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录(114)之故宫 武英殿陶瓷馆(9)

 荣纳堂 2023-08-23 发布于天津
转自 水一月


故宫



武英殿 · 陶瓷馆


早在距今约两万年前,我们祖先就发明了制陶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商之际,我国已能烧造原始瓷,到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又创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展览通选一千余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展品,从距今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到民国时期,力求反映中国陶瓷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2021.5.23-2021.10.30 分四次进宫,才拍完武英殿陶瓷馆……

内容鸿篇,件件精美,堪比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哪件都不舍弃之,所以,请慢下来,且听我慢慢道来……


光致茂美的景德镇窑青白瓷


景德镇客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当地古代属于饶州,故古人常称之为“饶州窑”。最迟在唐代景德镇窑已开始烧造瓷器,当时以生产青瓷为主。五代时期,主要烧造青瓷和白瓷。入宋后,制瓷业蓬勃发展,最著名的产品是北宋初开始创烧的青白瓷。因产品胎薄质坚、光致茂美,釉色青中闪白、白中泛青,颇似天然美玉,故被宋人比作青白玉。青白瓷造型丰富,除饮食用器外,还有文具、妆具、陈设器、明器、宗教造像等。装饰技法主要有刻、划、剔、模印、镂空、雕塑等,装饰题材多见花草、鸾凤、婴戏、水波、云气等纹饰。

在景德镇窑影响下,宋、元时期江西其他瓷窑以及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北等地一些窑场亦纷纷开始烧造青白瓷,形成庞大的青白瓷窑系,产品行销海内外。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花纹梅瓶

北宋(960-1127年)

26.6cm 口径5cm 足径8.5cm

瓶小口,折沿,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圈足。胎质洁白。瓶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青白釉。腹部刻划缠枝花纹,装饰花纹区域之上、下各刻划一道弦纹。此梅瓶形体比宋、金时期北方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烧造的梅瓶略显矮。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掩映下,若隐若现,给人以恬静素雅之美感。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以盘、碗、执壶类器较为多见,瓶类器较少见。这件梅瓶胎质洁白细腻,釉质洁净莹亮,用手指轻轻叩击,声音清脆,可谓光致茂美。虽历经千年,但仍完整无损,殊为难得。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系盖瓶 

 北宋(960-1127年)

 高21.6cm 口径3.6cm 足径10.8cm 

瓶小口,短颈,溜肩,圆鼓腹,圈足。肩部对称置圆环形双系。瓶附盖,盖如倒扣的酒盅。内、外施青白釉,盖口部、圈足内无釉露胎。釉质光润,釉面开有细碎片纹。青白瓷在白中闪青、青中泛白釉的掩映下,呈现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它所具有的透影性、胎薄质轻、釉质晶莹和轻轻叩击能发清脆声音的特征,若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形容可谓恰如其分。

景德镇窑青白釉

刻划缠枝菊纹双狮枕


 北宋(960-1127年)

 高15.5cm 面横17.6cm 面纵13cm 底横15.4cm 底纵12.3cm 

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呈如意头形,从中间往外渐翘,枕面刻划缠枝菊纹,外环以依枕面形状刻两道边线。中部雕塑作滚抱嬉戏状的双狮。下部承以椭圆形底座。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匀净。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因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之功用,故颇受人们喜爱宋、金、元时期曾广为流行,南北瓷窑大量烧造。其中宋代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釉枕颜色淡雅,釉面光润,具有天然青白玉的效果,当时即被人们称作“玉枕”。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牡丹纹注壶、温碗


 北宋(960-1127年)

 通高24cm 注壶高21.5cm 口径3.5cm 足径9cm 温碗高12.3cm 口径17cm 足径9.8cm 

注壶直口、斜肩、深腹、圈足。肩部对称置曲柄、弯流。附筒形盖,盖顶蹲坐一仰首翘尾狮子,形象生动。温碗作六瓣花式,深弧腹,圈足。注壶和温碗均内、外施青白釉,由于釉在高温下黏度小,易流淌,致使积釉处呈水绿色,釉薄处则偏白。注子肩部刻划缠枝牡丹纹。此器为出土物,由于长期在土壤中掩埋,釉面被腐蚀后失去光泽,出现不同程度的土沁,底部粘结大片凝固的土疤,不易剥离。

