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鸟诗歌中的自我陪伴 | 朱周斌

 箭陵霄 2016-05-22


青鸟诗歌中的自我陪伴:后微博时代诗歌意义的一个例证


朱周斌

对我来说,出生于1982年的诗人青鸟,是一个诗坛上的新人。但这个新人的诗歌却并不稚嫩,非常恰当地具备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诗人所拥有的干净与深沉、感性与理性、深思与追寻这些相对来说极为不同的特征。简单地说,她的诗歌在不断地寻觅自我。在一个后微博的时代,她学会了用诗歌来陪伴自己。青鸟是一个象征:就在这不经意的几年里,就在诗歌不断边缘化的时代,仍然有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各种风格的诗人在属于各自的小世界里坚持写作和探索,这不仅仅意味着诗歌自身的价值,意味着网络化时代扁平文化的均质化倾向并非想象的那么无懈可击,意味着诗歌仍然具备人对于自身的存在不断地追问的能力。

“后微博时代”在这里并非指的是“微博消失”之后,而是指:微博及其类似的网络产品占据了某些年龄层及知识层之后、成为全面主导的交流形式之后。在这样一种新型的互联网表达形式与空间里,人可以不再与自己的内心相处,而是可以无限地找到它的替代形式:名人明星的生活;各种被制造出来的热门话题;身边微小的事物,比如一朵花、一张镜子里的笑脸……再加上手机数码功能的日益强大,不仅仅诗歌受到挑战,文学本身,甚至更进一步,文字书写本身,都日益受到视觉化经验与习惯的侵袭。由此,网络正在抽空我们对生活丰富性的感受,甚至在悄悄引导我们远离对自身心灵的关注与看护,诗歌写作不再有丰厚的土壤,一批又一批诗人迅速产生的景观也难以发生。这反证了一点:在后微博时代,一个单独的个体很容易迷失自我,很容易丧失“陪伴自己”的能力与意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却为少数的个体写作、摆脱了群体标签的个性化努力,提供了可能,诗歌反而恢复了文学本质上那种孤独与自我陪伴的功能。青鸟的诗歌即是很鲜明的一例。在她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人类仍然保持了坚持自我、陪伴自己的丰富形态。青鸟的诗歌中最醒目的词——为了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确立它的形象,请允许我用破折号来延宕它的到来——没错,正是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甚至无法引起我们特殊注意的词:“我”。但对青鸟来说,这个“我”是一个反复追寻、在情感与沉思之中不断试图去接近的对自我的寻觅,而这一寻觅的过程又不可避免地导向对于存在的追问,导向人如何“陪伴自己”的回答。

青鸟诗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与微博那种轻巧、视觉化、粉丝化的文化格格不入。在这样一个让人身体与思想都让陷入“舒服”之中的后微博时代,青鸟选择了一种可以称得上是自觉的对立姿势:

和时间无关的事物

才是和我们有关的

而大脑记住的

并不是身体记住的

身体记住的

并不是灵魂

所能记住的

在这首直接就叫《和时间无关的事物》中,青鸟为自己开辟了一条与现代大众主流生活相反的道路。她采用了尖锐的二分法:时间/永恒、大脑/身体、身体/灵魂。在这种被构造的二分法面前,世界与主体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不断否定的关系,个体的主体性得以不断强化,最终由此被一步一步地凸显出来。

到了该诗的结尾,她甚至毫不忌讳地使用了“本质力量”这样非常坚硬的词:

我的本质力量

就是摧毁你

让我们重新化作寂静

和未知

通过前面“否定肯定否定肯定”的推理与演绎,她找到了“本质力量”,找到了强大的自己,强大到甚至要想这个世界开战:“就是摧毁你”。但是,这种摧毁是什么?是回到时间之前,是回到一种万物还没有开始、还没有显现出它自身模样的状态:“让我们重新化作寂静/和未知”。理性的推理最后显露出诗意的质地:寂静。而寂静是一种等待、是一种一切将会重新建立源头、建立秩序的前一时刻。这是主体寻觅自我之路,自我确证之路。

这并非心血来潮的一时意气之说,而源自一种对于“自我”的坚定的渴望与信念:

我要成为自己的源头

奔流出灵魂的遥远

不断用明天的眼睛

回望今日

——《我要成为自己的源头》

“成为自己的源头”,而且,是以一种“我要”的语气说出来,这既像是一种决心的表达——可是,这也像是一个孩子式的呼喊。青鸟在这里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结论,不如说她更多地她仍处于一种“在路上”的过程之中。但这并非迷惘,在模糊之中仍有某种坚定的确定性,不过这一确定性本身并不具体,它更多地是一种信念,而非一种事实;它不在今天,而在那必然要到来的明天之中。正是这种未到而必然要到的感受与状态,使得一个人是丰盈的人、强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会随时会被另一种情绪、另一种可能所击败的人、一个需要爱和被爱来加以呵护的人。正是在信念与与害怕、坚定与犹豫之间,一个人所走过的道路才会如此真实、才会如此动人美丽:

