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铡刀下,高昂的头颅

 spyder13 2016-05-22

文│楚?梦

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的三位女性,她们地位不同、性格各异,尽管并非完美无缺,但她们嫉恶如仇的品德、美丽动人的气质和视死如归的勇气却是如出一辙。尽管被暴君消灭了生命,但她们倒在地上的头颅依然高傲,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迹。

【安托瓦内特王后】

——她是法国王后,有着高贵的血统和美丽的容貌,也有过不顾后果和不顾身份的任性行为。但她是坦荡和磊落的,面对囚禁与死亡,她表现出了一位王后的素质与勇气。她的名字叫玛丽?安托瓦内特。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原奥地利帝国公主,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斯蒂芬与奥地利女王玛丽?泰莉莎的第15个孩子。为了阻止英国、俄国和普鲁士的肆意扩张,法国和奥地利这两个敌对了几个世纪的欧洲大国缔结了同盟。1770年5月16日,玛丽?安托瓦内特作为她的母亲——奥地利女王巩固奥法联盟的一颗棋子,嫁给了法国王储路易十六。那年,玛丽?安托瓦内特才15岁。

贵为法国王妃和王后的安托瓦内特,在婚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始终未曾享受过已婚女人应该享有的床笫之乐。两千多个夜晚,路易无数次挑逗起她的情欲,却又让她的冲动无法得到满足。青春年少、活力四射的安托瓦内特不得不在梳妆打扮、交友调情中寻找快乐。安托瓦内特是一个天性叛逆的女人,她从来没有重视过沉闷的宫廷规矩,也从来没有意识到长幼尊卑的严肃性,她需要自由自在地生活。正如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所说:“她还是个天真的孩子。”(《断头王后》)她常常在傍晚时分从凡尔赛宫溜出来,走进巴黎灯红酒绿的娱乐场;亦常常参加化妆舞会,在疯狂中寻找刺激;还沉湎于赌博,常常通宵达旦。正式成为王后之后,她又整天沉浸于小特里亚农(凡尔赛宫中路易十五情妇玩乐的别墅),这是她的私人领地,连国王进来都必须要得到她的允许。在这里,她废除了所有规矩,完全不顾宫廷礼仪,随心所欲地玩耍、嬉闹。她追求奢华,不停地购买名贵首饰、服装,聘请专门的设计师为她设计服装。由于她的天生丽质与高贵气质,加上日日翻新的服装、首饰、发式,她成为全巴黎和整个法兰西的时尚标签,也成为欧洲上流社会女性争先效仿的榜样。

安托瓦内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傲,对所谓的名流贵族不屑一顾,几乎从不与他们交往;对于底层民众,她自然无暇顾及也不屑顾及。甚至对名流贵族趋之若鹜的路易十五的情妇杜巴丽夫人(已到凡尔赛宫将近两年),安托瓦内特在所有重大场合,也不曾与她有任何交流,哪怕是一句客套话——她看不起这位靠出卖色相赢得名利的下层女人。母亲、国王路易十五等,都希望这位未来的王后能给杜巴丽夫人一个面子,也给法国国王一个面子,可安托瓦内特坚决不从。直至两年后,母亲来信说,如果安托瓦内特再对杜巴丽夫人视若无睹,不仅会威胁到她自己的前途,而且马上会损害奥地利的国家利益——影响奥、西等国瓜分波兰的计划。

安托瓦内特不得不屈服于母亲。在一个元旦晚会上,当所有人都向杜巴丽夫人道祝福时,安托瓦内特也向她说了一句话:“今天的人真多啊。”区区几个字,不仅满足了杜巴丽夫人的愿望,也让路易十五默认了对波兰的瓜分——欧洲的局势因此而改变,但这应该是安托瓦内特唯一的一次屈服了。

