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十六年春,王正月,公在晋,晋人止公。不书,讳之也。 齐侯伐徐。楚子闻蛮氏之乱也,与蛮子之无质也,使然丹诱戎蛮子嘉杀之,遂取蛮氏。既而复立其子焉,礼也。 二月丙申,齐师至于蒲隧。徐人行1成2。徐子及郯人、莒人会齐侯,盟于蒲隧,赂以甲父之鼎。叔孙昭子曰:“诸侯之无伯3,害哉。齐君之无道也,兴师而伐远方,会之有成而还,莫之亢4也。无伯也夫。《诗》曰:‘宗周既灭,靡所止戾5。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勩6。’其是之谓乎。” 三月,晋韩起聘于郑,郑伯享之。子产戒曰:“苟有位于朝,无有不共恪7。”孔张后至。立于客间。执政御之,适客后。又御之,适县间。客从而笑之。 事毕,富子谏曰:“夫大国之人,不可不慎也,几为之笑而不陵8我?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国而无礼,何以求荣?孔张失位,吾子之耻也。”子产怒曰:“发命之不衷9,出令之不信,刑之颇类,狱之放纷,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10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侨之耻也。孔张,君之昆孙,子孔之后也,执政之嗣也,为嗣大夫,承命以使,周于诸侯,国人所尊,诸侯所知。立于朝而祀于家,有禄于国,有赋于军,丧祭有职,受脤11归脤,其祭在庙,已有著位,在位数世,世守其业,而忘其所,侨焉得耻之?辟邪之人而皆及执政,是先王无刑罚也。子宁以他规我。” 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12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且吾以玉贾罪,不亦锐13乎?” 韩子买诸贾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14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毋强贾,毋或匄15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16,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17二罪?敢辞之。” 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子齹赋《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产赋郑之《羔裘》。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叔赋《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终乎?”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萚兮》。宣子喜曰:“郑其庶18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贶19起,赋不出郑志,皆昵燕好也,二三君子数世之主也,可以无惧矣。”宣子皆献马焉,而赋《我将》。子产拜,使五卿拜,曰:“吾子靖乱,敢不拜德?”宣子私觐于子产以玉与马,曰:“子命起舍夫玉,是赐我玉而免吾死也,敢不藉手以拜?” 公至自晋。子服昭伯语季平子曰:“晋之公室,其将遂卑矣,君幼弱,六卿强而奢傲,将因是以习,习实为常,能无卑乎?”平子曰:“尔幼,恶20识国?” 秋八月,晋昭公卒。 九月,大雩21,旱也。 郑大旱,使屠击、祝款、柎竖有事于桑山。斩其木,不雨。子产曰:“有事于山,蓺22山林也,而斩其木,其罪大矣。”夺之官邑。 冬十月,季平子如晋葬昭公。平子曰:“子服回之言犹信,子服氏有子哉。” 【译文】十六年春,周景王正月,鲁昭公在晋国,晋国人强留鲁昭公,不记载,是忌讳。 齐景公征伐徐国。楚平王听说蛮氏部落发生动乱,因与蛮氏间没有人质,派然丹引诱戎蛮子嘉而杀死他,于是占取蛮氏部落,不久立其儿子为继承人,符合礼仪。 二月丙申日,齐军到达蒲隧,徐国人言说平定。徐国君主及郯国人、莒国人会见齐景公,在蒲隧结盟,送给齐景公甲父之鼎。叔孙昭子说:“诸侯没有霸主,很有危害。齐景公无道,起兵征伐远方的国家,盟会有平定而返回,没有人能够抵抗,这就是没有霸主的缘故。《诗经》上说:‘周氏宗族已被灭,你却没有止暴戾。当朝大夫离乡去,谁人知道我劳苦。’说的就是这个吧。” 三月,晋国韩宣子访问郑国,郑定公设宴招待。子产告诫说:“如果在朝廷上有位置,不要有不恭敬的行为。”孔张后到,站在客人中间。主持典礼的人挡住他,于是去到客人后面,又挡住他,他又到悬挂乐器的中间等待,客人因此而笑他。 事情完毕后,富子劝谏说:“对待那大国的人,不可以不谨慎,他们笑话难道不是欺凌我们?我们都有礼貌,他们还是鄙视我们,国家没有礼仪,怎能求得荣耀?孔张失去自己的位置,是先生的耻辱。”子产发怒说:“发布命令不恰当,发出命令后不诚信,刑罚偏颇不平,诉讼放任混乱,参与朝会不恭敬,接受命令不听从,招致大国欺凌,疲惫民众而无功,罪过来到而不知,是我公孙侨的羞耻。