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一个圣人,曾国藩半个圣人?

 汉青的马甲 2016-05-23




有一种说法,中国历史上能达到圣人标准的只有孔子和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的这“三不朽”,成为后世评价圣贤的标准。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后人对王阳明和曾国藩作比较,大多数认为王阳明的格局气象更大,就是曾国藩本人也是处处效仿、追慕王阳明的,他曾经说:“明代论学,每尚空谈,惟阳明能发为事功。”“阳明之文有光明俊伟之象!”




王阳明作为心学宗师,有完整的思想架构,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独创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三大命题的阳明心学,影响不限于中国,而是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影响,近代章太炎指出:“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这里的“王学”指的就是传到日本的王阳明心学。

 

曾国藩“调和汉宋”的主张是对他那个时代学术思潮的接受。”(“调和汉宋”指的是兼用汉代学问的考据和宋明理学的义理。)

 

曾国藩又强调“四门并重”,“四门”是义理、考据、词章、经济,这说法也是综合自当时的宋学一派。

 

曾国藩的思想是综合自前人和同时代人,在深度上无法和王阳明比较。

 

立言这个标准上,王阳明远远高过曾国藩。阳明的心学开创了一代学派,并且是振聋发聩的学说。曾国藩确实也著书立说多,但是多停留在道德探讨、为人处事层面,哲学层面比阳明差很远。




在修身方面,王阳明洒脱,纯粹,新婚之出去遇到一个道士,竟然和对方一起打坐了一夜,直到被家人找回要格物致知,就真的对一丛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直到生病带兵打仗,就各种诡诈手段讲学就一心宣扬良知之学。

 

王阳明有一个无比强大的内心,纵观其一生,没有任何困难能难倒他,他的信念,已经完全坚强到了极致,而他思想中认为不需要不重要的,他也一点点都不在乎,比如功劳,官位。

 

即便所有人都质疑他,他依然可以说:四方英杰,各有异同,议论纷纷,多言何益。他说不在乎,他就真的不在乎。

 

曾国藩则隐忍,“打掉了牙和血吞”,在战败之后也曾经愤而投水自杀,但最终还是屡败屡战,直至最后成功。这种隐忍,往往会被人视为懦弱,他的学生李鸿章曾经直言他的老师,说他“懦极”,即做事胆小,谨慎过度、迟缓、效率低下。曾国藩并不怪其无礼,而欣然表示同意,曾国藩同时也有反省自身不足的习惯。

总的来说,曾国藩一生多纠结。

 

在齐家方面,王阳明早年一直无子,过继了一个儿子王正宪,晚年有了一个亲生儿子王正聪,王阳明去世时,王正聪才五岁,两年后,王正宪就闹起了分家。再到后来,王正聪的后人为了先祖爵位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可以说,王阳明的后人都不成大器。

 

曾国藩则大大不同,不但他的“家训”流传天下,他的后人也出了不少大人物,整个曾国藩家族后人到今天还是有影响力的。




在事功方面,军事上,王阳明在不费朝廷一兵一饷的前提下,选练民兵,平定了为祸南方四省的大规模叛乱;又在朝廷高层的掣肘下,率领没有实战经验的民兵,仅用35天就击溃了宁王朱宸濠的数万精兵,一举粉碎其蓄谋了几十年的篡位大计;而南赣剿匪、征广西思田更是体现了王阳明抚剿并用、文武兼修的军事思想,将兵家权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


曾国藩带兵打仗,确实一般,他亲自指挥的战役基本都是败仗,全赖一帮有识之士鼎力相助,才有最后的胜利。曾国藩虽然不是将才,是很好的帅才,能统领一帮风云人物,建功立业,这是曾国藩最大的才能。

 

王阳明在繁忙军务之外,还时时给一帮弟子讲学。曾国藩的幕府聚集了一群读书人,经常讨论经史学问。

 

曾国藩或许军事、吏治才能弱于王阳明,但毕竟际遇不同,作为晚清重臣,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参与发起洋务运动,政治影响力大。所以从“立功”标准看,二人差不多。

 



侵权必究,转载本文须注明:

来源:儒风大家(微信号:rufengdaj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