婚后五年,在安托瓦内特母亲泰莉莎的一再过问下,尚在世的路易十五组织御医对路易十六的身体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只要动个小手术就可以解决问题。可路易十六还是拖了两年,直到安托瓦内特的哥哥——西班牙皇帝约瑟夫亲自跑到巴黎为妹夫打气,才让路易接受了手术。七年的婚姻生活因此有了夫妻之实。不久,安托瓦内特生下了一个女儿,之后又接连生下了两个儿子。儿女的出生,让她享受到了做母亲的快乐,她也开始渐渐收敛起野性,照顾儿女、看书读报、缝补刺绣……可法国王后专横、奢侈、放荡、愚蠢的名声早已远播国内外,受到人民的诅咒和消遣。其实,从做王妃开始,社会上便流传着许多关于她生活放纵及国王窝囊、无能的小册子或打油诗,其情节描写简直不堪入目。

1785年发生的“项链事件”,进一步恶化了安托瓦内特的名声。其实,她是“项链事件”的受害者,对整个事件一无所知,完全是一个叫沃卢瓦夫人的没落贵妇谋划的骗局之一。这条钻石项链原属两位巴黎珠宝商所有,他们曾向路易十五推销,供其作为馈赠情妇杜巴丽夫人的礼物,未果,后又希望路易十六买下赠给皇后,亦未能如愿。沃卢瓦夫人利用一心想得到王后垂青的红衣大主教罗昂的心理,谎称王后希望秘密获得这条项链,若他能与珠宝商议价协助购买,则王后准备正式与他交往。看过王后的信函(实为伯爵夫人伪造),并在凡尔赛宫花园与妓女假扮的王后会晤后,罗昂与珠宝商签订了分期付款的合约。但这位主教未能筹足头期款,无力支付,致使珠宝商直接向王后投诉,骗局遂被揭穿。

安托瓦内特将罗昂和沃卢瓦夫人投进了监狱,国王因考虑对王室和王后的影响,不同意公开审理此案,可王后却坚决要求公开审理——她要证明自己的清白。尽管法院判决沃卢瓦夫人罪名成立,可社会舆论却认为沃卢瓦夫人是在为王后顶罪,加上沃卢瓦夫人逃到英国后对王后进行大肆诽谤,安托瓦内特成了法国人心目中的邪恶女人。直至有一天,安托瓦内特陪同国王参加一个活动,当她听到人们只呼叫国王万岁时,她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她想挽回,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可她的悲惨命运无法改变。正如她的丈夫路易十六的命运无法改变一样——原因很简单,她不幸遇到了法国大革命,又不幸生为王后。

安托瓦内特是一个坚定的反革命派,她觉得国王的权威不容挑战,王室的尊严不能玷污。她看到革命浪涛来势汹汹时,想阻止丈夫的行为,可路易十六的改革决心是如此之大,安托瓦内特除了极其有限的干预之外,只好在内心里祈祷王室平安、法国平安。当法国陷入混乱、王室遭遇危险时,安托瓦内特以一己柔弱之躯,与少数忠于王室的力量不停地沟通、商议,请求自己的哥哥予以支持,试图力挽狂澜。大革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亦是雅各宾俱乐部的创始人米拉波(后来成为暗中极重要的保王派)这样评价安托瓦内特:“整个凡尔赛只有一个男子汉。”然而,她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

