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外语教学(三)——反向设计

 cherrybay1231 2016-05-22

Can do statement

看完这篇文字之后,我能:


1、了解什么是反向设计。

2、知道反向课程设计的三个步骤。


反向设计(Backward Design)是一个始于1949年的想法,虽然当时用的不是这个词,真正引入教学设计领域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


在美国,整个外语教学界目前都认同这个理念,由此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标准。因为美国没有指定的教材、所以大家都按照这些标准、还有AP考试去设计课程,这个本身也是一种反向设计。


本文讨论的反向设计指的是一个具体的主题下,怎么设计自己的教学。


在美国,有个词非常流行——专业(professional),我们夸一个同事很好,我们会说她很专业。所以,如果有人来听课,站在听课人的角度,他们需要看到的就是一个在课堂上非常专业的老师。包括,课前给听课人一份具体的 lesson plan,学生一到教室,就有事情做,这个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就是 “bell work”,学生需要知道上完这节课后自己都能做什么,也就是老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怎样开好一次公开课,也提到过这些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


具体来说,反向设计有以下三个步骤:


1、确定学生在这个单元/课时结束之后,能做什么,写出相应的 Can do statement。


这个系列的文章,我在一开头就用了 “Can do statement”,这个做法就是来自反向设计的理论。反向设计要求教师在一个主题开始之前,就首先考虑学生学完这个主题,能够做什么?体现出来就是 “Can do statement”。除了这个整个主题下的 Can do statement,教师还要设计每节课的 Can do statement。比如,我这个系列文章,在写之前,我心里规划好了这个系列文章之后,读者能够对美国的外语教学理论有个初步的理解,那么是对哪些理论有初步了解呢?这个就相当于整个主题的 Can do statement,除此之外,每篇小文章,也有自己的Can do statement,这个就相当于每节课的小目标。


具体到对外汉语课堂,在写 Can do statement 的时候,要把 5C 和三个 mode 时刻放在心里,把学生语言的目标流利程度放在心里。比如刚入门的学生,一年后他们达到怎样的目标,多少汉字,能用哪些句型,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东西。如果最后要达到那些目标,就意味着每节课都得逐步推进。


再具体到汉字教学,有哪些汉字是在初级课堂上要求学生会写的?哪些只要求初级学生会认的?这些都是在制定目标之初要考虑的问题。


这个 Can do statement 因为是写给学生看的,所以可以出现英文,一般来说是中英文夹杂的。这里面出现的中文,学生即使课前不懂,课后回来看的时候也该懂了。


以下是以沟通的三个模式来展现的一个例子:


Interpretive Listening: 理解诠释


I can understand when people greet me.

I can understand when people ask me about my name, family name and nationality.



Presentational Speaking: 表达演示


I can greet people by using : 你好,您好,早上好,您好吗?最近怎么样?

I can introduce myself by using: 我叫,我是,我姓,我是...国人。


Interpersonal Speaking: 人际沟通


I can answer the question about my name, family name and nationality.

I can introduce my friend (classmate) properly.


以上只是 5C 中,关于 Communication 的 Can do statement,其他四个C对应的就不一一举例了。在实际的教学中,写得越详细,后面的步骤就越容易。


2、制定检验 Can do statement 的 Assessment。


第二步简单来说就是,你怎么知道作为老师写得这些 Can do statement,学生真的都会了?


Assessment 主要有两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的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的细节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终结性评价简单来说就是考试。


在每节课后的 Assessment,我们更多的说的是形成性评价。


比如,在第一步的例子中,你怎么知道学生会自我介绍,会介绍同学、朋友,学生能够明白当别人问他国籍、姓名的相关问题?


这就要求老师们能够设置情境,让学生用上所学:比如给学生一人一张名片,名片背后配上国旗,给学生假定身份,让学生介绍“自己”以及、他人。


至于学生能否理解问句并正确回答,下课前随机提问,或者学生们互相提问就可以知道。


读写的能力就得靠更具体的东西来检测,比如检测学生能否理解汉语中姓在前、名在后的规则,只需要给学生各种名片,让学生圈出姓,就可以了。还有学生是否认识汉语中常见的复姓?等等。


3、具体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完成第一步中的 Can do statement,并且顺利通过第二步中的Assessment。


第三步要解决的是“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在美国的外语教学课堂里头,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就是,这节课50分钟,每个阶段,学生都在做什么?


学生学什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做什么,提供示范?还是中国式的传统讲解?与之相对应的学生的每个学习任务都要有相应的 Assessment。


以下是一个例子:


比如在“生病看医生”这个主题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怎样和医生表达的身体状况,哪里不舒服等等。这一课一般是在解决生词之后。


学生的Learning Task包括学习一个示范对话,医生和病人的对话。学生操练对话。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负责疏通对话,答疑。


Assessment包括根据老师提供的细节,写一个类似的对话,或者,根据对话,编写短信/发邮件/打电话给老师请假,告诉老师,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


美国外语教学还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考。也就意味着,即便是考试,也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手段,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哪里需要加强,绝对不能以考倒学生为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