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纽约设计师的衣橱私话

 昵称535749 2016-05-20
2016-05-18 04:01 | 豆瓣:豆瓣书店

【编者按】于晓丹是一名内衣设计师,在纽约第五大道厮杀的十余年时间里,先后为 Maidenform、Elle、Vanity Fair、Vera Wang Princess等多个知名品牌提供设计,现在拥有独立内衣品牌Emily Yu。而在成为设计师之前,她更为大众所熟知的身份是文学译者,曾经翻译出了被称为“最好版本”的中文版《洛丽塔》、也是雷蒙德·卡佛最早的中文译者。在《我的衣橱故事》这本书里,她几乎是以敞开自己隐私的方式,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对穿衣的态度,也看到了时尚这个工业如何既温暖又残酷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纽约设计师的衣橱私话

点击购买

文\于晓丹

图\源自《我的衣橱故事》


纽约设计师的衣橱私话

写作“我的衣橱故事”专栏,起初是应编辑卫臻的提议。她当时供职于四川一家由品牌服装支持的刊物《花样盛年》,因为看到我在另外一家刊物上写的一篇小文而有了一个新颖的想法。

我还记得那是两年前的夏天,我正在大理度假。那天气压很低,太阳不亮却有种高原特有的穿透热力,我从古城人民路往洱海走着,突然电话响了,传来个年轻的女声。她的刊物我完全不熟悉,不过,她的想法却唤起了我的写作欲望。她说,讲讲你自己喜欢的品牌吧。你不是总说我们对中档品牌的了解太少,我们又太需要一个坚实的中档市场了么。我举着电话走了一路,除了后来我们为稿费标准曾谈论了两个回合,其他一切合作细节都在那条路上一拍即合了。

说实话,我的衣橱相当杂乱。要说有些什么品牌可能一时不易厘清,不过要说没有什么倒简单。第一没有的,是奢侈品牌大logo。记忆中, 我从没买过一件超级流行名牌流行物品——哦,当然没那么绝对,还是有 Ferragamo的一双平底鞋和一只黑色小手包。它们是我刚刚从助理设计师擢升为副设计师后,廖老师送的一份生日“大礼”。不过,那时候的 Ferragamo完全不是流行风向标式的名牌(现在也还不是),一直走着可以保持经典气质的设计风格。那双鞋和那只手包即使今天穿戴,也的确仍不必有过时之虞。

第二没有的是地摊货。我早就不在类似纽约的中国城这种具有山寨文化特点的地方买东西了。这么说,是因为早年是买过的。记得上海襄阳市场特别红火的时候,我去上海出差,受美国设计师朋友之托买Balenciaga机车包。因为价格太好,买到手的时候很是得意了一阵。可转过头心里就不安起来:如果像我这样以设计谋生的人都做这种事,服装这个行业还有什么前途?加上后来听朋友说那几件A货没用多久就都出了问题,成了弃之可惜的垃圾。我对这样的垃圾最是厌恶。人类的生存资源有限,为什么我们还要生产这种纯粹垃圾的垃圾?! 从那以后,我对仿冒品就持完全抵制的态度了。


纽约设计师的衣橱私话

点击购买《我的衣橱故事》

我的衣橱,概括地说,主要是由中档品牌填满的。出现在这本书中的21个品牌,基本都属于这个市场,都是我自己穿过的、心仪的或至少是曾经非常心仪的。

中档市场一直让我特别关注,一说起来就总有特别多的话要说。也许因为我全职做内衣设计师的十年,一直在为中档市场服务,因此对这个市场的逻辑性、合理性都有更深的认知。

所谓中档市场,介于高档奢侈品和低档消费品之间。美国的这一块市场特别厚实。入行一段时间以后我也了解到,很多情况下,高档品牌只是公司的门面,可能也只是整个工业的脸面,为纽约服装业源源不断供血的,其实一直是服装中心里多如牛毛的无名公司和无名设计师做的中小品牌。它们才是这个工业最坚定的心跳,是大多数设计师流泪最多的地方, 辛苦的泪,被苛责、被训斥,也因被赞赏而流的泪。看一个国家服装工业的程度,本土高档名牌固然是重要标志,但更为标志的,还是它的中间市场。这个市场是社会最大的和真正的需求所在,是市场无限可能性所在,它应该为大多数人消费得起,更为重要的,大多数人应该可以从这个市场的消费中得到满足、愉悦,甚至骄傲,而不是羞于启齿。为着如此的状态,在这个市场里奋斗的人需要拿出做高档品牌的热情、品位、态度和道德,不如此,美国第一夫人就不可能有底气穿真正的平民市场货,比如J. Crew;不如此,我们的第一夫人就只能穿独一无二的特别定制,民族工业的振兴也就只能跟少数人有关。