从国王和王室被一群妇女(其中有装扮成妇女的男人)以向国王要面包为借口劫持到巴黎开始,安托瓦内特和整个法国王室的命运就身不由己了。1791年6月20日,国王和王后在费森帮助下的那次逃亡,是他们求生的最后一线希望。可惜,就在他们即将到达目的地时,被革命思想鼓动起来的瓦伦民众拦住了。其实,安托瓦内特有好几次逃生的机会,她都一一放弃了。被押送回杜伊勒里宫后,曾有一位伯爵夫人打算把王后一人偷偷弄出宫,但被她坚决拒绝,她说:“我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我的余生要和我的家人一起共同度过。不管别人的评价如何,我们要勇敢地维护我们的地位和声誉。我残存的希望是我们的努力能为孩子们换来以后的幸福。”路易十六被处死后,被囚禁在丹普尔堡的安托瓦内特又有一次绝好的逃生机会,可惜因为后来情况有变,只能让安托瓦内特一人出逃,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称安托瓦内特拥有无数情夫,那不过是子虚乌有的诽谤陷害,唯有费森才是她38年短暂人生中的情人。他们相识于巴黎的一个化妆舞会,那时安托瓦内特还没有成为王后。这位瑞典青年贵族被安托瓦内特的美貌和无拘无束的性格吸引住了,安也对英俊潇洒的费森颇有好感。之后,费森便成为了凡尔赛宫的常客。后来这一情况被安托瓦内特母亲安排在她身边的密探得知,她受到严厉警告,费森也被迫回国,四年后才再次重逢。之后,他在安托瓦内特遭受软禁和囚禁的日子里,不顾自身安危,一次又一次秘密潜入住处,给她鼓励和帮助。当时,知道他们之间关系的人十分有限,直至19世纪下半叶,人们在瑞典城堡发现了安托瓦内特写给费森的大量情书,他们之间的爱情才为世人所知。透过一封封情意绵绵的信件,我们看到了一位忠于真情、需要情感抚慰的法国王后。

安托瓦内特有一种让其他人包括敌人佩服、尊敬的人格力量。无论是被软禁在杜伊勒里宫还是丹普尔堡城堡,抑或作为囚徒被关押在阴森恐怖的“死牢”;无论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还是默默无闻的造反派,都有可能在她面前转变立场,由敌人变成朋友,甚至敢冒上断头台的危险,为她传递信件、策划出逃。最典型的莫过于图朗了,他曾是1792年8月10日袭击杜伊勒里宫的领头羊,可他与被囚禁的安托瓦内特接触后,被这位高尚而不幸的女人所打动,转而成为她的支持者。逃跑事件败露后,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793年10月16日,安托瓦内特在断头台上终结了一生。一直到死,她都不曾向任何强大的势力屈服过,甚至连发怒、谩骂也没有过。当以妇女为主力的暴徒闯入凡尔赛宫要置她于死地时,她带着王储和公主站在阳台上,蔑视着丧心病狂的暴徒;当路易十六把革命者递过来的象征革命的红色帽子戴在头上时,她立即表示反对,并严拒士兵们送上来的“革命帽”;在革命风暴肆意时,她陪同丈夫参加公众活动,拒绝穿防身铠甲,晚上睡觉时坚决不要防卫;她走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着了路人的衣服,仍然向这位叫喊“杀死她”的人说“对不起”;她给儿子留下遗言,嘱咐他不要为父母报仇……只有一次,当起诉人用龌龊的手段诬陷她与五六岁的孩子乱伦时,她终于忍不住愤怒了,这可能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动肝火。

【“法兰西第一女杰”罗兰夫人】

——她因为婚姻与政治结缘,又因为大革命而登上施展才华的舞台。她把生命献给了理想,她用热血成就了伟大,她被后人称为“法兰西第一女杰”,她就是罗兰夫人。

罗兰夫人原名雅娜?玛丽,出生于巴黎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不出名的雕刻匠。雅娜自小便聪明过人,热爱阅读,具有同龄人中少见的文学、音乐、绘画和表达天赋。因受到父亲渴望平等思想的影响,她十分崇拜英雄人物尤其是古罗马时期的英雄人物,从小就立志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与大多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家一样,她也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认为用美德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她曾跟随祖母在乡下生活了三四年,那是雅娜最为幸福快乐的时光。

十四五岁时,雅娜已出落为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她在自述中说:“14岁的时候,我大概5尺高,已经完全发育,有漂亮的大腿,娇俏的双臀,高耸的胸部,窄薄的双肩,身姿优雅,步伐轻盈……”随着年龄的增长,雅娜对爱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最终遇到了她心仪的男人——比她大整整20岁的政治家和作家罗兰先生。25岁时,雅娜成为了罗兰夫人。婚后,罗兰夫人的写作能力突飞猛进,她优美的文风和奇特的想象力深受读者赞叹。

成就罗兰夫人的与其说是她的丈夫,不如说是法国大革命。作为政治家,罗兰先生是这场大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著名的吉伦特派的代表人物。在罗兰夫人的提议下,他们从宁静优美的拉普拉蒂尔搬到了巴黎,开始了这对夫妻的革命家生涯。