注壶与温碗合称注碗,为饮酒用器,兼具注酒、温酒功能。注壶是执壶的一种,有柄有流,大约出现在中唐以后。元代以前,古人饮用酒精浓度较低的粮食酒,由于细菌较多,饮前需加热。将注壶放进注满热水的温碗中,通过不断增减热水以调整水温,使酒水既能加温,又能保温,还可控温。已知较早的注碗实物出土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冯晖墓,而其真正流行是在两宋,不但陶瓷、金银注碗等实物众多,表现宴饮场面的绘画、墓葬壁画中也常可见到。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花纹梅瓶

南宋(1127-1279年)

31.7cm 口径4.6cm 足径9.6cm

瓶小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圈足。内、外施青白釉,圈足内和足底无釉。外壁刻划花装饰。颈部刻一道弦纹,肩部和近足处各刻两道弦纹,弦纹之间刻划缠枝花纹,状如漩涡。此瓶原为清代宫廷藏品。

景德镇窑青白釉

五孔花插


 南宋(1127-1279年)

 通高11cm 足距6cm 

花插下部为封口的三足洗状,外壁均匀分布8条凸线,平底略上凹。拱形顶中心置一花口瓶,周围等距离置4个贯耳扁瓶。通体施青白釉,釉质光润,釉面开细碎片纹。


光亮如漆的黑釉


宋、金时期,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黑釉瓷器。随着斗茶风俗的盛行,最适宜斗茶的黑釉茶盏风靡一时,产地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南方以福建的建窑产品最为著名,其胎体厚重,釉色漆黑光亮,有的釉面布满由氧化铁结晶而形成的斑纹,变化万千,人们赋予其颇具文采的名称,如“曜变”“鹧鸪斑”“兔毫”等。还有的以金彩、银彩在黑釉上描画纹饰。宋代建窑向宫廷进贡的茶盏,外底常刻划或戳印“进盏”“供御”标记。江西吉州窑工匠发挥聪明才智,创烧出玳瑁斑釉、剪纸贴花、木叶贴花等装饰技法。北方瓷窑烧造的黑釉油滴斑、酱色斑、凸线纹等品种,亦颇具特色。

建窑黑釉兔毫盏

 南宋(1127-1279年)

 高5.8cm 口径12.2cm 足径4.2cm 

盏敞口,深弧腹,圈足。口沿下凹进一周。内、外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垂流至近底处聚集成泪滴状。口沿处釉层因高温熔融状态下垂流变薄而呈酱褐色釉面析出毫状氧化铁结晶,俗称“兔毫纹”或“兔毛斑”。宋、元时期我国福建、四川、江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瓷窑都曾大量烧造黑釉茶盏,这与当时流行的斗茶习俗有密切关系。其中以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的建窑所烧造的黑釉曜变、黑釉鹧鸪斑和黑釉兔毫纹茶盏最为著名,曾受到一些宋代文人的品评和赞美。

建窑黑釉兔毫盏


 南宋(1127-1279年)

 高6cm 口径12cm 足径4cm 

盏敞口,深弧腹,圈足。口沿下凹进一周。内、外施釉,外壁釉施至近足处,釉有明显垂流现象,露胎处呈黑褐色。口部釉呈酱褐色。内、外壁黑釉地上均有细长的放射状免毫纹。此盏为建窑典型盏式之一,因盏壁内外有细长黄棕色或铁锈色放射状条纹,状如兔毛,故称“兔毫”。这种兔毫纹在显微镜下呈鱼鳞状结构,毫毛两侧边沿上各有一道黑色粗条纹,是由赤铁矿晶体构成,毫毛中间有许多赤铁矿小晶体组成。兔毫盏烧成温度一般在1330°C左右,在烧成过程中釉层中产生气泡,将其中的铁质带到釉面,当温度达到1300°C以上,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就流成条状,冷却时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此外,这类盏胎中的氧化铁含量高达9%,在高温状态下胎中的部分铁质会熔入釉中,对兔毫纹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黑釉凸线纹梅瓶

金(1115-1234年)

27.5cm 口径5.5cm 足径8.7cm

瓶撇口,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圈足。内、外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漆黑光亮,腹下部露胎。肩、腹部饰有多道凸线纹,4道一组,组与组之间以单线纹相隔。凸线处釉色较浅,呈酱褐色,与器身黑釉形成对比,简洁大方,使人耳目一新。

宋、金时期,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一些瓷烧造的黑釉瓶、罐等常以凸起的棱线作装饰,俗称“出筋”,多数为黑釉白条纹,亦有黑种褐条纹。布局可分为单线、复线、多线几种,使单调的釉面呈现变化之美。