我之所以有兴趣写“衣橱故事”专栏,也是因为这几年回国的机会多了些,时间长了些,有了很多对比。两年前,中国市场常让我有“要么只是高档大牌,要么就是仿冒地摊货”的不满足,总看不到在这两者间由中间阶层支撑的平衡,心里不免着急。很多收入和年龄都处于中段的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衣物,有些品牌貌似针对的是他们,可其售价相较于收入 水平实在太高。这一部分的需求巨大,却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假冒的高档品牌自然会顺势出现。这让我觉得我需要为这个市场做点什么,“衣橱故事”就是一种努力吧。


纽约设计师的衣橱私话

不过,在回忆和记录与这21个品牌的结缘过程中,我已经强烈感受到过去十几年欧美服装工业的结构发生的多种变化。受快时尚冲击、网店分羹,中档品牌的日子都不如20世纪90年代那么好过了。尤其这一两年间,,也就是书中这些文章陆续完成的期间,这种变化似乎更为剧烈。今年年初,为配合结集我到相关店铺去拍照,却发现有的品牌店铺已悄然关张,甚至在曼哈顿已没有一家实体店;有的品牌原先在四五家百货公司有独立销售区,现在只残留于一家仓储式折扣店里。这样的情形让我惋惜不已。时尚业常说“Today you are in, tomorrow you are out”,残酷固然残酷,可毕竟雁过留声,我相信对于一个国家的服装工业来讲,服装品牌是否经历过这个由盛到衰的过程终究是不同 的。假如能从中得到借鉴经验,这也算是这本书的一个意义吧。

我的衣橱里其实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品牌,JNBY(江南布衣),尤其在我北京的家,随便拎出十件衣服,大约六七件都是JNBY。我曾经想过,如果不写写它,这本书应该就不能 算完整。不过最后,我还是放弃了。JNBY是个非常文艺的本土品牌,可并不小众。有一次, 我和我另一本书的编辑、图书设计师一起吃饭,说起来我们才突然发现穿的都是JNBY。我们三个人,无论年龄、身材轮廓和气质都不太一样,却都可以是JNBY的理想消费者,这应该是因为JNBY身上具有的不向传统审美或价值妥协的态度在吸引我们。这也正是我理解的JNBY的文艺气质所在。

特别希望日后有机会写一本“新衣橱故事”,全部介绍本土品牌,JNBY肯定会像这本书里的agnès b.那样开篇。


纽约设计师的衣橱私话

近几年,我的衣橱里增加最多的,是独立设计师品牌。这种品牌比起一般大众市场的价格贵些,但它的独特性却特别让我享受。也许是年龄大了,不必频繁更换穿戴了,用买十件大众货的钱买一两件禁得住琢磨、也禁得起回味的衣物,好像已成了更让我满意的生活方式。当然,住在纽约也有这样的便利。纽约拥有众多优秀独立设计师,才思荟萃,众英积聚。身居此而不享受这些,岂不“身在福中不惜福”?而且,我也会自责没有尽到一个居民的基本义务。像所有地方的独立设计师一 样,纽约的独立设计师生存状态也从没安全过,一直风雨飘摇、步履维艰。每次在NOLITA或Brooklyn走一趟,就会发现又有几家曾经钟爱的小店不见了。假如我曾买过那个设计师的作品,这时虽然伤感却也会庆幸,多亏我在遇到他的时候没有错过他,也希望我的不错过在他权衡放弃或继续时能给他一点点勇气——“啊,曾经那个人说那么喜欢我的作品呢。”我们都希望我们居住的城市多样化,对单调乏味深恶痛绝,可你为多样化尽过薄力了吗?

纽约的独立设计师界从来不缺少生命力,旧的去了,新的总会顽强出现。如果有机会,我希望我的“衣橱故事”能有下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一定要献给艰难却骄傲生活着的独立设计师们。


纽约设计师的衣橱私话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

卫臻。小朋友,衷心祝福你心想事成。

《花样盛年》。谢谢你们给了我很好的写作环境。而且在处理稿费方面,你们是我合作过的最有职业道德的媒体,每一笔稿费都准时发放,每次发放都标注清晰,免除了我所有不必要的后顾之忧。这本来应该是职业本分,可因为多数做不到,做到的就弥足珍贵。

谢谢苍苍。“衣橱故事”被你邀请到豆瓣上开专栏,让我这个文艺老青年终于跟文艺轻青年阵地发生了一点点实质性的关系。而且,还让我结识了——思楠。谢谢你一路的宽容支持和善解人意。 明静。你是我遇到的最贴心的图书设计师。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衷心感谢读者。你们永远是我继续的动力。

2015.5.11


纽约设计师的衣橱私话

豆瓣书店线上有售,点击购买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