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公六年

 解决人生问题 2018-09-11

定公六年

 

【原文】六年春,郑灭许1,因楚败也。

二月,公侵郑取匡,为晋讨郑之伐胥靡也。往不假道于卫;及还,阳虎使季、孟自南门入,出自东门,舍于豚泽。卫侯怒,使弥子瑕追之。公叔文子老矣,辇2而如公,曰:“尤3人而效之,非礼也。昭公之难,君将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鞶鉴,苟可以纳之,择用一焉,公子与二三臣之子,诸侯苟忧之,将以为之质。此群臣之所闻也。今将以小忿蒙旧德,无乃不可乎。大姒4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而效小人以弃之,不亦诬乎。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毙之,君姑待之,若何?”乃止。

夏,季桓子如晋,献郑俘也。阳虎强使孟懿子往报夫人之币。晋人兼享之。孟孙立于房外,谓范献子曰:“阳虎若不能居鲁,而息肩于晋,所不以为中军司马者,有如先君。”献子曰:“寡君有官,将使其人。鞅何知焉?”献子谓简子曰:“鲁人患阳虎矣。孟孙知其衅5,以为必适晋,故强为之请,以取入焉。”

四月己丑,吴大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国大惕6,惧亡。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扬。令尹子西喜曰:“乃今可为矣。”于是乎迁郢于鄀,而改纪其政,以定楚国。

周儋翩率王子朝之徒,因7郑人将以作乱于周。郑于是乎伐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

六月,晋阎没戍周,且城8胥靡。

秋八月,宋乐祁言于景公曰:“诸侯唯我事晋,今使不往,晋其憾9矣。”乐祁告其宰陈寅。陈寅曰:“必使子往。”他日,公谓乐祁曰:“唯寡人说子之言,子必往。”陈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见溷而行。赵简子逆,而饮之酒于绵上,献杨楯10六十于简子。陈寅曰:“昔吾主范氏,今子主赵氏,又有纳焉,以杨楯贾祸,弗可为也已,然子死晋国,子孙必得志于宋。”范献子言于晋侯曰:“以君命越疆而使,未致使而私饮酒,不敬二君。不可不讨也。”乃执乐祁。

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诅于五父之衢。

冬,十二月,天王处于姑莸,辟11儋翩之乱也。

【译文】六年春,郑国灭掉许国,是因为楚国战败。

二月,鲁定公侵犯郑国夺取匡地,这是为晋国讨伐郑国的攻打胥靡。去的时候不向卫国借路,等到回来,阳虎让季桓子、孟献子从卫国的南门进入,东门出,驻扎在豚泽。卫灵公发怒,派弥子瑕追击。公叔文子已经告老还乡,坐着人力车去见卫灵公,说:“责备别人而又效法他,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鲁昭公危难时,君主准备用文公的舒鼎,成公的宝龟,定公的鞶鉴作为礼物,如果有人能送鲁昭公回国,对这些宝贝就可以任选一样,公子以及几个大臣的儿子,诸侯如果为鲁昭公操心,就可以让他们作为人质。这是臣子们都听到的。如今以小小的愤怒掩盖过去的恩德,恐怕不可以吧。太姒的儿子,唯有周公、康叔是互相和睦的。如今效法小人以抛弃和睦,不是受欺骗吗?上天将使阳虎多罪以使他灭亡,君主姑且等待着,怎么样?”卫灵公于是停止行动。

夏,季桓子去到晋国,献上郑国的俘虏。阳虎强派孟懿子前去向晋夫人送礼。晋国人同时设宴招待他们。孟孙站在房外,对范献子说:“阳虎如果在鲁国不能居住了,而卸除责任来晋国,晋国不能让他做中军司马,有先君在上。”范献子说:“我们君主设置官职,将会选择适当人选,我鞅怎能知道?”范献子对赵简子说:“鲁国人担忧阳虎了。孟孙知道有裂痕了,以为他必然要来晋国,所以勉强来请求,以取得进入的机会。”

四月己丑日,吴国太子终累击败楚国水军,俘获了潘子臣、小惟子及七个大夫。楚国于是大为戒惧。秦国子期在繁扬战败。令尹子西高兴地说:“如今可以治理了。”于是开始从郢城迁到鄀地,修改纪事及其政事,以安定楚国。

