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茶盏:嘉德春拍藏品先睹为快

 天宇楼33 2016-05-21

收藏虽无捷径,但给您一点点建议或参考,也许可让您少走些弯道!





不同的飲茶方式,決定著茶器的不同。唐宋之際,茶風盛,茶具生產蔚為大觀。飲茶已被提升到精神層面,成為藝術情操。中國嘉德香港2016春拍將於5月31日舉行“摶泥幻化──中國古代陶瓷”專場,誠意為您呈獻古人茶之禮儀,茶之文化。


台北故宮藏  傳宋徽宗《十八學士圖》局部


唐代茶碗中最常見的是越窯青瓷碗、邢窯白瓷玉璧足碗。宋人吃茶以點茶法為之,一改唐代直接將茶末放入茶釜或茶鐺中煮茶的方式,點茶的「點」為滴注之意,湯即是沸水,宋人把茶末置於茶盞,以茶瓶注湯點啜,故稱點茶。宋代點茶又可分兩式,一種是一般抹茶,研碾成末後點茶飲用;另一種就是鬥茶,為鬥試家所用。兩者方式大致相同,只是後者更講求技巧,注重點茶過程中茶湯的變化。茶末攪勻,湯花浮面緊貼盞沿不退的稱之為「咬盞」,鬥茶時不能出現茶面湯花或茶末和湯分開的現象,或不咬盞。鬥茶茶色亦尚白,以致需要黑釉茶盞來襯托茶色,便於觀察評判。故北宋以來,以建窯為代表的黑釉碗盞順勢而生且大為興盛。然而一般點茶則不必這樣嚴格,黑盞、青瓷、白瓷、青白瓷、窯變、彩繪等皆可。


Lot 816

金(1115-1234)

黑釉褐斑紋茶盞

A Black-Glazed Brown-Painted Tea Bowl

Jing Dynasty(1115-1234)

4.9cm high

HKD: 80,000-100,000

 

圓唇,撇口,壁斜直,淺圈足,足心乳突。施釉至下腹部,一圈積釉較厚,且十分齊整,顯工藝精湛。露胎處顯漿白色胎。內里黑釉地上灑醬褐色彩,自然垂灑向里心,斑駁耀眼,與黑釉底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具動感,不同於常見茶盞深沈靜斂。整器精工細作,修坯規矩有度,器身線條圓潤。胎釉特徵乃北方窯口製品。

 

Lot 817

北宋至金(960-1234)

醬釉茶盞

A Persimmon-Glazed Tea Bowl

Northern Song to Jin Dynasty (960-1234)

4.3cm high

HKD: 200,000-400,000

 

茶盞鬥笠形,斜直壁,與平面呈45度角,薄口微侈,淺圈足微撇,足心掛釉乳突。內外施醬釉,色澤均勻,呈半木光。修足規整,瓷土細潤,色灰。採用裹足滿釉、足底刮釉、匣鉢正燒的燒造工藝。外壁下腹、脛部有金屬物侵染,可知原有金屬盞托相配。此盞成形周正,胎薄體輕,形制優雅,製作上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醬釉製品。

 

宋代醬釉瓷器在定窯、耀州窯以及當陽峪窯等北方大窯都有燒造,除常見的茶盞外,還有蓋碗、瓶、壺、盞托、花口碗、花口盤等。有學者指出其可能有意仿照宋代醬色漆器特徵而成。當然,不可否認二者有密切關係,但醬釉瓷器自有其本身的發展演變,於此或僅能說它的流行或與宋代漆器盛行有著平行發展的關係,而不能說是絕對受漆器影響。

 



Lot 818

南宋(1127-1279)

吉州窯剪紙貼花薝卜花紋茶盞

5.7cm high

A Jizhou Paper-Cut ‘Gardenian’ Tea Bowl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HKD: 80,000-150,000

 

參閱:《雅俗之間——吉州窯瓷器特展》,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頁43,江西省博物館藏南宋黑釉剪紙貼花朵梅紋盞

《禪風與儒韻——宋元時期的吉州窯瓷器》,文物出版社,2012年,頁18、19,圖9,南宋漏花薝卜花紋盞;葉189,圖10,香港楊永德伉儷藏南宋漏花薝卜花紋盞

 

吉州窯創燒於唐末五代,終於元,品種繁多,地方特色濃郁,其中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裝飾風格聞名,木葉紋、剪紙貼花、玳瑁斑、虎皮斑、鷓鴣斑等,惟妙惟肖,獨具一格。