孔张,是君主哥哥的孙子,是子孔的后代,是执政的继承人,是嗣大夫,接受命令而出使,周旋于诸侯各国,为国人所尊敬,为诸侯所知晓。他在朝中有官职而家中有祖庙,于国有俸禄,于军有赋税,丧事祭祀有职位,接受祭肉归还祭肉,都祭祀在祖庙,已有固定位置,他家在位已有几代人,世代守着自己的家业,现在忘记自己的位置,我怎么会为他感到羞耻?不正派的人把这些归罪于我这个执政,等于说先王没有刑罚,先生不如以其他事来规劝我。” 韩宣子有一对玉环,其中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韩宣子向郑定公请求要回,子产不给他,说:“这不是官府保有的器物,我们君主不知道。”子太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先生也没有其它要求,我们对晋国不可以有二心,晋国、韩先生,都不可以轻视,如果正好有坏人在其中挑拨离间,鬼神正好帮助他,兴起他的凶气怒气,后悔哪里还来得及?先生为何爱惜一只玉环,以取得大国的憎恨?何不求来送给他?”子产说:“我并没有轻视晋国而且有二心,而是始终要侍奉他们,因此才不给他,这是为了忠实诚信的缘故。我公孙侨听说君子不是怕没有财物,而是怕没有树立美善的名声。我公孙侨又听说治理国家不是怕不能侍奉大国抚育小国,而是怕没有礼仪安定人们的位置。那大国的人,命令小国,而都要求获得满足,将用什么源源不断供给?一次给了一次不给,罪过就大了。大国的要求,如果不符合礼仪就驳斥,他们哪里有满足的时候?我们要是成为他们边境内的城邑,那么就失去了作为国家的地位了。如果韩先生奉命出使,而要求玉环,他的贪婪就太过分了,难道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我们就失去了国家的地位。韩先生成为贪婪的人,将怎样使用?我们以玉买来罪过,不是太急切了吗?” 韩宣子从商人那里买来玉环,已经成交了,商人说:“必然要报告君大夫。”韩宣子请求子产说:“前些时我请求这只玉环,执政认为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因此不敢再次请求,如今我从商人那里买来,商人说,必须报告此事,谨敢以此请求。”子产回答说:“从前我先君桓公,与商人都是从周国迁居出来,并肩协作以耕种,砍去此地野草杂木,斩断蓬蒿藜藋,而共同居住,世代都有盟誓,以互相信任,说:‘你不背叛我,我不强买,不乞求不掠夺,你有赚钱的买卖和宝贵的货物,我不加过问。’凭仗着这个誓言,所以能互相保护,直到今天。如今先生以友好光临敝邑,而告诉我们强迫买卖于商人,是教导敝邑背叛盟誓,恐怕不可以吧。先生得到玉环而失去诸侯,必然是不愿作为的。如果是大国的命令,而供给没有标准,郑国,虽然是穷乡僻壤,也是不干的。我公孙侨如果献上玉环,不知晓所成就,谨敢私下布达。”韩宣子把玉环退回去,说:“我韩起不敏悟,岂敢因求玉而贪求两种罪过?请求退还玉环。” 夏四月,郑国六个卿大夫在城郊为韩宣子饯行,韩宣子说:“几位君子请赋诗,韩起也可以知晓郑国的志向。”子齹歌赋《野有蔓草》,韩宣子说:“孺子很好,我们有希望了。”子产歌赋郑国的诗篇《羔裘》,韩宣子说:“我韩起不敢承担。”子太叔歌赋《褰裳》,韩宣子说:“我韩起在此,岂敢劳累先生或他人?”子太叔拜谢。韩宣子说:“善哉,先生所说的很对,要不是有此事,恐怕不能善终吧?”子游歌赋《风雨》,子旗歌赋《有女同车》,子柳歌赋《萚兮》,韩宣子欢喜说:“郑国有希望了,几位君子以君主的命令赏赐我韩起,所赋之诗不超出郑国的志向,都是表示亲昵友好的,几位君子都是传了几世的大夫,我可以没有畏惧了。”韩宣子对他们都献上马匹,而歌赋《我将》。子产拜谢,也让五位卿大夫拜谢,说:“先生安定动乱,岂敢不拜谢恩德?”韩宣子私下进献给子产玉器与马匹,说:“先生命令舍弃玉环,是赏赐给我玉而免我一死,岂敢不借此薄礼以表示拜谢?” 鲁昭公从晋国返回,子服昭伯对季平子说:“晋国的公室,恐怕要衰卑了,君主年幼,六位卿大夫强大而奢侈骄傲,将因此成为习惯,习以为常,能够不卑下吗?”季平子说:“你年轻,怎么能识别国家大事?” 秋八月,晋昭公去世。 九月,举行求雨祭祀,是因为旱情。 郑国大旱,派屠击、祝款、柎竖祭祀桑山,砍去山上的树木,还是不下雨。子产说:“祭祀山神,就应该培植山林,反而砍去山上的树木,罪过很大呀。”于是剥夺了他的官邑。 冬十月,季平子去到晋国参加晋昭公葬礼。季平子说:“子服回的话还是可以信任的,子服氏有儿子了。”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期间。主要记述了八件事,一是鲁昭公还在晋国,是因为晋国强迫他留下。二是齐景公征伐徐国,又占取蛮氏部落,后与徐国结盟。三是晋国韩宣子访问郑国,孔张因为年纪大而站错位置。韩宣子想要玉环,遭子产拒绝,韩宣子幡然醒悟,拜谢子产。四是鲁昭公终于从晋国返回。五是晋昭公去世。六是鲁国发生旱情,于是举行求雨祭祀。七是郑国也发生旱情,郑国官员反而去砍伐树木。八是鲁国季平子去到晋国参加晋昭公葬礼。 —————————————————— 【注释】1.行:(háng航)《易·艮·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书·禹贡》:“祗台德先,不距朕行。”