成周的儋翩率领王子朝的徒众,凭借郑国人准备在成周作乱。郑国在此时征伐冯地、滑地、胥靡、负黍、狐人、阙外。

六月,晋国阎没率兵卫戍成周,而且在胥靡修筑城邑。

秋八月,宋国乐祁对宋景公说:“诸侯间唯有我们侍奉晋国,如今使者不去,晋国必然不满。”乐祁把此话告诉他的宰臣陈寅。陈寅说:“必然会派先生前往。”过了几天,宋景公对乐祁说:“唯有我喜欢先生的话,先生必然前往。”陈寅说:“先生立了继承人后再动身,我们家族也就不会灭亡了。唯有君主知道我们是知难而去的。”于是让乐溷拜见宋景公后而动身。赵简子迎接乐祁,在绵上饮酒,乐祁献上六十面杨木盾牌给赵简子。陈寅说:“从前我们侍奉范氏,如今先生侍奉赵氏,又有进奉的礼物,用杨木盾牌招来祸患,不可以这样作为,然而先生死于晋国,子孙必然在宋国得志。”范献子对晋定公说:“以君主的命令越过疆界而出使,没有完成使命就私下饮酒作乐,不恭敬两国君主。不可以不声讨。”于是逮捕了乐祁。

阳虎又和鲁定公与三桓在周社结盟,和国都人在亳社结盟,在五父之衢举行盟誓诅咒。

冬十二月,周敬王居处在姑莸,躲避儋翩的动乱。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期间。主要记述了八件事,一是郑国趁楚国战败之机灭掉许国。二是鲁定公侵犯郑国夺取匡地。三是鲁国季桓子去到晋国奉献俘虏,孟懿子也去到晋国给晋国夫人送礼。四是吴国太子终累击败楚国水军,楚国令尹子西趁机治理楚国,将国都从郢城迁到鄀地。五是晋国派兵卫戍成周。六是宋国乐祁出使晋国,与赵简子饮酒,得罪范献子,而被范献子诬告拘押。七是阳虎又和鲁定公与三桓盟誓。八是周敬王为躲避儋翩之乱而居住在姑莸。

——————————————————

【注释】1.许:地名,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战国初期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故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诗·鲁颂·閟宫》:“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景公伐鲁,傅许,得东门无泽。”《左传·隐公十一年》:“夏,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

2.辇:(nian)《诗·小雅·黍苗》:“我任我辇。”《周礼·乡师》:“与其輂辇。”《左传·庄公十二年》:“以乘车辇其母。”《左传·襄公十年》:“辇重如役。”《楚辞·七谏》:“骥踌躇於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战国策·赵策》:“恃辇而行。”《说文》:“輦,挽车也。”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

3.尤:(yóu)《书·君奭》:“罔尤违,惟人。”《左传·襄公十五年》:“尤其室。”《老子·八章》:“夫唯不争,故无尤。”《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礼记·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孟子·梁惠王下》:“畜君何尤。”《吕氏春秋·诬徒》:“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这里用为责备之意。

4.姒:(sì四)古以兄妻为姒,弟妻为娣,相谓亦曰姒。弟妻称兄妻为姒。《左传·成公十一年》:“吾不以妾为姒。”《尔雅·释亲》:“娣妇谓长妇为姒妇。”《墨子·明鬼下》:“则先死者非父则母,非兄而姒也。”《释名·释亲属》:“少妇谓长妇曰姒,言其先来已所当法似也。”

5.衅:(xìn)《左传·庄公十四年》:“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孔颖达疏:“衅是间隙之名。今人谓瓦裂龟裂皆为衅。”《后汉书·律历志上》:“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这里用为缝隙、裂痕之意。

6.惕:(tì替)《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心焉惕惕。”《管子·大匡》:“惕而有大虑,非夷或莫容小白。”《说文》:“惕,敬也。”《玉篇·心部》:“惕,惧也。”这里用指为警惕、戒惧之意。

7.因:(yīn)《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诗·大雅·嵩高》:“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管子·君臣下》:“通者质,宠者从,此数之因也。”《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扬榷》:“辩惠好生,下因其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8.城:(chéng)这里用作动词,修筑城邑。《左传·隐公元年》:“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9.憾:(hàn)《管子·版法解》:“如此则众无郁怨之心,无憾恨之意。”《左传·宣公二年》:“以其私憾。”《左传·文公十四年》:“不可使多畜憾。”《论语·公冶长》:“敝之而无憾。”《国语·鲁语下》:“无憾而后即安。”《孟子·梁惠王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礼记·中庸》:“人犹有所憾。”《广雅》:“憾,恨也。”这里用为遗憾、不快、不满之意。

10.楯:(dùn)古同“盾”。《左传·定公六年》:“而饮之酒于绵上,献杨楯六十于简子。”《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这里用为盾牌之意。

11.辟:(bì毕)通“避”。《周礼·掌交》:“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管子·权修》:“刑罚不审,则有辟就。”《左传·庄公九年》:“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孟子·离娄上》:“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荀子·荣辱》:“不辟死伤。”《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不辟亲贵,法行所爱。”这里用为回避、躲避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