 

器口微微內斂,斜壁,深腹,底心圓狀凸起,淺圈足,足心淺挖。內壁口沿凸飾一周扁帶狀紋,仿沸水濺溢,外壁相對應處一圈微凹,便於持握。看似微小的變化,卻體現著古代匠師們無限的智慧。內壁釉色鱔魚黃,滿布細小的網格狀開片,其上剪紙貼花薝葡(卜)花紋,朵花紛繁飄散,趣味橫生。此式花紋常被習稱為梅花,劉新園先生則認為是薝葡(卜)花。又稱梔子花,花瓣六出,與五瓣梅花截然不同(註1)。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層薄,色顯醬褐。器身澀胎處施護胎鐵泥。底足露胎,胎色米黃,粗松似陶。吉州窯制器,重釉不重胎。坯胎的缺陷乃處地理壞境導致,能工巧匠揚長避短,刻意追求釉色變化以彌補坯胎的不足,於是,釉色千姿百態、坯胎粗糙隨意成為吉州窯兩個並存的顯著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吉州窯各式帶有裝飾紋樣茶盞的流行,似乎與鬥茶、點茶無涉,因為它並不符合「茶色白,宜黑盞」的要求,當為迎合新興禪茶煎飲方式的透明茶湯所設計(註2)。

 



Lot 820

南宋(1127-1279)

吉州窯菱形剪紙貼花茶盞

5cm high

A Jizhou Black-Glazed Paper-Cut Tea Bowl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HKD: 250,000-300,000

 

參閱:《世界陶瓷全集?12?宋》,日本小學館,1977年,頁108,圖105、106,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南宋建窯禾目天目茶碗

《雅俗之間——吉州窯瓷器特展》,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頁49,江西省博物館藏南宋黑釉剪紙貼花紋茶盞

 

在宋代,大江南北窯口眾多,裝飾技法各有千秋。唯有吉州永和窯的剪紙貼花,別開生面,獨樹一幟,令藏家傾心追求。而且吉州窯的匠師們不受單一技法局限,依據紋飾需要諸法並舉,是為一大特色。

 

此盞集剪紙貼花、灑釉於一身。薄口稍束,斜壁,深腹,小圈足,足心淺挖。內壁黃褐釉色地上,剪紙貼花三組菱形紋樣,釉面可見窯變產生的交融流淌。外壁黑釉地上灑釉裝飾,白色、乳白、蛋黃色等,斑駁瑰麗,與黑色底釉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釉不及底,圈足外少許露胎。胎色黃,含砂粗松。隨著燒造技術的進步,吉州窯產品施釉方法從半截釉發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滿釉,表現了窯工們極力庇短的願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觀念始終佔了上風。舊配描金漆盞托。


 



Lot 821

南宋(1127-1279)

吉州窯黑釉玳瑁斑茶盞

5.5cm high

A Jizhou ‘Tortoise-Shell’-Glazed Concial Tea Bowl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HKD: 80,000-100,000

 

參閱:《吉州永和窯》,文匯出版社,2002年,頁52,圖3-12,宋代玳瑁紋碗

 

玳瑁斑為窯變釉,其原理是在胎體上使用兩種氧化鐵含量不同的釉,燃燒時產生交融及流淌的效應,如同玳瑁紋理。吉州窯常見這種飾方法,黑釉地上呈現的彩斑顏色有兩種,一種是蛋黃色乳濁而不透明,另一種黃色透明,黑黃相間異常艷麗。

 

茶盞薄口稍束,斜壁,深腹,小圈足,足心淺挖。內外壁現玳瑁斑紋,黑黃相交相融,淋灕盡致,藝術風格別具。釉面光亮滋潤,具玻璃質感。釉不及底,圈足外少許露胎,胎色米黃,胎質稍顯致密,瓷化程度高。


 


Lot 823

南宋(1127-1279)

吉州窯黑釉灑彩碗

6.7cm high

A Jizhou Russet-Streaked Black-Glazed Tea Bowl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HKD: 180,000-200,000

 

參閱:《禪風與儒韻——宋元時期的吉州窯瓷器》,文物出版社,2012年,頁19(左),上海博物館藏南宋黑釉灑彩盞;頁42、43,圖27,南宋灑彩盞

 

