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经不仅与肝肾有关,还和它们有关系?

 369蓝田书院 2016-05-20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行前后或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甚者可致昏厥的一种病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指出:“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痛经的发病机制不外乎“虚则不荣而痛”“实则不通而痛”两方面。其病位虽在胞宫、冲任,却与五脏关系密切。



与肝相关

  叶天士云:“妇科杂病,偏于肝者居多。”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其经脉络阴器,抵小腹。若肝血充盈、肝气调达,则满溢之血通过冲任下注胞宫,定期疏泄,月事如常。若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可引发痛经,正如《傅青主女科》所云:“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痛生”。

若肝气郁滞,疏泄失司,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宜疏肝理气,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若气滞日久,瘀血形成,治疗之时需辅以活血祛瘀之品,如加用桃仁、红花、赤芍之类;若肝血不足,致血海空虚,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治宜补血养肝,方选四物汤加减;若肝经受寒,寒则收引,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治宜温经散寒,方选温经汤加减。然肝者,体阴而用阳,故临床治疗肝气郁滞或肝血亏虚时,多体用并治,疏肝之时佐以补血,或补血之时佐以疏肝

与肾相关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肾气充盛,化生天癸,是月事如常的前提。《素问·奇病论》说:“胞脉者,系于肾”,肾为先天之本,元阳藏于肾,能温煦胞宫,推动胞脉气血运行,使胞脉气血畅通,通则不痛。且肾藏精,肝藏血,肝肾同居下焦,精血可以互化,肾精充足,亦能化生肝血,使血海充盈,胞脉得养。

若肾阴精亏损,无以化生天癸,或化生肝血作用减弱,致血海不充,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治宜补肾填精,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若肾阳气不足,无以温煦胞宫,或无力推动胞脉气血运行,血行迟缓,不通则痛,治宜补肾助阳,方选肾气丸加减。

与脾相关

《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水。”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妇人之经水亦赖以生。《女科经纶》引陈良甫的话:“妇人以血为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营卫不足,月经不行,寒热腹痛,或崩带症,皆脾胃不足所生病。”可见痛经、崩漏、带下病皆与脾关系密切。

若脾气虚弱或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血海空虚,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治宜补气健脾,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若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日久化热,湿热流注,阻遏胞宫,亦能产生痛经。治疗之时需辨明正虚与邪实之轻重缓急,或补气健脾为主,或清热利湿为主,或两者同施,方可选四君子汤合清热调血汤加减。

与心相关

《素问·评热病论》曰:“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五脏生成》又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女科经纶》引虞天民曰:“妇人百病皆自心生。”由此可见胞宫在经络上借胞脉与心直接联系,并在生理、病理上与心相关。妇人以血为本,经水由血所化,而心主血,既可推动血液的运行,又可化生血液,故心与月经的正常与否关系密切。若思虑过度,心血暗耗,乏血归肝,血海失充,胞脉失养,因虚致痛,治宜补血养心,方可选四物汤加减;若心气不足,无以推动胞脉内气血运行,或不能“化赤”濡养胞脉,皆可导致痛经,治宜补益心气,方可选四君子汤加减。

与肺相关

  《素问·五脏生成》曰:“诸气皆属于肺。”若肺气充足,则可保持全身气机调畅,并助心行血;若肺气不足,可致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正如《医述·女科原旨》所谓:“血之行与不行,无不由于气……气主于肺,其义可知”。若血滞胞宫,则为痛经。

《灵枢·营卫生会》又指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说明血的生成及输布均需肺的参与。若肺气不足,血之化生减少,致血海空虚,或不能正常输布周身,胞脉失养,亦可引发痛经。治宜补益肺气,方可选补肺汤加减。


痛经与五脏相关,而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在生理、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故临证之时不可将其截然分开,应遵循“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辨明是一脏还是多脏病变,再据经择药,如此方能提高疗效,使患者早日康复。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