我 是春天结出的所有疼痛

经历夏天的层层包裹

在秋天

获得苹果的美丽容颜

——《我要成为自己的源头》

诗歌用了季节的轮换与更替来进行高浓度的叙述,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场关于青春的隐喻,看成是一个人如何成长的心灵日记的诗意表达。它省略掉了复杂的、甚至是痛苦的故事,留下的只是轻轻浅浅的痕迹:美丽覆盖掉了忧伤,成熟的岁月,抹平了那些跌跌撞撞的岁月:

鱼儿游在水中的时候

它不能喊累

那么我游在尘世

应该亦如此从容

和宽容

请原谅我的跌跌撞撞

那是因为

对大地的诚实

那是因为

我需要反刍流逝的光阴

——我不是你看见的那一只风筝

诗歌中,孩子式的语气在减弱,不容置疑的信念也相对来说变成了一种对现实境遇的回望与理解。但是,不变的东西依然不变,在“请原谅我的跌跌撞撞”背后,并非是出于软弱或者悔恨,而是:“那是因为/对大地的诚实”。自我寻觅的主题自始至终都在支撑着这些作品,这是诗歌自身的力量源泉,也是一个人得以永远得以坚定地相信自己、相信世界的力量源泉。这就是诗歌存在的意义,也是存在本身的意义,二者相得益彰、相互扶持。在这个用各种网络短语、视觉图像、跟从时尚风潮的后微博时代,这种对人的存在本身孜孜以求的关注与努力,显得多么难能可贵和令人欣喜。

但必须要说的是,这仍然是人世间的存在,不是高滔于人世之外的存在;这是一个普通人对自我的寻觅,不是抽象的思辨式的对终极价值的寻觅;它游离于这个纷繁复杂、浮躁肤浅的时代之外,又深深地植根于这个时代美好的基础之中;这是一个多少有些与众不同的女子坚持不懈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但同时,她本身并非一个耽于某种幻想、不切实际、自我欣赏的女子形象,而是她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万千女子中的一个:

我们在一起

繁衍 生息

柴 米 油 盐

雨天 晴天

生活是原本混沌的镜子

在不断的擦拭中

正在呈现它辽远的内心

和深藏的美

——《七年》

“美”并不是因为它是高悬于我们头顶的空中楼阁之美,而是它就在普通生活之中。它的特殊性并非由于它刻意地与他人有所不同,相反,这不过是古老的命题、一代又一代饮食男女所共有的平淡的生活本身。我们爱着,但这爱并非鲜花、也非宝马名车家财万贯再无烦忧,这爱并非诺言,也非羡煞人的神仙伴侣,这爱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所有的犹豫彷徨,而是不断的、每时每刻的烦忧之中彼此的信守与相伴,是每一天蓬头垢面锅碗瓢盆鸡零狗碎纷纷扰扰之中彼此的体谅与包容。爱如此具体、如此朴实无华,但是,正是在这种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日子中,正是在彼此的关怀里,生活这“原本混沌的镜子”,在爱——这“不断的擦拭”中,是的:爱,首先是一个永不放松的行为,首先是永远不静止的动词——它改变了一切,把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非诗的日子,变成内心深处最美的存在,变成一个永恒的名词:“正在呈现它辽远的内心/和深藏的美”。大美不言,大爱无声,这些古老的哲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延续,生长。“我”就在其中,“我”就是这无限存在的“美”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我”相应地变成了“我们”,“我”就在这种无限丰富的网络中获得了自我、陪伴着自己。

通过青鸟的诗歌,我再次确证了诗歌的意义,再次对人类永恒的价值系统的确信不疑。答案并不新鲜,故事并不唯一;诗歌并不特殊,但它永恒;它从不热闹,但更不会凋谢。无论在微博上,在媒体里,你是否知道诗歌,是否阅读诗歌,无论你是否在乎有人还在写诗,无论你是否在乎我们是否是一个与你一样也不一样的诗人——但这些并不重要。诗歌并不会侵犯微博,也不会成为微信的热门话题;诗人也不会像明星一样,她或他的喜怒哀乐恩恩怨怨,永远不会占据网页的头条报纸杂志的头版——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你是否经意它,在乎它,知道它,诗,正在你所不知觉的隔壁发生,当你正在微博上成为别人的粉丝晾晒自己的照片的时候,诗,正在和你一样,写出其实也属于你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写出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美好与盼望——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诗,在这时代的静默处,为我也为你,阅读着心灵,书写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存在之美。它如此波澜不惊平淡无奇,却又如此震颤人心——无论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因为我们活着,无非是陪伴好自己,而这些陪伴好了自己的人,又在彼此陪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书写,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世界,更加令人迷醉更加美好的呢。

来源:《诗刊》20146月号下半月刊“发现”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