怀仁窑黑釉油滴斑碗


 金(1115-1234年)

 高5cm 口径21cm 足径6.5cm 

碗敞口,深弧腹,圈足。内、外满施黑釉,釉色乌黑光亮,釉面布满银白色油滴状结晶,仿若大小不一的点点油花,故称“油滴釉”。“油滴”之状又如夏季夜空闪烁的繁星,使人目不暇接。《格古要论》形象地称之为“滴珠”此碗神奇之处在于注水后富于各种变化,如注入清水,则银色结晶愈加明亮,如夜空中的群星;如注满茶水,则结品闪现金黄色,颇为耀眼,充满神奇魅力。此碗胎和特征与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怀仁窑遗址调查时发现的瓷片标本相似,因此可断定此碗系山西怀仁窑产品。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画折枝梅纹碗

南宋(1127-1279年)

5cm 口径15.7cm 足径3.2cm

碗状如斗笠。敞口,斜直腹,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以玳瑁斑为饰,内壁为兔毫纹,并装饰一株剪纸梅花,简洁大方。多种装饰的综合运用,使主题纹饰更突出醒目。

 吉州窑黑釉剔花折枝梅纹梅瓶 

 南宋(1127-1279年)

 高19cm 口径5cm 足径6.8cm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内、外施黑釉。外壁剔刻一枝折枝梅纹,剔掉黑釉处露灰黄色胎,花蕊以褐彩勾画。南宋吉州窑烧造品种丰富,装饰技法多样,其中黑釉品种就见有黑釉剔花、剪纸贴花、木叶纹、玳瑁釉、窑变花釉、黑釉彩绘等。黑釉剔花是在黑釉上剔出花纹,剔掉黑釉处露胎,浅淡的胎色与黑釉形成强烈对比,装饰效果突出。吉州窑黑釉剔花制品造型除梅瓶以外,还见有长颈瓶、罐、碗等,装饰纹样以折枝梅最为常见。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凤纹碗

 南宋(1127-1279年)

 高6.8cm 口径16.4cm 足径4.9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内、外施黑釉外壁施釉近底足。外壁以黄褐釉随意点洒形成大小不一的斑点,与黑釉相称,似玳瑁纹理。碗内以剪纸贴花技法装饰3只飞凤,逆时针排列,相逐飞舞。宋代因斗茶、饮茶之风盛行,黑釉茶盏深受人们喜爱,在众多烧造黑釉瓷器的瓷窑中以建窑和吉州窑最负盛名。此碗是吉州窑工匠运用剪纸贴花装饰技法烧造而成。其做法是先将剪纸纹样贴在已施过深色底釉的器物上,再施一层较浅的黄褐色釉,揭掉剪纸,人窑经高温焙烧后,覆盖过剪纸纹样的部分显现出深色底釉,与二次所施黄褐色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剪纸纹样。吉州窑常见的剪纸贴花纹样除了飞凤以外,还见有花卉、蝴蝶、蝙龙,以及“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福寿康宁”三组吉语组合和“吉”“福”等吉祥宇样。将剪纸贴花工艺运用在瓷器制作上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寿州窑,用于装饰执壶和瓷枕,新颖别致,独具一格。

吉州窑黑釉玳瑁斑碗


 南宋(1127-1279年)

 高4.7cm 口径14.9cm 足径3.9cm 

碗撇口,斜直腹,小圈足。内、外施玳理釉,足端无釉。这种黑釉、斜直腹、大口小底的碗与建盏类似,是宋代的茶盏。宋人之所以使用这种造型和釉色的茶盏,与当时特殊的饮茶方式有关。宋代斗茶风靡一时,与元代以来逐渐流行的泡散茶不同,宋人用新鲜茶叶混合香料等制成茶饼,饮用前将茶饼碾为细碎粉末,储存于各类金属、瓷、漆质罐内。烹茶时,先将茶末调膏置于盏中,然后用滚沸的水冲点,同时用茶笼击拂茶汤,使茶末与水充分融合后泛出乳白色泡沫,饮用时茶末与茶汤同饮。斗茶以点汤时翻涌的白沫持久为上,而先在茶盏内壁沾染水痕为负。黑色的釉面宜于观察白沫、检验水痕,故黑釉茶盏成为斗茶的首选。