在吉州窯經典製品中,口徑10至13釐米的茶盞常見,口徑逾15釐米的闊大者不多。


此碗胎體周正,端莊沈穩。唇口開闊微侈,外壁口沿下一周微束,內側順勢凸起回水線,亦便於持握。弧壁,深腹,內心圓形內凹,淺圈足,足心淺打窪,輪製旋痕顯見。除圈足外,滿施黑釉,烏黑勻淨,其上恣意揮灑黃褐色彩釉,與黑色底釉對比強烈,瀟灑明快,無所矯飾,渾然天成,具自然造化之美。黃褐色彩釉乳濁不透明,有冰裂狀開片紋。圈足露胎,胎色灰白,含砂顆粒,磚紅色墊燒痕可見,匣鉢正燒而成。



 ▲

Lot 825

南宋(1127-1279)

建窯黑釉兔毫茶盞

A Jian Black-Glazed ‘Silver Hare’s –Fur’ Tea Bowl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6cm high

HKD: 200,000-300,000

 

參閱:《世界陶瓷全集?12?宋》,日本小學館,1977年,頁254,圖253、254,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南宋建窯禾目天目茶碗

 

唐宋飲茶風盛,宋代尤以點茶、鬥茶為尚,且茶色尚白,以黑釉茶具鬥茶最適,其中建窯產品最負盛名,為宮廷貴胄、文人士大夫、僧道等階層所贊譽,文獻中多有體現。常見建窯兔毫盞有兩種,一為青黑地,一為醬褐地。醬褐地者宋人通稱其為紫泥、紫甌、紫盞等。蔡襄《茶錄》中說鬥茶「以紺黑兔毫盞為貴」,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皆指拍品式樣的青黑地兔毫者。

 

此式茶盞乃建窯最經典器形,薄唇口微侈,外壁沿下一圈微束,為持用方便而設,美觀實用並舉,符合宋人生活美學。深腹,底承較淺圈足,足內稍稍打窪。施釉不到底,近底處積釉一周較厚。口沿釉薄,一圈赭褐色。器身黑釉耀眼,乃上等發色。褐色兔毫絲絲垂流,仿若流星划過天際。建窯黑釉窯變效果的呈現取決於窯室氣氛、窯溫、窯位等諸多因素,非人力所能決斷,固每一件建盞都具有唯一性。底部露胎處,可見鐵色胎體,胎厚扎實,可保持茶汁溫熱而不燙手。

 

此件兔毫茶盞釉面瑩澤光亮,黑釉紺黑黝黝,金褐色兔毫絲絲垂垂,層次豐富。點茶其間,擊拂茶水後,所得茶面細沫,白黑相映,至雅至美。

 



Lot 828

南宋(1127-1279)

建窯醬釉兔毫茶盞

A Jian Persimmon-Glazed ‘Silver Hare’s- Fur’ Tea Bowl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5.5cm high

HKD: 150,000-200,000

 

參閱:《茶韻茗事——故宮茶話》,台北故宮,2010年,頁44,圖14,福建省博物館藏建陽縣蘆花坪窯址出土北宋晚期建窯醬褐釉兔毫紋茶盞(兔毫紫盞)

 

常見建窯兔毫盞有兩種,一為青黑地,一為醬褐地,皆為建窯名品,備受文人雅士推崇。醬釉或醬褐地兔毫盞,在宋代詩文中通常被稱為紫泥,如梅堯臣《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紫泥新品泛春華」;或紫甌,如蔡襄《北苑十詠》之六「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歐陽修《和梅公儀嘗茶》「喜共紫甌今宜酌,慕君瀟灑有餘情」;或紫盞,如梅堯臣《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兔毛紫盞自相稱,清泉不必求蝦蟆」等。稱謂雖略有差異,但所指皆為同一類制器無疑。雖然紫盞在宋代名氣響亮,但今人卻少有論及,甚至將宋代紫泥誤讀為明清紫砂茶壺,讓人心寒。

 

茶盞束口形,乃建窯經典器形。薄唇口微侈,外壁沿下一圈微束,為回水或持用方便而設,美觀實用並舉。深腹,底承淺圈足,露胎,胎體鐵色,胎厚扎實,可保持茶汁溫熱而不燙手。施釉不及底,口沿釉薄,一圈赭褐色。內外壁醬褐色為地,其上滿布青黑色絲縷,粗細、長短相雜,交融妙麗。底部積釉較厚,見垂珠。此盞器形、發毫、垂珠、修足皆可圈可點,不失為一件建窯兔毫紫盞妙品。


(转自:中国嘉德香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