早晚各花三分钟按摩乳根穴,能使胸部的齐种血凝气淤得到缓解,对乳房能起到良好的自我保健作用,也有使乳房丰满的效果。

不容穴Bùróng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探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主治】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配伍】配中脘治胃病。

【刺灸法】直刺0.5~0.8寸。

承满穴Chéngmǎn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布;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配伍】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0.8~l寸。

梁门穴Liángmén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配伍】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关门穴Guānmén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配伍】配足三里、水分治肠鸣腹泻。

【刺灸法】直刺0.8~1.2寸。

太乙穴Tàiyǐ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主治】胃病,心烦,癫狂。

【配伍】配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滑肉门穴Huáròumén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胃痛,呕吐,癫狂。

【配伍】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天枢穴Tiānshū

【位置】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泄泻。

【刺灸法】直刺l~1.5寸。

【附注】(l)大肠的募穴;(2)《千金》孕妇不可灸。

外陵穴Wàilíng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布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

【配伍】配子宫、三阴交治痛经。

【刺灸法】直刺l~l.5寸。

大巨穴Dàjù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

【配伍】配中极、次髎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l~1.5寸。

水道穴ShuǐDào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配伍】配三阴交、中极治痛经、不孕。

【刺灸法】直刺l~1.5寸。

归来穴Guīlái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配三阴交、中极治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l~l.5寸。

气冲穴Qìchōng

【位置】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壁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

【配伍】配气海治肠鸣腹痛。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冲脉所起。

髀关穴Bìguān

【位置】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配伍】配伏免治痿痹。

【刺灸法】直刺l~2寸。

伏兔穴Fútù

【位置】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解剖】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配伍】配髀关、阳陵泉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l~2寸。

阴市穴Yīnshì

【位置】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腿膝痿痹。

【刺灸法】直刺l~l.5寸。

梁丘穴Liáng Qīu

【位置】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l~1.2寸。

【附注】足阳明经郄穴。

犊鼻穴Dúbí

【位置】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剖】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配伍】配阳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刺灸法】向后内斜刺0.5~l寸。

足三里穴Zúsān lǐ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法】直刺1~2寸。

上巨虚穴Shàngjùxū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配足三里、气海治便秘、泄泻。

【刺灸法】直刺l~2寸。

【附注】大肠经下合穴

条口穴Tiāokǒu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配伍】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l~1.5寸。

下巨虚穴XiàJùXù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配伍】配天枢、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直刺l~1.5寸。

【附注】小肠经下合穴

丰隆穴Fēnglóng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解剖】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风池治眩晕;配膻中、肺俞治痰多咳嗽。

【刺灸法】直刺l~1.5寸。

【附注】足阳明经络穴

解溪穴JiěXī

【位置】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解剖】在拇长伸肌膜与趾长伸肌胫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配伍】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足阳明经所行为“经”。

冲阳穴Chōng Yáng

【位置】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解剖】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

【配伍】配大椎、丰隆治癫狂痫。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足阳明经所过为“原”。

陷谷穴Xiàngǔ

【位置】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解剖】有第二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主治】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配伍】陷谷、上星、囟会、前顶、公孙、治卒面肿。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足阳明经所注为“输”。

内庭穴Nèitíng

【位置】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腓浅神经足背支。

【主治】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配伍】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足阳明经所溜为“荥”。

厉兑穴Lìduì

【位置】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支。

【主治】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配伍】配内关、神门治多梦。

【刺灸法】浅刺0.1寸。

【附注】足阳明经所出为“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