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教授”易中天
趣 事 不敢参加高考
脱鞋示范“避席”
嫁人就嫁易中天
亲民学者
流寇主义
名言
任何反传统的人都要被传统所反。
在那个被诗意描述的地方,我明白了生活不是诗。
我把我的演讲风格分成3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胡说,不瞎说,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会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这就像烧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调料一样,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这是最高的境界。
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我从来不使用“普及”这个词,“普及”是只要把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就行了,而事实上绝非这么简单。我认为“品读”是比“普及”重要得多的,“品读”是要去品味、去阅读,能找到里面能给现代人以启迪的东西。“品读”就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
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中国人对吃是非常看重的。从原始意义上说,“吃”与“被吃”的关系意味着一种生命的赋予与付出,因而,中国人有“衣食父母”一说。那么在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达到称兄道弟亲如一家的关系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请客吃饭。吃过饭就是兄弟,不能见外了。没进过厨房之前当然是“生”的喽,进过厨房以后当然就“熟”了,常常进进出出,自然而然就“烂熟”了。要不然,我们怎么还把吃同样“精神食粮”的人叫做“师兄弟”呢?这也是一种近乎血缘的关系。
易中天简介
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