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话明清:王阳明、曾国藩两大“男神”,你更佩服谁?

 一堂国学 2021-04-15

明清,中华帝国最后的王朝,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

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544年的时间里,涌现出刘伯温、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曾国藩、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思想文化大家,其中以推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心学”大家王阳明和“一宗宋儒”的曾国藩最为大家所熟知。

王、曾二人分处明清两朝,是公认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他们既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又在人格修为、处世方略、治家治国方面总结实践了无数宝贵经验,并形成思想著作,其影响力达到了同时代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直到现代,王阳明“心学”及其代表作《传习录》和曾国藩处世哲学及《曾国藩家书》等 仍被奉为修身处世宝典,信徒广众。

那么,你觉得王阳明和曾国藩谁更厉害呢?

我们不妨从如下六个方面比较一下:

一、家世

1472年(明成化八年)10月31日,浙江绍兴府的一个王姓大户人家,祖母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穿着红色玉衣的天神在云中鼓吹,怀里还抱着一个小孩子,从天而降。

结果第二天,怀孕14个月的儿媳郑氏终于生下了一个小娃娃,祖父相信是神仙赐予,根据梦中情形,为孙子取名“云”,并把生产的房子命名为“瑞云楼”。

这个传说“神人托梦”而生的小“神童”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出生在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正值文艺复兴,他比达芬奇小20岁,比米开朗基罗大3岁,92年后,“文艺复兴三巨人”之一的莎士比亚诞生。

王阳明,本名王云,后改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关于王阳明的世家,称余姚秘图派王氏。明钱德洪等编《王阳明年谱》记载:“其先出晋光禄大夫览之裔,本琅琊人,至曾孙右将军羲之,徙居山阴,又23世迪功郎寿,自达溪徙余姚,今遂为余姚人。”

另据浙江图书馆藏1934年版王钦安主修之嗣槐堂《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记载:上塘王氏系周灵王太子晋之裔。“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先祖在山东琅玡(今山东青岛、潍坊、临沂区域),是周灵王太子晋和“书圣”王羲之的后代,王阳明少年时代就自比“诸葛亮”,而三国名相诸葛亮的出生地也恰是山东琅玡。

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文武双全,明洪武四年(1371年)曾受刘伯温的推荐,历任广东参议等职,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自幼聪颖,过目不忘,后来状元及第,官授翰林,虎父无犬子,可以想象王阳明的家族遗传基因还是很强大的。

再看一下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家世。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清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今娄底市)荷叶镇大坪村,是“宗圣”曾参的第70世孙,曾参又称曾子是春秋末期鲁国武城(今山东嘉祥)人,这样看来曾国藩和王阳明的祖上与“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颇有渊源。

曾国藩为长子,祖辈务农,与王阳明相比,曾国藩虽未生在官宦之家,但也生活富裕,他的父亲曾麟书还是个私塾秀才,所以曾国藩的思想启蒙从五六岁就开始了。

嘉靖七年(152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阳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因肺结核(或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终年57岁(他仰慕的诸葛亮也是因肺炎病逝,终年53岁),并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

王阳明病逝后,葬于山阴兰亭内洪溪高村,这个兰亭,就是其先祖王羲之写《兰亭序》的那个兰亭,也算落叶归根吧。

相比而言,曾国藩的晚年有点憋屈。1870年,在对天津教案的处理中,曾国藩还因杀掉同胞20人,流放一批,并向法国赔款46万两,当面道歉,被舆论套上了帝国主义看门狗的“狗项圈”,1年后,曾国藩郁郁而终,时年61岁。

二、修身

5岁才会开口说话的王阳明,自小就以诸葛亮为偶像,认为“天下一等事乃是做圣贤”,他从12岁立志,一以贯之,从未改变。

《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记载:王守仁……弘治五年(1492年,20岁)中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会魁第二,殿试二甲进士,巧合的是曾国藩也是在27岁金榜题名。而此次会考,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却落榜了。

关于王阳明的思想形成,最初是传承宋儒,尤其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青年王阳明曾为了悟透“格物致知”,一连格了七天竹子,结果大病了一场,开始怀疑,最传奇的就是类似佛祖“菩提顿悟”的“龙场悟道”了。

1506年,34岁的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舍去生死的王阳明在一天半夜,明月中天,寸心澄澈,忽然大悟,自己所做的事,就是圣人之道!自己心里就有良知!“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何必要去“格物致知”呢?

自此,儒释道兼修的王阳明,脱胎换骨。1508年,36岁的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心即理,致良知”的心学体系推而广之,“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方法论和“一心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的普世价值观在当时就吸引了大批信徒!

1832年,21岁的曾国藩考取了秀才,并成婚,23岁入岳麓书院,参加乡试,中举人,名列第36。

1838年,会试复读的曾国藩终于金榜题名,赐同进士出身,年仅27岁,与王阳明进士及第同岁。而比曾国藩小三岁的洪秀全就没这么幸运,四次备战“童生考试”,30岁了还没考中秀才,真是造化弄人啊!