君主政体被彻底废除之前,罗兰曾两度出任内务大臣,而罗兰的一些改革措施和重大决定很多都出于罗兰夫人之手。1792年6月,就任内政部部长仅三个月的罗兰先生被路易十六解除了职务,原因是罗兰夫人代丈夫拟写了一封要求国王向支持王室的外国军队开战,和对不愿支持革命的教士进行处罚的“劝谏书”,其中的言辞之大胆、激烈惹恼了国王。罗兰夫人动员丈夫将“劝谏书”在国民大会上公开,这封信立即被广泛传播,罗兰先生被视为“爱国主义的殉难者”,受到空前的欢迎和尊重。罗兰先生再次出任内政部部长后,罗兰夫人又以严厉和威胁的口气,代丈夫起草了要求罗马教皇立即释放被关押的法国艺术家的抗议书,受到革命者的热烈欢迎。

罗兰夫人一手将丈夫打造成革命明星,她自己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女英雄。罗兰夫人并不避讳自己对丈夫事业的贡献,她曾说:没有她,丈夫也是出类拔萃的;有了她,丈夫便更加光彩夺目。罗兰夫人的强势和高调,引来了很多批评,认为她越俎代庖、夸夸其谈、野心勃勃。但罗兰夫人不以为然,她依然按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政治和改革中来。

每天,罗兰先生的客厅都是巴黎政客和革命者聚会的沙龙,先是她的丈夫与朋友们秘密讨论政务,结束后便会在大厅里与来宾们讨论热点问题,而大厅的主角无疑是罗兰夫人。罗兰夫人的口才、智慧、魅力让来客为之倾倒,后来雅各宾派的重要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很长一段时期都是罗兰夫人沙龙的常客。罗伯斯庇尔对罗兰夫人十分钦佩甚至崇拜,他曾模仿罗兰夫人的风格、语气发表公开演讲。他们因为共同的理想而成为朋友。当国民议会中不满罗伯斯庇尔的人想置他于死地时,罗兰夫妇将他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并请求议会负责人保护这位年轻人,让罗伯斯庇尔躲过了一劫。

对于法国大革命史了解不多的人,只知道吉伦特派是保王党,是革命的叛徒,殊不知,吉伦特派比当时任何一个革命派别都更激进,更迫切希望彻底摧毁君主专制统治。法国告别君主政体的主要功绩还在于吉伦特派,他们是在罗兰夫人的提议下,在她的客厅里开始密谋并实施废除君主制的(罗兰夫人还代丈夫起草了共和国方案)。对国王判处死刑的决议,也是在吉伦特派掌握议会多数的情况下通过的;向外国军队开战,更是吉伦特派的领袖人物布里索的坚定立场。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是大革命时期两个最大的革命派别,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建立一个平等的人民主权的社会。只是,吉伦特派不赞同杀戮扩大化,也不愿政府过多地干预市场,有点自由化的倾向,于是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分道扬镳。后来雅各宾派采取恐怖手段将吉伦特派赶出议会,这群满腹经纶、满腔热情的革命家,一个个被罗伯斯庇尔送上了断头台。

罗伯斯庇尔对吉伦特派开始大清洗时,不少吉伦特派的人物都逃跑了,包括罗兰和罗兰夫人的情人比佐。可罗兰夫人没有逃,她决心留在巴黎。在监狱里,她更是拒绝越狱和逃跑——她期望用鲜血去祭奠、挽救革命,去警醒革命者。

在法国宣布成立共和国之时,罗兰夫人欣喜若狂。她觉得当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她参与了共和国的缔造,亲眼见证了这个伟大的时刻。可转瞬间,她又失望了,与她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很多人,尤其是那些被送上断头台的革命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至死也没有弄明白,革命怎么会革到自己头上来了?罗兰夫人是少有的幡然醒悟者,身陷囹圄的她在写给罗伯斯庇尔的信中道:“我知道该怎样承受一切事情,我也很清楚在每一个共和国初期,对之起作用的革命,在变革中总会选择主要的参与者作为自己的牺牲品……我写信是为了给你启迪,命运变幻无常——民众的支持也是如此。看看前代那些革命人物的命运吧——先是人民的偶像,后是人民的统治者……但他们能够阻止他们的名字遭受后代人公正的咒骂吗……”(《法兰西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

