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国专家合作研究提升小麦育种及生产水平

 老玉米棒 2016-05-21
    “在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及所属的小麦工作组成立,以及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中国联合签订中国—南亚小麦工作组协议的基础上,有关各方应针对中国—南亚地区小麦育种和生产上存在的关键问题,尽快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在4月18日—26日举行的“2016中国—南亚、东南亚小麦育种新技术培训研讨会”上,来自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及中国云南的参会代表表达了开展小麦研究的迫切愿望。

    小麦是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的主要口粮作物之一,去年三国的小麦种植面积达1.56亿亩,平均单产170—180公斤/亩。孟加拉国75%的小麦消费依赖进口;尼泊尔全国75个县中有43个县粮食短缺;越南所需的小麦和面粉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水平,培育抗旱、耐高温、抗锈病的高产优良品种,是南亚各国小麦科研和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越南种植结构调整中,小麦是很有希望的替代作物,同时种植小麦也是越南山区农户解决粮食问题和减少贫困的一个可行项目,当务之急是找到合适的小麦品种。”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种植局粮食作物与食品处处长Nguyen Nhu Hai博士和越南农业大学Nguyen The Hung博士表示。越南进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Phan Tan Khanh介绍说,2002年以来越南农业部门先后从美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云南引进多个小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云杂”系列杂交小麦最适于越南中北部地区,表现高产,抗病、耐旱,2014/2015年公司引进“云杂5号”和“云杂6号”在越南6省1市试种600亩获得成功,高产区单产达6—7吨/公顷,2015/2016年扩大到1000亩。通过多年试种,初步明确了安沛、山罗、莱州、奠边4省适宜发展小麦种植。他表示,公司愿意继续承接云南的小麦品种在越南的种植项目,并希望与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在仔细了解、实地察看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杨木军团队“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和“杂交小麦育种技术”研发及应用情况后,孟加拉国农业研究所小麦育种高级科学家M. A Hakim博士、尼泊尔农业研究理事会大田和园艺作物分部主任S. P. Khatiwada博士、巴基斯坦国家小麦首席科学家A R Rattu博士及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植物科学分部主任M. Asim博士一致同意把“利用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新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加速小麦新品种选育”作为中国-南亚小麦工作组的第一个合作研究内容;同时希望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提供杂交小麦组合在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进行测试。

    各国小麦专家一致认为,云南与南亚、东南亚邻近,气候相似,在农业技术上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充分利用“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下的“小麦工作组”这一多边合作平台开展合作研究,将有助于利用中国(云南)的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高南亚小麦育种和生产水平,为改善南亚的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双方互惠互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