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保健 | 拔火罐,不同颜色罐印预示身体的不同问题

 耳可草田 2016-05-23
夏天来了,气温逐渐升高,空气湿度逐渐增大,很多人会有各种不适,如困倦、肩背酸痛、腹胀、便溏等情况……大家称之为“湿困”,往往选择“拔火罐”这种简便、效捷的方法进行治疗。


  那么大家对“拔火罐”了解多少呢?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腧穴或应拔的部位体表,使成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罐的常见类型:玻璃罐、竹罐、陶罐、抽气罐等。

  拔罐的方法:常用的有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最常用的,尤其是家庭拔罐治疗最为常用的为留罐法。

  拔罐疗法适用于哪些疾病?

  拔罐疗法适应症很多,常用于风寒湿痹、肩周炎、腰背肩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伤风感冒、软组织闪挫扭伤、头痛、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痛经及急、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

  罐印类型及含义

  很多人拔罐之后常常留下深浅、颜色不一的罐印,往往还可能伴随局部瘙痒不适、水疱等情况。拔罐后一般会留下一些什么颜色的罐印?不同颜色的罐印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能反应身体的什么情况呢?

  1、罐印紫黑

  拔罐后罐印紫黑,多提示患者体内有瘀血或积寒较重,罐印数天不退者多提示病程已久。


  2、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或罐体内有水汽的

  拔罐后局部皮肤容易出现水泡或罐体内有水汽的,多提示患者湿盛,体内水湿之气较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多提示是湿热毒的反应。

  若小水泡是因留罐时间过长所致的,属于操作失误。


  3、罐印紫黑伴有瘀斑

  拔罐后罐印紫黑伴有瘀斑,多提示气血不畅、寒凝血瘀。


  4、罐印淡紫伴有斑块状

  拔罐后罐印颜色淡伴有斑块状,多提示以虚证为主,罐印淡紫伴有斑块状说明虚证兼有血瘀之证。


  5、罐印散在紫点

  拔罐后罐印散在紫点,深浅不一,多提示气滞血瘀之证。


  6、罐印局部皮色潮红

  拔罐后罐印局部皮色潮红,提示多为热证,部分阴虚火旺者也会出现红色罐印。


  7、罐印皮色无明显变化甚至呈白色,触之不温。

  拔罐后罐印皮色无明显变化甚至呈白色,触之不温,多提示患者有虚寒之证。


  8、罐印鲜红而艳

  拔罐后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之证。


  9、拔罐后罐印局部有褶皱或伴有瘙痒、风团等提示有风证,多因外感风邪或风湿之邪。

  10、拔罐后局部皮肤罐迹,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则多提示病邪尚轻。

  自己在家拔罐怎么操作?

  火罐的操作方法

  (1)拔罐:一手持火罐,另一手持止血钳夹95%酒精棉点燃,深入罐内中下端,绕1~2周后迅速抽出,使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扣至选定的部位(穴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2)取罐: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罐。

  抽气罐的操作方法


  (1)根据病情选好穴位。

  (2)选取适当罐具及舒适的体位(可分为坐位、仰卧、侧卧及俯卧位)。

  (3)将选好的罐具顶部活塞上提一下,以保证通气。

  (4)将抽气枪口轻轻套住罐具顶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提拉杆数次,至拔罐内皮肤隆起,病人可耐受为度。

  (5)罐具吸附于体表之后,将抽气枪口左右轻轻旋动向后退下,轻按一下罐具活塞以防漏气。

  (6)治疗结束时提一下活塞即可。

  家庭拔罐有哪些注意事项?

  罐具的选择

  家庭拔罐鉴于安全、便捷等因素,建议使用抽气罐;若使用玻璃罐、竹罐等操作时,谨防烧伤、烫伤。

  拔罐的部位

  家庭拔罐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肌肉劳损、骨关节疼痛、感冒发烧等,或用于祛除体内、肌表寒、湿、热之气,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选择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拨罐。

  留罐的时间

  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罐时间过长容易在局部形成水泡。若因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皮肤水泡,小水泡可不做特殊处理,以外敷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泡刺破将水放出,并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室温及保暖

  室温应以22~25℃为宜,必要时以衣被覆盖或屏风遮挡。

  罐具预热

  在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稍高于体温为宜。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拔罐后不能马上洗澡,谨防受凉


  哪些人不适合拔罐治疗呢?

  1、凝血机制异常,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2、有严重皮肤过敏或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

  3、局部皮肤溃烂、外伤骨折、皮肤弹性丧失或恶性皮肤肿瘤患者;

  4、妊娠期妇女及经期女性;

  5、肺结核活动期患者;

  6、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等;

  7、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

  8、体质虚弱者,如气血不足、阴虚体质者;

  作者简介:省中针炙科主任王祖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