《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小雅·大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诗·大雅·大明》:“乃及王季,维德之行。”《管子·山权数》:“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尔雅·释诂下》:“行,言也。”郭璞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论语·里仁》:“放於利而行,多怨。”《战国策·燕策》:“行而无信。”清洪颐煊《读书丛录》卷八:“《左氏哀元年传》:‘因吴太宰嚭以行成。’服虔注:‘行成,求成也。’《管子·山权数篇》:‘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是皆行为言也。”这里用为言说之意。 2.成:(chéng呈)《书·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左传·成公十一年》:“会于稷,以成宋乱。”《国语·越语》:“遂使之行成于吴。”这里用为平定之意。 3.伯:(bà罢)通“霸”。原指春秋时诸侯的首领。《诗·小雅·吉日》:“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管子·侈靡》:“众能,伯;不然,将见对。”《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荀子·儒效》:“一朝而伯。”《荀子·成相》:“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韩非子·难四》:“桓公五伯之上也。”这里用为称霸之意。 4.亢:(kàng抗)通“抗”。匹敌、抵御。《左传·宣公十三年》:“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庄子·应帝王》:“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5.戾:(li力)《诗·小雅·雨无正》:“周宗既灭,靡所止戾。”《诗·小雅·节南山》:“降此大戾。”《诗·大雅·抑》:“哲人之愚,亦维斯戾。”《管子·水地》:“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论语·阳货》:“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荀子·荣辱》:“果敢而很,猛贪而戾。”《韩非子·五蠹》:“诛严不为戾。”《韩非子·显学》:“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也。”《字林》:“戾,乖背也。”这里用为暴戾、乖张、违逆之意。 6.勩:(yì义)见“勚”。《诗·小雅·雨无正》:“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勩。”《尔雅·释诂上》:“勚,劳也。”这里用为劳苦之意。 7.恪:(kè客)《书·盘庚》:“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诗·商颂·那》:“温恭朝夕,执事有恪。”《管子·弟子职》:“既拚盥漱,执事有恪。”《礼记·祭义》:“严威俨恪。”《孔子庙碑》:“追存二代三恪之礼。”《鲁峻碑》:“敬恪恭俭。”《说文》:“恪,敬也。”《字林》:“恪,恭也。”这里用为谨慎、恭敬之意。 8.陵:(líng玲)古同“凌”。《易·渐·九五》:“鸿渐于陵。”《书·毕命》:“以荡陵德,实悖天道。”《管子·小匡》:“存鲁陵蔡,割越地。”《国语·晋语十一》:“袭侵之事,陵也。”《礼记·中庸》:“在上位,不陵下。”《荀子·致士》:“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韩非子·奸劫弑臣》:“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苍颉篇》:“陵,侵也。”《玉篇·阜部》:“陵,犯也。”《广韵·蒸韵》:“陵,侮也。”这里用为侵犯之意。 9.衷:(zhōng中)《书·皋陶谟》:“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管子·白心》:“有中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左传·庄公六年》:“而后立衷焉。”《荀子·子道》:“不从命乃衷。”这里用为适合、恰当之意。 10.罢:(bà坝)《管子·霸言》:“骥之材,而百马伐之,骥必罢矣。”《左传·昭公三年》:“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国语·周语中》:“有优无匮,有逸无罢。”《韩非子·说林上》:“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广雅·释诂一》:“罢,劳也。”《广韵·支韵》:“罢,倦也。”这里用为疲惫之意。 