在这段话里,罗兰夫人阐释了这样一种现象:革命者在起初都怀揣着伟大的理想——争取平等、自由、幸福等,为达到目的,不少人忽略了手段,直至暴力和厄运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才真正认识到革命的另一面,可为时已晚。他们没有或说很少想过自由平等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如果一方自由之后就剥夺另一方的自由,如果公平不包括全体公民,那自由、公平还有意义吗?

与很多法国女人一样,罗兰夫人也有自己的情人。他名叫比佐,是吉伦特派著名的革命家,一位风度翩翩的理想主义者。在共同的革命活动中,罗兰夫人不可救药地爱上他了,这曾让罗兰先生十分痛苦。罗兰夫人临死前给丈夫留下遗言:“原谅我,我尊敬的和引以为荣的丈夫,原谅我毅然结束了我奉献给你的生命。相信我,我的生命,更因为你的不幸而爱你,如果能允许我分担你的不幸的话。现在,由于我的死亡,你将从徒劳无益的悲伤中解脱出来。”罗兰并不是不爱丈夫,或许,她对比佐的爱可能更偏向于精神层面上。

1793年11月10日,一袭白裙的罗兰夫人面带微笑地走出监狱。她笑着对看热闹的人们说:“我的朋友们,我正在去断头台,一会儿就到那儿了。送我去断头台的人不久就会像我一样,我清白地离去,他们却将沾满鲜血地前来。你们现在为我的死亡欢呼,那时候,你们会以同样的热情为他们欢呼。”那些对杀戮兴趣盎然的人,听了罗兰夫人的话,内心是否有一点点的愧疚与不安?

铡刀落下前,罗兰夫人向自由女神雕像深深鞠躬,然后大声喊道:“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这句响彻云霄的警句,如此准确地撕开了某些革命者的面纱,两百多年来一直在人们的耳边回响。

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逃到乡下的罗兰先生在一条水沟里自杀身亡。

【“侠女”夏洛特?科黛】

——她没有安托瓦内特的显赫地位,也不像罗兰夫人那样获得过众星捧月般的爱戴。吉伦特派的失败,让这位25岁的女人义无反顾地走到了前台,她冲到了巴黎,用一把匕首结束了革命者马拉的性命。她因此名闻天下,也成为法国大革命中不可漏缺的人物。这位“侠女”叫夏洛特?科黛。

夏洛特·科黛是卡昂城一位侯爵的女儿。生于贵族之家的她,从小便养成了勤于学习、爱思考的习惯。尽管家庭有浓厚的宗教气氛,父亲又是坚定的保王派,可她却天生叛逆,既不信上帝,也不赞成君主专制。她是一个标准的吉伦特派,希望法国来一次彻底的革命,拒绝祝福路易十六,但她也不赞成处死路易。为建立一个美德共和国,她发誓终身不嫁。

1792年5月31日,雅各宾派依靠暴民将吉伦特派赶出国民议会。从那一天起,科黛便将雅各宾派看作是将大革命引向邪路的敌人,更视该派的“吹鼓手”马拉为驱赶吉伦特派的罪魁祸首。一些有幸逃脱抓捕的吉伦特人来到卡昂,他们组织了一支队伍,准备进军巴黎。由于这支队伍人数太少,加上一些人的临阵脱逃,进军巴黎的计划成为泡影。前往巴黎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夏洛特·科黛。科黛认为吉伦特派的命运掌握在杀人犯的手里,除了匕首之外,没有东西能够保护他们;结束一个狂热杀人犯的性命,可以拯救无数人的性命。她没有将自己去巴黎的目的告诉任何人,更没有说过任何慷慨激昂的话语,她找了一个借口,带着那本她和她父亲都十分喜爱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来到巴黎。

