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花源记新解

 老刘tdrhg 2016-05-20
 
桃花源记新解


       相信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在《桃花源记》里面看到了自己梦想生活的影子,这篇美文小品着实清秀似水却又神韵无穷。但是也却是因为它太美,人们却忽略了它更深层的意蕴和含义,就像人们往往忽略美女学者的成就而不止地称赞她的美貌一般,令人遗憾。而《桃花源记》中被忽略的深层含义便是作者隐喻在美文中的政治意图。
 
“桃源”:古人政治理想的范本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600余年。在陶之前不是没有过政治家。你看,贾谊是政治家,他的《过秦论》剖析暴秦之灭亡何等精辟,但汉武帝召见他时“不问苍生问鬼神”,仍旧穷兵黩武;诸葛亮是政治家,是智者的化身,但他用尽脑汁,也不过是为了帮刘备恢复汉家天下;曹操是政治家,雄才大略,横槊赋诗何其风光,但刚为曹家挣到一点江山底子,转瞬间就让司马氏篡权。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况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是成语“陶侃惜分阴”的那个陶侃),就是一个为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
 
       陶渊明曾多次出入权贵的幕府,但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黑暗了。东晋王朝气数将尽,争权夺利,贪污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陶渊明曾四隐四出,因家里实在太穷,无力养活6个孩子,公元405年时他已42 岁,不得已便第五次出山,当了彭泽县令。这更让他近距离看透了政治。
 
       东晋从公元377年起实行“口税法”,即按人口收税,每人每年缴米三石。但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纷纷隐瞒人口,国家收不到税,就抬高收税标准,每人五石。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小民的负担更重,纷纷逃亡藏匿,国库更空。陶渊明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大刀阔斧地搞改革。
 
       陶渊明是个知识分子,骨子里是心忧国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年轻时他就曾一人仗剑游四方。你看他的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他绝不只是一个东篱采菊人。所以鲁迅说陶渊明除了“静穆”之外,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一时彭泽县里削富济贫、充实国库的政改实验搞得轰轰烈烈。正是:莫谓我隐伴菊眠,半醉半醒酒半酣。翻身一怒虎啸川,秀才出手乾坤转!
 
       但是上层的一个利益集团已经形成,哪能容得他这个书生“刑天舞干戚”来撼动呢?当年,干部考察时“督邮”(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员)来找麻烦。部下告诉陶渊明,按惯例这时都要行贿,给点好处。陶渊明大怒: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
 
       回家之后便写了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回去吧,故乡的田园就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快回呢?让我的心灵受这样的折磨,实在不行。这个世道与我不合,还出去干什么呢?)
 
       这次为官对他刺激太大了,他对官府,对这个制度已经绝望。他向往尧舜时那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生活;向往《山海经》里的神仙世界;向往古代隐士的超尘绝世。此后,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57岁时写成了这篇320字的《桃花源记》。作者纵有万般忧怨压于心底,却化作千树桃花昭示未来,虽是政治文字却不焦不躁,不偏不激,于淡淡的写景叙事中,铺排出热烈的治国理想,这种用文学翻译政治的功夫真令人叫绝。但这时离他去世只剩下6年了,这篇政治美文可以说是他一生观察、思考的结晶,是他思想和艺术的顶峰。
 
   “桃源主义”:开政治幻想先河
 
       陶渊明是用文学来翻译政治的。在《桃花源记》中他塑造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地,往来耕作,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是一个自自在在的社会,一种轻轻松松的生活,人人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这里没有阶级,没有欺诈,没有剥削,没有烦恼。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当政治家们为怎样治国争论不休时,作为文学家的陶渊明却轻轻叹了一声:“不如不治。”然后就提笔濡墨,描绘了一幅桃花源图。这正如五祖门下的几个佛家大弟子为怎样克服人生烦恼争论不休时,当时还是个打杂小和尚的六祖却在一旁叹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人性本自由,劳动最可爱,本来无阶级,平等最应该。不是政治家的陶渊明走的就是这种釜底抽薪的路子。
 
       陶渊明之后又过了1200多年,欧洲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而且巧得很,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也是用文学作品来表达未来社会的蓝图,但不是散文,是两本小说,在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极大(所以《桃花源记》也应归入政治文献而不只应存在于文学史中)。这就是1516年英国人莫尔出版的《乌托邦》和1637年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出版的《太阳城》。甚至这两本书的构思手法与《桃花源记》也惊人地相似。
 
       陶渊明是假设打鱼人误入桃花源,而《乌托邦》是写一个探险家在南美误登上一孤悬海中的小岛。岛上绿草如茵,四周波平浪静。街上灯火辉煌,家家门前有花园。每个街区都有公共食堂,供人免费取食。个人所用的物品都可到公共仓库任意领取,并无人借机多占。探险家在这里生活了5年,离开后将此事传于世人,就如武陵人讲桃花源中事一样。《乌托邦》成书后顷刻间风靡欧洲,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世界。
 
       1637 年,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出版了一本书《太阳城》。很巧,还是陶渊明的手法。一个水手在印度洋遇险上岸,穿过森林进到一座城堡,内外七层,街道平整,宫殿华丽,居民衣食无忧。在这个城市里没有私产,实行供给制。服装统一制作,按四季更换。每日晨起,一声长号,击鼓升旗,大家都到田里劳动。没有工农之分,没有商品交换,没有货币。总之一切都是公有,需求由政府实施分配。又是那个水手归来“海客谈瀛洲”,如同武陵人讲桃花源。
 
       这本书同样传遍世界,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又一个里程碑。就幻想理想社会类的文学作品而论,有三大里程碑:《桃花源记》、《乌托邦》、《太阳城》。
 
       为了追求真实的桃花源,除出书外,还有人身体力行地去实验。
 
       1825年,英国人欧文用15万美元在美国买了一块地,办起一个“新和谐公社”。
 
       这公社规划得十分理想,有农田、住宅、学校、医院等。公社成员一律平等,也是吹号起床,集体劳动,吃公共食堂。没有交换,没有货币。算是一个西洋版的“桃花源”。可惜这个公社来得实在太早,与时下的生产力水平、道德标准相差太远。墙内清贫而浪漫的生活,抵挡不住墙外资本主义金钱、名利的诱惑,维持了两年,实验宣告失败。
 
       总结来说,《桃花源记》这篇文字优美、满富思想更影响深远的的“政治美文”,其作用远在其他文章本身之上,这种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思想文化更开启了世界构建理想社会先河的美文实在值得典藏品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