11.脤:(shèn肾)古代祭社稷用的生肉。《左传·成公十三年》:“成子受脤于社。”《谷梁传·定公十四年》:“天王使石尚来归脤。”《广雅》:“脤,肉也。” 12.偷:(tōu媮)《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故用智者不偷业,用力者不伤苦。”《老子·四十一章》:“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荀子·解蔽》:“偷则自行,使之则谋。”这里用为轻视之意。 13.锐:(ruì瑞)急切。《左传·昭公十六年》:“且吾以玉贾罪,不亦锐乎?”陆机《五等诸侯论》:“夫进取之情锐,而安民之誉迟,是故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惮。” 14.艾:(ài爱)通“刈”。《诗·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管子·侈靡》:“其君无余地与他若一者,从而艾之。”《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饥。”。《荀子·正论》:“墨黥,慅婴;共,艾毕;菲,对屦;杀,赭衣而不纯。”这里用为刈割,斩除之意。 15.匄:(gài丐)古同“丐”。讨取。《左传·昭公六年》:“不樵树,不采蓺,不抽屋,不强匄。” 16.艺:(yì易)标准、准则。《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布常无艺,征敛无度。”《左传·昭公十三年》:“贡之无艺,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国语·越语》:“用人无艺。”《国语·晋语》:“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17.徼:(jiǎo搅)通“侥”。贪求。《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左传·文公二年》:“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史记·匈奴列传》:“患其徼一时之权。”汉王充《潜夫论》:“乃义士且以徼其名,贪夫且以求其赏尔。” 18.庶:(shù树)《书·皋陶谟》:“庶明励翼。”《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管子·国蓄》:“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尔雅·释言》:“庶,幸也。”《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韩非子·内储说上》:“然则若白公之乱,得庶无危乎?”《玉篇·广部》:“庶,幸也,冀也。”这里用为希冀之意。 19.贶:(kuàng况)《诗·小雅·彤弓》:“我有嘉宾,中心贶之。”《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施贶寡人,寡人受贶矣。”《列子·力命》:“神医也,重贶遣之!”《说文》:“贶,赐也。”鲍照《拟古》:“羞当白壁贶。”《魏书·世祖纪》:“天降嘉贶,将何德以酬之?”这里用为赐、赏赐之意。 20.恶:(wù务)《管子·小匡》:“则恶有不可者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恶识宗?”《左传·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孟子·离娄上》:“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荀子·儒效》:“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广韵》:“恶,安也。”这里用为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21.雩:(yu于)《周礼·司巫》:“则帅巫而舞雩。”《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荀子·天论》:“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说文》:“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这里用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仪式之意。 22.蓺:(yi艺)同“艺”。《诗·齐风·南山》:“艺麻之如何?衡从其亩。”《诗·唐风·鸨羽》:“不能艺稷黍。”《诗·大雅·生民》:“以就口食,蓺之荏菽。”《左传·昭公十六年》:“艺山林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说文》:“艺,种也。”这里用为种植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