到巴黎后,科黛住在一个吉伦特派的议员家里,她没有向这个议员透露来意,只是一个劲地劝说他逃到卡昂去。可议员以不能抛弃自己的职责为由,拒绝了科黛的好意——后来,这位议员成为第一批被送上断头台的吉伦特派代表。

1793年7月13日,科黛把匕首藏在披风底下,叫了一辆出租马车,来到马拉的家门口。科黛以她所崇拜的希腊和罗马英雄的姿态,走向敌人,走向她人生的转折点。那时的马拉得了严重的皮肤病,全身溃疡,所以闭门不出,差不多整天都浸泡在加了药草的浴缸里,写作和待客。科黛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敲门,都被警惕的房东太太还有马拉的同居情人挡在门外。黄昏时分,科黛第三次敲门,仍然被拒绝。这回科黛不愿罢休,双方争执起来,吵闹声传到了正在浴室工作的马拉耳朵里,问怎么回事。马拉的情妇告诉他,一个从卡昂来的年轻女人,说有关于吉伦特派的重要情报要向他汇报。正在浴缸里泡澡的马拉听说有吉伦特派的情报欣喜若狂,立即吩咐让科黛进来。

马拉原先是一名报社记者,因为在报刊和集会上鼓吹暴力革命,煽动民众杀戮而名声大振,成为雅各宾派中与罗伯斯庇尔、丹东齐名的领导人。马拉接过科黛递过来的名单,告诉她用不了几天,他就会将这些人都送上断头台。科黛趁马拉得意忘形之时,迅速拔出匕首,直刺马拉的心脏,仅一刀便结束了这个“革命狂人”的性命。杀死马拉后,科黛没有逃跑,她已经作好了坦然面对死亡的准备。检察官在法庭上指责科黛如此准确地一刺,绝对是受过专业训练时,科黛气愤地喊道:“丑八怪!是他让我成了女杀手!”

在革命法庭受审时,科黛表示,刺杀马拉完全是她的个人行为,她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平息法国的暴乱。在给父亲的信中,科黛写道:“请父亲大人宽恕,未得您同意就擅自赴死。但是女儿是为许多无辜的受害者复仇,并避免将来更多的灾害发生。大家一旦省悟,知道自己是从暴君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一定会欢天喜地。”(林?亨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

1793年7月17日,夏洛特·科黛被押上断头台。当押送科黛的马车缓慢地穿过人群骚动的街道时,刽子手对她说:“你会发现这条路很长。”科黛回答:“不,我并不担心迟到。”刽子手出于同情,故意挡住她头上的铡刀,她却很诚恳地对刽子手说:让她看一眼,她还从没见过这东西呢。科黛的头被砍下来后,一位市民立即跑上去,将她的头提起来,狠狠地扇了几个耳光。

科黛的刺杀行为无疑是幼稚的,她以为杀死了马拉,暴行就会结束,千万人的生命将会得以拯救。殊不知,当时的巴黎和法国,并不仅仅只有一个马拉,也不仅仅只有一个罗伯斯庇尔,而是有一大批崇尚暴力,以为靠杀戮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人,甚至吉伦特派的领袖人物布里索等人,也直接和间接地支持和助长了暴力。科黛的刺杀正好给一直鼓吹“阴谋论”的罗伯斯庇尔等人更为理直气壮的借口杀人。之后短短几个月内,有多达数万名包括吉伦特派在内的法国民众被杀,杀戮不仅仅只发生在巴黎,它已经成为法国的政治常态,全国各地到处血流成河。

尽管科黛的行为比较鲁莽,然而她的勇气却让许多法国男人汗颜,尤其是那些把革命口号喊得惊天动地的吉伦特派人士。这一派的重要人物韦尼奥临死前曾为科黛写下这样的墓志铭:“是她杀了我们,但她也教会我们如何去死。”(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

(作者系文史学者)

转载请注明:今日新刊-期刊阅读- ? 铡刀下,高昂的头颅——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位杰出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