至于大口小底的造型,则是便于饮茶时茶末与茶汤同饮。假如宋人使用后来流行的用于喝散茶的那种底径较大、器壁较直的茶杯,茶末就会沾在内壁不易倾倒干净。不过,按照今人的眼光,作为日用器皿,大口小底的造型仍有缺陷,即饮茶时,盏口与底之间的距离大,端拿不够省力;而陈放时,由于圈足过小,重心不够稳,容易倾倒。其实,宋人在使用茶盏时均配合茶托子,饮茶时盏与托同举,无需担心不易端持;茶盏的收纳则如许多宋元时期壁画、绘画中表现的一样,是将一摞倒置,因而不必考虑重心问题。 

功能需求外,饮茶对于宋代文人士大夫来说,是雅致生活的象征。无论建窑茶盏的兔毫、鹧鸪斑、曜变等结晶釉,还是吉州窑的玳瑁釉,其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颇受崇尚质朴无华、清淡含蓄之美的宋代文人士大夫喜爱。

吉州窑黑釉玳瑁斑罐

南宋(1127-1279年)  

11cm 口径12cm 足径6cm

罐唇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收敛,浅圈足。罐外壁和内口部施玳瑁釉,余处素胎无釉。黑色底釉与黄色斑纹形成色差对比,与天然玳瑁极为相似,别具一番情调。玳瑁釉是一种窑变釉,先施一层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黑釉,其上再随意点染氧化铁含量略低的黄色釉料,经高温烧制后产生交融、流淌,千变万化,惹人喜爱。玳瑁釉是南宋吉州窑瓷器上常见的一种釉色,器物造型主要有瓶、罐、炉、碗等。

 吕梁窑黑釉黄褐彩折枝梅纹嘟噜瓶 

 金(1115-1234年)

 高22cm 口径3.5cm 足径13.5cm 

瓶小口,口下出楞,短颈,溜肩,硕腹,腹下渐收敛,圈足。内、外施黑釉,外壁黑釉地上绘褐色折枝花纹,寥寥数笔,折枝花跃然瓷上,生动自然。此瓶造型敦厚浑圆,淳朴可爱。此种瓶式多见于北方各窑,除黑釉品种外,还见有白釉褐花、白釉剔花等品种。黑釉褐彩是使用含氧化铁的贫铁矿石作为绘画原料,在黑釉地上描绘纹饰,经高温焙烧而成,花纹呈色如铁锈色,故亦称铁锈花。此种装饰手法多流行于北方瓷窑,以磁州窑产品最具代表性。器物造型见有瓶、罐、缸、盘、碗等。


绿釉纹胎执壶

 北宋(960-1127年)

 高9.5cm 口径3cm 足径5.5cm 

执壶小口内折,沉至肩部以下,平肩,瓜形腹,浅圈足。腹一侧置一短流,流口略低于肩部,另一侧置一曲柄,柄上饰3段绳结纹。壶身以黑、白两色胎泥绞出不规则纹理。执壶内、外和底足均施绿釉。

 当阳峪窑白釉绞胎罐 

 北宋(960-1127年)

 高9cm 口径3.6cm 足径5.1cm 

罐直口微敛,丰肩,鼓腹,圈足。罐体除口、足以外,均以褐、白两色泥料绞出有如羽毛般花纹。绞胎工艺始于唐代,借鉴制漆技术,以不同釉色的胎土绞成各种图案,如羽毛纹、树叶纹、木纹、云朵纹等。由于绞胎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因此目前所见器物一般均为小件器,常见盘、碗、小罐、小壶、枕等。陕西地区唐代章怀太子墓曾出土一件被认为是全绞胎的骑马人俑,但仔细研究后发现,这是一件以黑彩描绘绞胎纹理的仿绞胎产品。宋代烧造绞胎陶瓷的窑场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郊县窑、登封窑、宝丰窑、新安窑、修武窑和山东淄博窑等。此罐花纹与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岭村窑址发现的绞胎瓷片标本极为相似,因此可推断此罐为当阳峪窑(或称“修武窑”)产别。

黑釉夹素胎篦划水波纹玉壶春瓶

金(1115-1234年)

21cm 口径6.5cm 足径7.5cm

瓶撇口,细颈,垂腹,浅圈足。内、外施黑釉。外壁腹中部为刮去黑釉留下的素胎区,刻划两层水波纹,纹饰洗练大方。玉壶春瓶属于斟酒用具,在凝重深沉黑釉的衬托下,此瓶所饰具有动感的简约水波纹与端庄秀美的造型动静相生,相得益彰,使观者浮想联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