但是,在修身方面,曾国藩与王阳明一贯圣贤教育的“家风”传承不同,年轻时的他就沾染了富家纨绔子弟的习气,放荡不羁,倜傥风流,可谓吃喝嫖赌“五毒”俱全。有材料表明,曾国藩在省城就读时,热衷狎妓,曾有一个叫春燕的艺伎病逝,让他痛不欲生,并集句书联致悼:“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此日竟随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几时重见燕归来?”一时成为佳构。

在对待女人这一点上,曾国藩与美国三杰之一的富兰克林有的一比。

曾国藩喜欢记笔记,比他年长一些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喜欢写自传。

《富兰克林自传》中,曾向儿子坦诚自己婚前和许多女人深度交往过。

从曾国藩日记来看,做圣人的志向是30岁时立下的,即使如此,美色的诱惑也是难以抗拒,他在京城做翰林时,曾在朋友田敬堂家做客,突然发觉朋友的娇妻惊为天人,于是就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回到家中后,曾国藩捶胸顿足,懊悔自责,在日记里狠狠写下7个大字:“注视数次,大无礼!”

其内心的挣扎可见一斑。曾国藩曾在50岁高龄纳小妾,以至于被同僚和史学家们所诟病。

张宏杰先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详细论证,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一读。

年轻时的曾国藩,除了好色,其自我、强硬、拙讷等个性还是异常明显的。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是善于学习,及时调整,克服人性弱点,逐步超凡入圣,这是曾国藩一生的修身战略。

正如张宏杰先生对曾国藩的评价“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自我中心’、'高已卑人’的强大本能。这种本能,既能促人争强好胜,建功立业,也能使人自矜自大,甚至嫉贤妒能。因此对于这种本能,必须如驯服烈马一样,施以一番陶冶磨炼之功,得其益而去其害,才能最终成为大贤大能。”

三、齐家

根据四川巴县《王氏族谱》的记载,王阳明兄弟八人,但王阳明四五十岁还是没有儿子,就把族弟王守信的第五子正宪过继过来,在王阳明55岁时,由继室张氏生下一个儿子,名叫正聪,王阳明去世时,正聪才2岁,后来由他的徒弟们轮年扶养,正聪6岁时,被王阳明的徒弟黄绾带到南京,改名为正亿。明世宗封王阳明为新建伯,准世袭,隆庆二年六月,王正亿袭封为新建伯。万历五年,王正亿去世,其长子承勋继承了新建伯爵位,总督漕运达20年之久

根据王希古先生《略谈黔北、渝南的王阳明宗亲后裔》一文:王阳明这一支王氏,四传至其玄孙王藩臣,复于清初“携二子运宏、运泰自贵州迁四川,插业于卫家坪(今重庆巴县南龙乡卫家坪)”,繁衍迄今,三百余年来已传了十多代。 

相比王阳明,曾国藩的家族同辈和后辈更为有名。

虽然曾氏五兄弟数量上少于王阳明的八兄弟,但从湘军史上可以发现,曾氏兄弟除了老二曾国潢外,曾国藩、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四人都是湘军的骨干分子,这与身为长子、位极人臣的曾国藩有莫大关系。

在治家方面,《曾国藩家书》被很多人称赞。

他在一封信中对弟弟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能一代享用,能庆延一二代者鲜;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绵延十代八代。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曾国藩秉承程朱理学的经世致用的思想,继承传统儒家的忠恕之道,将“耕读传家,不慕名利”的治家理念具体为“勤、孝、俭、仁、恒、谦”六大体系,曾氏家族也涌现出外交家曾纪泽、教育家曾约农考古学家曾昭燏化学家曾昭抡园艺学家曾宪朴等270多位各界名人,《曾国藩家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四、治国

纵观王阳明和曾国藩的一生,二人均可堪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夫子”式人物。

《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记载:王守仁……弘治五年举人,弘治十二年(27岁的王阳明)会魁第二,殿试二甲进士,历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忤刘瑾,谪贵州龙场驿丞⋯⋯平宁藩之叛封新建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兵部尚书。

1838年,会试复读的曾国藩终于金榜题名,赐同进士出身,与王阳明一样,时年仅27岁。自此曾国藩开启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曾国藩稳扎稳打,坚韧不拔,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由翰林院庶吉士,一直升任礼部侍郎,并署兵部右侍郎,相当于文化部副部长兼国防部副部长,而此时曾国藩仅仅38岁。

曾国藩一生治国履历鲜亮,他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也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且居首位,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翰林庶吉士等职位,封爵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是“同治中兴”的中流砥柱,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五、思想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上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由来。

王阳明和曾国藩的一生,践行了这个“三不朽”。

立德,就是要待人以诚,从治国而言堪称百官楷模,王曾二人都做到了;

立功,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比如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曾国藩剿灭太平军;

立言,就是产生一种新思想,创造一门新学说,这方面王阳明席卷天下的“心学”教派更加突出,并点亮了“心史”并重的“浙学”之光;而曾国藩家书、家训对于普通百姓更为实用,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亦是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六、后评

一生伏首拜阳明。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这两句是历史上对王阳明和曾国藩最有代表性的评价。

综观王阳明一生,他经历了明宪宗、武宗、世宗三朝统治,由于其非同凡响的志向与才干,既当将军,又做地方长官,既著书立学,也广开门徒传道。

相比较而言,曾国藩的争议颇多。

范文澜评价,“曾国藩是被满清付于大权的第一个汉人,因为他以血腥的手腕暂时扑灭汉族人民的大反抗,暂时拯救了满清统治者的大危机。”

综上所述,王阳明在家学、修身、思想成就、后人评价上近乎完人,更胜一筹,而曾国藩在齐家、治国方面备受瞩目,后来居上。

两位男神,你更欣赏谁呢?


1.易经智慧:音乐是大药

2.易经智慧:健身气功《八段锦》

3.易经智慧:《黄帝内经》与运气

👉右下角“在看”,分享《易经》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